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自然
谢自然(?—794),南充市(今属四川南充)人,唐朝著名女道士。
谢自然自幼学道,十四岁不再食米饭。四十岁谢自然云游青城山、峨眉、京洛、江淮等地,历览名山洞府灵迹。她听说司马承祯道法高深,就前去求道。在司马承祯处扫地三年,终于打动司马承祯,得授上清大法。后谢自然住在果州南充县金泉山修道。唐贞元十年(794),谢自然“白日飞升”,世号“东极真人”。
谢自然作为一名道士能够留传于世主要源于其“白日飞升”事件,谢自然的“白日飞升”不论其真实与否,在群众中实际引起了震动和影响。为朝廷宣扬了祖宗德泽,粉饰了太平,谢自然飞升对道教和地方文化在四川省的发展起到推助作用。
人物生平
自幼出家
父亲谢寰,举孝廉任秘书省从事。母亲胥氏,也是城中大家族的女儿。谢自然从小性格与他人不同,不吃荤腥。七岁时,平常说的话大多是道家的事。因拜礼大方山顶老君像,不愿下山而入道修行,自此之后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经》。十四岁那年九月,吃新米饭,说都是蛆虫,不再吃米饭,用皂荚煎汤服用后,呕吐加剧,腹中大小种类各异的虫子尽数吐出,自此之后,每天只吃一柏叶,七年之后,柏叶也不吃了,九年之后,水也不再饮用。
游历名山
谢自然在四十岁时,先后游历了青城山、峨眉山等地,不久之后离开四川,到洛阳市、江淮等地,凡是听说有名山洞府灵迹之所,都要不顾辛苦去游历,之后回到四川。
白日飞升
贞元十年(794)十一月十二日,天生异象,云雾缭绕,谢自然就像一缕青烟一样飞向了空中,随后消失不见,地上只留下了谢自然的衣服和鞋帽。有群众数千人共同瞻仰。在其临升天时,书写屋内东壁:“寄语诸眷属,莫生悲苦,可勤修功德,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源之乡,即得相见。”李坚于金泉道场立碑,并撰写《东极真人传》一卷述谢自然“白日飞升”事迹。韩愈、刘商均有诗记载,谢自然有徒弟郑仙姑姐妹等。
人物传播
谢自然和韩自明一块从事道教活动主要限于南充市一地。贞元十年,谢自然“白日飞升”,这一事件首次经由刺史李坚报告,此后,程太虚也在当地传道。而韩自明离开果州到长安咸宜观传道,咸宜观是士大夫家女眷入道的集聚地,因此谢自然“白日飞升”也就在女道徒中相传,甚至传到皇帝耳中。这对谢自然成仙一事的传播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大和五年,即韩自明去世这年,在谢自然升仙三十八年之后,果州刺史韦公肃又写下《唐金泉山仙居述》并于金泉山刻石立碑。宣宗大中年间,李玫著《纂异记》,将谢自然与传说中的女神仙麻姑并列。唐末,道教徒们又移花接木,让谢自然攀上了唐代道教的领袖人物,号称“国师”的司马承祯,借助司马承祯的名号,更加扩大了在上层的影响。
史籍记载
吴通微《纪南充县谢自然上升敕》,《新唐书》中李坚《东极真人传》,唐末五代十国沈汾所撰《续仙传》,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
家族成员
文学形象
韩愈《谢自然诗》、范传正《谢真人还旧山》、刘商《谢自然却还旧居》、黄辉《栖乐山》。
师承争议
《续仙传》卷上《谢自然》记载,谢自然听人说,天台山有位司马承祯,住在玉霄峰,是超凡脱俗的高道,于是去拜求他收自己为徒弟。拜师后,谢自然只是每天砍柴为承祯做饭。承祯惊讶她不辞艰苦坚定不移,便对她说:“我没有什么道行德业,怎么承受得起这般的供养?你究竟想要什么呢?”谢自然说:“我在万里之外就向往师父的度世道行,所以特地来寻求大法,以度脱俗身,此外,别无所求。”承祯因为她是个坤道,素来坤道是极少有人得上乘法门的,轻易传法,恐有损大道,所以只是敷衍着不传大法。又经历若干岁月,谢自然心中叹息道:“遇到个名师又不真的收录在门下,莫非命中注定么?每当登上玉霄峰顶,便望见沧海,蓬莱仙岛想来也不遥远,不如到那儿寻师。人间看来是求不到明师了。”于是告别司马承祯,说是要去游历蓬莱仙境了。
谢自然将家资一概舍弃,只穿着件布衣,拿一领席子投进海中,坐在上面在波涛中浮沉。幸而正好有新罗国的船经过,让她搭上船去,一年之后,船遇上大风,漂到一处四种水色的洋面,又到向阳的海湾,望去有一座大山,船上的人一齐都上了山,见全部是硫,商人们将硫黄装上船。回程中又经历了提到的四种水色的洋面,但一月之后,忽然又遇上了大风,谢自然点上香,默默地向蓬莱岛上的仙人们祷告。—会儿功夫,船到了座山下,见山上有林木花鸟,山岚上飘着清淡的雾气,好像春天的景色。谢自然心里在想:“莫非到仙山了么?”谢自然独自—人走到一处,见有几个道士。中间有一个道士,戴花冠,披霞帔,状貌端庄美丽,青衣侍者引自然到他面前礼拜。道士问:“你想到哪儿去?”谢自然答道:“想到蓬莱岛去寻仙师,求个超脱凡世的法门。”道士笑着说:“蓬莱岛隔着鹅毛也浮不起的弱水,这儿去还有三十万里,船是没法子走的,不是飞仙,别想上去。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名讳已经记在仙籍,人仍住在赤城山,他才是优秀的师父,你可以回去见他。”一会儿起了风,船家招呼大家上船,说是风向日顺。等船帆扬起,又是一阵大风,送着船走了三天三夜,风止之后一看,又回到了一年多前出海的台州市岸边。
谢自然高高兴兴,再上天台山拜见司马承祯,告知所经历的实情,并且请求原谅自己离开师父的过失。司马承祯便答应几天后择日升坛传授大法。谢自然历尽艰险,回到师父身边,终于获得承祯授予上清大法。
《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这里的是岁,即开元十五年(727年)。宋代学者邵博就发现了谢自然与司马承祯之间不可能有联系,考证说:“子微(司马承祯)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乃云受道于子微,亦误矣。"到了《续仙传》中谢自然便成为司马氏的女弟子,《集仙录》虚构谢自然与司马承祯的师徒关系,意在借重司马承祯这位名道以扩大白日飞升的社会影响,增加其可信程度。可以推定《集仙录》虚构师徒关系,是《续仙传》的笔误,虚构谢自然与司马承祯的师徒关系的是《续仙传》。司马承祯死亡时间是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太平广记》卷66记载谢自然“年十四,自此绝粒,凡一十三年。”即李适贞元十年(794年),考证谢自然出生于李豫大历二年(767年)。所以司马承祯死后四十年,谢自然才出生。
人物影响
谢自然“白日飞升”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在群众中引起的震动和影响却是多方面的。朝廷以此宣扬祖宗德泽,粉饰太平。同时,谢自然飞升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起到很大作用。从唐朝以来,谢自然“白日飞升”便成为南充市区域文化的新主题。首先是唐德宗对谢自然“白日飞升”下诏褒美,地方官员又将诏敕刻石立碑,传诸永远。其次,南充文人以及到南充上任的官员、来四川省游览的文人题词咏诗多以谢女“白日飞升”为主题。据统计,历代有关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诗多达三十余首,有的诗歌还被刻石,这无疑增添了南充的文化底蕴。其三,南充、广安市一带不少地名和观名因谢自然“白日飞升”而来,因谢自然“白日飞升”而显。
总之,谢自然“白日飞升”在今天看来虽属荒诞不经之事,但在自唐至清的一千多年里影响较大。道教在四川西部传播较多,而在川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十分缓慢,但自从谢自然于南充市“白日飞升”后,道教在四川北部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地方文化发展起到推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