董村
董村位于奉化区溪口镇,东距奉化城21公里,西北与余姚四明山镇有古道相通。流经村中的清流自北向南,发源于奉化与余姚市交界的撞天岗山,名曰“筠溪”。另一支源于新昌四明雄峰的山溪,两条溪流在村口汇聚成清流,注入亭下水库。
历史沿革
村前的山溪原名董溪。千年之前,曾有董姓的人居住过。后来,竺姓迁入,董姓外迁,村名仍未改,但董溪改名为筠溪。据成书于1828年(爱新觉罗·旻宁八年)的《四明谈助》记载,“奉化桃花坑山筠溪,夹溪百姓多姓竺,凡宁郡诸竺之先皆出此。”可见,这便是“筠溪竺氏”的始祖。
文化
永德堂
永德堂位于董溪二村,类同于在董一村发现的传德堂的建筑构架:门厅、戏台、厢房、正殿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保存较为完整。三开间的门厅,两侧的耳房恬静而立,重檐硬山顶的结构保持着古朴的典雅,展眼望去,天上涌动的浮云彷佛触摸着卷棚饰顶的前廊,三柱七,简简单单,毫不犹豫地守望永德堂的门厅支撑了将近百年多。
登门入室,迈过门厅便是巍然耸立的五开间正殿。这跟门厅的重檐硬山顶的结构不同,它是单檐硬山式。明间梁架较为特殊,为五架梁带前双步后两个单步,五柱十檩的威势使得空间更为宽敞,一块“光绪六年立”的匾额昂然挂在正殿上,平添了几分气势。
精美的戏台为永德堂的一大特色。戏台用四柱,单檐歇山顶,可惜藻井已毁,露出檐,美妙的东西少了一块,令人缺憾。
永德堂上的雕刻也值得一提。门厅内外,正殿上下,整座永德堂萦绕着雕刻图纹的浪漫气息,仿佛进入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殿堂。门厅或正殿上的牛腿雕刻入木三分,让人叫绝。倒挂的狮子雕刻很逼真,十分有霸气。月梁上雕刻的双龙抢珠似乎在相对嬉戏,又似乎在争斗,双目互相斜睨,各有神态。而处在两个强龙之中的珠子不偏不倚,彷佛在维持着力量的平衡,双龙抢珠活灵活现的姿态,逼真的形象,煞是令人意趣横生。就其整体设计与布局而言,都是永德堂这个古祠堂的补充与陪衬。
明德堂
明德堂建造于清代的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坐西朝东,四合院式。第一进门厅面宽五开间,南梢间为一道昂首而立的双扇大门。庄重而高耸的大门烘托出祠堂神圣的气氛,外置六级踏跺。
此祠堂的精彩部分当属明间后檐的戏台。四柱撑起一座不大不小的戏台歇山顶。戏台顶施有螺旋式藻井,同心圆逐层收缩结顶,蔚为大观。四角雕刻着活灵活现的蝙蝠纹,以朱漆相映衬。
第二进正殿面宽五开间,明间梁架五柱十一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一个双步,一个单步,错落有致,宽敞大方。
该祠堂明间悬堂匾一块,上刻“明德堂”三字,上款“光绪二年丙子姑洗月”下款“祠下裔孙敬立”。从传德、永德到明德,名字上变动的也寓意着传统道德的延续。
听彝堂
在董四村中,我们复查了作为市文物保护点的“听彝堂”。该祠堂坐东北朝西南,门厅面阔五开间。
进正门,天井中为万年台,戏台为四柱歇山造,四方形,四柱头设角科,两柱之间设平身科各四攒,平身科为七踩七昂藻井为左右手,变螺距、螺旋叠、球面薄壳(俗称鸡笼顶),设16攒斗,每攒16踩,曲向盘旋而上,会于井心圆镜。总结祠堂戏台的藻井工艺特点为:1.左右手之妙;2.变螺距之精;3.融雕刻、嵌镶、榫、彩绘等多种工艺为一体。据称该藻井的技术、艺术可谓登峰造极。
何谓听彝?“彝”,是训诲人伦道德的意思。听彝就是听从祖先训导,不忘教诲传统道德,代表着竺氏祖先对后人的期望之情。这跟之前的“永德”、“明德”、“传德”等竺氏祠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交通
徒步线路
姚家至徐的蜘蛛岭古道、栖霞坑古道
自驾游路线
奉化区出发———沿弥勒大道到头———溪口中兴东路———沿中兴路西行———银凤山庄(往前200米右转)———沿鸡东线———沿路直行10公里可至。
公共交通
奉化至溪口(客运中心):公交25路27路
溪口(客运中心)至董村:早班—7:20末班—16:20
董村至溪口(客运中心):早班—5:30末班—15:00
参考资料
奉化普查走进溪口董村.宁波文化遗产网.201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