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坝水库
红寺坝水库位于陕西省南郑区。1959年,由于在红寺湖兴修水库,大水淹没了红寺庙,因此取名红寺坝水库,以示纪念。
简介
红寺坝水库位于南郑县红庙镇境内的濂水河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总库容 338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65万立方米,以保灌濂水河各渠堰灌区为主,结合发电、养鱼。
红寺坝水库于1959年冬由汉中市人民委员会组织中所、新集镇、黄官、红庙等4区农民投劳兴建。
来源
1959年,由于在红寺湖兴修水库,大水淹没了红寺庙,因此取名红寺坝水库,以示纪念。
红寺坝水库实际上就是红寺湖。它依山而建,库区面积六百万平方米,水域和山林大约各占一半,水域东西宽一千多米,南北最长处达5千米,湖水由大巴山脉的濂水河供给,常年碧波荡漾。整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8.2%。
机关设置
市长谭克智担任修建委员会主任,濂水河灌溉管理局局长郭兆凤任总指挥,专署水利局陈义隆及濂水河灌溉管理局任成立、冉秀夫等负责技术工作,4个区的区长、党委书记分别担任民工团团长、政委。
建造过程
上劳最多达2万人,共完成土石43.8万立方米,投劳55.4万工日,于1960年5月完成全部枢纽和总干渠工程,保灌原有水田10万余亩。1964年又向强家湾水库送水,至1982年修成东西干渠总长55公里,形成可串联濂水河系22条堰渠、21座小型水库、1588口陂塘和36处抽水站、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水库投入运行以后,不断进行加固、配套和改善提高。
1961年对主坝右侧山坡作灌浆、砌石防渗处理。
1970年在溢洪道宽顶堰安装15扇高2米的立柱旋转搭叠式活动闸门,使有效库容增加到2180万立方米。
1973年,进行主坝帷幕灌浆,使右坝肩渗漏基本得到控制。
1976年,把原斜拉式闸门启闭困难的放水洞作为备用,另新建了放水塔、洞。
1980年~1981年,按可能最大暴雨洪水复核的3100立方米每秒入库水量和溢洪道下泄1800立方米每秒的水量,对枢纽工程进行了全面加固。
构造特点
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输水洞和溢洪道组成。主坝为粘土心墙坝,高27米(包括1米高防浪墙),顶长140.5米,防浪墙加东面弧线段总长245米。副坝4座:一号坝高9米,顶长45米;二号坝高19.2米,顶长147米;三号坝高18米,顶长57.7米;四号坝高5米,顶长37米。输水洞两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为原建的输水洞,长80.72米,内径1.7米,最大输水量10 立方米每秒。进口设滚轮格梁斜拉钢闸门,由人力启闭,操作不便,作为备用放水洞。一为1976年新建的输水洞,长76米,内径2米,最大输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进口设放水塔,装配有立式2米×2米钢闸门两扇,用两台5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控制,启闭性能良好,作为正常输水洞。溢洪道两处。正常溢洪道位于三、四号副坝之间,堰顶宽30米,顶部设橡胶坝,充水高3米,正常蓄水位,堰总长50米,最大泄洪量110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位于原溢洪道北,堰顶宽52米,平时加土堰高2米,非常运用时破土堰泄洪,泄洪量700立方米每秒。
使用范围
水库工程从兴建到加固处理,国家累计投资250万元,群众投工116.8万工日。设施灌溉面积18.2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43万亩,占南郑区总灌溉面积的41%。坝后电站1座,装机650千瓦,年发电量136万千瓦时。2600亩养鱼水面年产成鱼2万多公斤。库区4500亩荒坡地已全部绿化,有马尾松、青岗、油茶等经济林木200万株。
参考资料
陕西省地情网.lib.sxsdq.cn.20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