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槐泗陵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区槐泗镇槐二村,现被认为是“伪陵”,为江苏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经学者阮元发现、考证,现扬州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一处土墩为隋炀帝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陵被认为是隋炀帝墓所在地。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部门对破败不堪的隋炀帝陵(槐泗陵址)陆续进行整修。1995年,隋炀帝陵(槐泗陵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隋炀帝陵(槐泗陵址)再次大修,此后作为景点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邗江区西湖街道司徒村曹庄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中发现刻有“故炀帝墓志”的古墓,在形制、出土文物及人骨鉴定结果等佐证下,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论证,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被确定为隋炀帝、萧后终葬之地;而隋炀帝陵(槐泗陵址)定性为“历史纪念性遗迹”,成为扬州隋炀帝墓的系列遗产。
隋炀帝陵(槐泗陵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陵墓的城垣、石阙、墓冢,都依帝王葬式,为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两个偏堂用隋炀帝生平图片、展板、墓碑等内容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
典故轶事
扑朔迷离的雷塘
雷塘隋炀帝陵和最新考古发掘出的隋炀帝墓相距有5公里,但这两个地方都可能属于古代大雷塘的范围,而且在此次考古发现的隋炀帝墓正处在蜀冈南缘,相传吴公台就位于隋宫城西侧蜀冈之上,所以新发现的隋炀帝墓在地理上既可以属于雷塘,也可以属于吴公台。主编的《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的专家张学锋认为,此次发现的隋炀帝陵应该属于雷塘地区。
雷击三塘
炀帝下葬用的是帝王葬礼,引起天雷震怒,轰隆隆一声巨响,击碎棺柩,掀尸棺外,雷击之处,水漫成塘。连葬三次,连遭三次雷击,最后改用平民礼制,才得草草殓埋。这三处雷击而成的陂塘,便被取名曰“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汉砖葬隋皇
这个“隋炀帝陵”里的墓也曾受过冲击,有人从墓里弄出过许多古砖,后来经过专家测定,这些砖是东汉时代的。汉砖葬隋皇,本就有些蹊跷只不过这个事一直都没有说破。也难怪此次当地可以如此肯定的认为新发现的隋炀帝墓是真墓。
阮元寻找隋炀帝陵
阮元研究起隋炀帝陵是事出偶然,爱新觉罗·颙琰十年,阮元之父阮承信病逝,阮元从浙江巡抚任上辞官,回乡守孝三年。第二年,因为阮氏的墓庐在“雷塘”,于是阮元开始了对隋炀帝墓的考证。
阮元在他的《研经室集》中写到,明代嘉靖年间的维扬志图中,在地名“雷塘”的北面画了一道墓碑,碑刻“隋隋炀帝陵”四字。阮元觉得时间过得不太久远,“不应迷失,乃问之城中人,绝无知之者”。
正好他遇到一位老农,老人说那陵还在,当地俗称“皇墓墩”。于是阮元就找到了墓址,他后来在书中写到:见陵地约剩四五亩地,且多荒墓,予(阮元自称)乃坐陵下,呼村民担土来,委土一石者与一钱,不数日,积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出然。“阮元复请伊秉绶书墓碑,碑正中为”隋炀帝陵“四字,又恢复旧观,现在的”隋炀帝陵“基本规制还是保持着阮元所修时的原状。
槐泗陵址
槐泗镇陵址,为清代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司马德戡等煽动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
隋炀帝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雷塘之北。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直到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市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隋炀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右侧为“清代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陵四周则植以松柏。1983年后陆续修,修复了神道和陵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历史沿革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李渊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岛。南梁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亭台,为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扬州文人宗元鼎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市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主要景点
整个帝陵占地约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陵区一览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原地区,平定边疆,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建洛阳市、修榆林市的隋炀帝的陵墓却非常小。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坟包了。但是面积虽小,却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气。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
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
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清代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陵墓维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
整修过的隋炀帝陵,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
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
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陵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真墓确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2013年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昨天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萧后。
参考资料
槐泗隋炀帝陵与真墓打包申报"国保".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2024-03-02
《时间之旅》| 扬州. 青少年发展计划.2024-03-02
考古发现十年,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澎湃新闻.2024-03-02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完成布展,十年前房地产施工中发现墓葬.澎湃新闻.2024-03-01
扬州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扬州市人民政府.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