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楝
非洲(学名:Khaya senegalensis (Desr.) A. Juss.)是楝科,非洲楝属乔木。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或更高;幼枝具暗褐色皮孔,树皮呈鳞片状开裂。
叶互生,叶轴和叶柄圆柱形,无毛,长15-60厘米或更长;小叶6-16,近对生或互生,顶端2对小叶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下部小叶卵形,长7-17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圆形,稍不对称,叶面深绿色,背面苍绿色,侧脉9-14对,干后两面稍突起,全缘;小叶柄长5-10毫米。
复总状花序顶生或腋上生,短于叶,无毛;萼片4,分离,阔卵形长1毫米,无毛;花瓣4,分离,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毫米,无毛;雄蕊管坛状;子房卵形,无毛,通常4室。蒴果球形,成熟时自顶端室轴开裂,果壳厚;种子宽,横生,椭圆形至近圆形,边缘具膜质翅。 花期4-6月;果期次年4-6月。
产地生境
非洲楝原产非洲热带地区和马达加斯加;中国福建(厦门)、中国台湾(中南部)、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合浦县)及海南省等地有栽培。非洲楝原产地包括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科特迪瓦、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苏丹、多哥和乌干达。
生活习性
非洲楝喜光,喜温暖至高温湿润气候,抗风较强,不耐干旱和寒冷,抗空气污染。夜晚,叶片垂落闭合。它生长在河岸森林和降雨量较高的稀树草原木地带;在潮湿地区,它生长在较高的地方。在第一年内,幼苗发展出深根系,使其成为其属中最耐旱的植物。
繁殖方法
非洲楝结实有大小年,间隔期为1年。采种应选择20年生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当果实由绿色转为褐色或灰白色时,用高枝剪或采种工具采摘。采回的果实不宜日晒,可摊开在室内通风处,任其自然开裂,去掉杂质,取出种子晾干。若在常温条件下保存超过2-3个月,基本丧失发芽力。可用放有无水氯化钙的干燥器密封贮藏,28个月后种子发芽率仍可保持80%左右。种子无休眠习性,可随采随播,发芽时日均温宜在20℃以上。播前用清水浸种24小时可提高发芽率6%,用40℃温水浸种可提高发芽率9%,并可提早2-3天发芽。
栽培技术
幼苗出土后及时遮阳,加强水肥等田间管理。生长期间每月施氮水肥1-2次,生长后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10月以后停止施肥,控制灌溉,注意防寒。当1年生苗苗高1-1.2米、顶芽完好、根系发达、无病害时,可出圃造林。出圃前1个月控制水肥炼苗,出圃前l天淋透水。若作为用材树种造林,仅适宜在我国北热带北缘地区发展。作为四旁绿化树种种植,在南亚热带的特殊小气候环境可以引种。造林选择坡度比较平缓、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立地,高山、陡坡、风口及土壤干旱瘠薄的立地不适宜造林。
由于非洲楝速生和不耐阴,种植时应挖大穴,规格为60×60×50厘米。种植前每穴施复合肥150-200克。初植密度为3×3米或3×4米、4×4米。种植季节选在3-4月雨后林地土壤湿润时。种植时适当修剪苗木枝叶,去掉营养袋,保持苗直和深栽压实,栽植后回土,并在植株周围覆盖松土和禾本科杂草以保湿。裸根大苗可采用截干造林,截干高度保留10厘米左右。造林后前3年,每年铲草、扩穴、施肥l-2次,每株每年施复合肥200-300克。新造林地必须加强管护,防止牛羊啃食树叶或人为破坏。为培育通直的干材,在幼林郁闭前应人工整枝,并适当间伐,根据留优去劣的原则保持林分适宜的活立木密度。
主要价值
经济
因为其材质结构致密,坚硬,不易加工,耐腐蚀,常用做造船、车用。
其他
非洲楝除用作庭园树和行道树外,木材尚可作胶合板的材料;叶可作粗饲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