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思训

张思训

张思训,四川省(现:巴中市巴州区)人。北宋天文学家。曾是司天监学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思训造出以(避免温度变化影响)为动力流体的水运“浑象”。后来赵光义命人于皇宫内打造,一年有成,放置在文明殿东鼓楼下,命名为“太平浑仪”。到了苏颂时(1088年)已经毁损,无人知其制法。

人物生平

张思训,今四川巴中(巴州区)石城人,北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曾是司天 展览馆监学生。公元979年对浑天仪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太平浑仪,又称水运浑象。此仪用水银作动力,是世界上使用水银于机械仪表的始祖。自落下闳创造浑天仪之后,最初用人力推动其运转,后来改用水力。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运转以水,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这样对于报时、定节气、造历 的准确性关系极大,进而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对浑天仪动力出现的新课题,张思训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最终找到用代替水作动力。因为水银的内聚力很强,特别是具有在空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可保证浑天仪正常的运转。在浑天仪上安装计时器,是我国唐朝天文学家一行、梁令瓒的发明。他们在水运浑天仪上安装擒纵器,指挥两个木人按时击鼓、敲钟,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张思训对这个机械计时钟也进行了较大改革。由擒纵器指挥的自动报时和击钟鼓的木人成倍增加,并把报时和击钟鼓分离为两个系统,即“七值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为十二神各值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

相关事件

张思训於公元979年设计的浑象,於公元980年制成。据《宋史‧天文志》载:「其制:起楼高丈馀,机隐於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机械部件和齿轮名称,比唐朝一行和梁令瓒的「水运浑天」记载要详细得多。其中的「地轮」可能和苏颂水运仪象台的「枢轮」即动力轮相类似。「定身关、中关、小关」一类机械也可能与苏颂的天关、天锁的功效雷同,是用於控制「地轮」的惯性运动的,也就是起擒纵器的作用。「定身关」一词生动地表述了控制「地轮」转动的意义。而在报时机械之上的「天牙」、「天关」、「天束」、「天条」等机件又可能是操纵浑仪或浑象的设置。以木偶制成的「七直神」、「十二神」是报时机件。

后来赵光义命人于皇宫内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东鼓楼下,命名为“ 太平浑仪”。到了苏颂时(1088年)已经毁损,无人知其制法。

历史评价

张思训的成就在历史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他的天文钟与一行不同之处在于,以水银推动动力轮,同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然而,有关张思训仪象的文字记载过于简略,更无绘图留下来供我们研究。因而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在人类文化史上就显得更为可贵了。

人物评价

中国地位

《宋史‧天文志》称:“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於自然,尤为精妙。”

世界地位

14世纪初,中国浑天仪传到西方,不仅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而且对西方天文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乃至工业技术革命。因张思训对浑天仪的重大革新,1370年生产了世界第一台纯计时吉安·威克钟,1768年创制了世界第一台詹姆斯肖特望远镜,可以说张思训是纯计时威克钟和詹姆斯肖特望远镜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法国天文学家普赖恩将张思训誉为“从天文学世界下凡的天使”。

美国罗伯特KC坦布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坦诚道:天文、载人航天等等一系列科学技术与创造发明,是西方受惠于中国。

被誉为科技史学家的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亦道:“中原地区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这些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

参考资料

四川巴中张思训: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创制者.四川省情网.2024-05-04

张思训.巴中市史志网.2024-05-04

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以思训为司天浑仪丞。.汉程国学.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