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学院肇始于1907年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史地专科;1999年8月,由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组建地理科学学院。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设有教学系4个,开办本科专业5个;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34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设有教学系4个,开办本科专业5个。
教学系(4个):地理学系、资源与城市规划系、地球信息科学系、生态学系
本科专业(5个):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含闽台合作项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含闽台合作项目)、生态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34人,其中拥有专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双创计划4人、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省高校领军人才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9人,教授(研究员)4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人。
双聘院士(2人):刘兴土(中国工程院)等
国家“万人计划”人才(4人):杨玉盛、黄志群、方克艳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黄志群等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陈光水、吴福忠、程栋梁、方克艳、岳楷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黄志群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黄志群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朱宇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孙志高、方克艳、黄志群、王远、郑勇、巩晓颖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高峰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生态学、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地理学、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地理学、生态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学科教学(地理)
省级重点学科(5个):生态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资源与环境学、自然资源学
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自然地理学
省级高峰学科(1个):地理学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地理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2012年)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九名,地理学、生态学在全国第四轮(2017年)学科评估中分别进入B+、B-的行列。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地理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福建省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综合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史地专科成立。
1952年,福州大学地理系创办。
1953年,福建师范学院地理系始建。
1970年,地理系停办。
1972年,复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后增设旅游系和土地与城市系)。
1958年,中科院华东分院福建地理所成立。
1964年,更名为福建地理研究所。
1970年,研究所停办。
1982年,复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合并发展
1999年8月,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组建地理科学学院。
2004至2009年,旅游学院挂靠在地理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野外科学研究站2个、省属研究所1个;有城市规划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旅游研究所、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观测研究站(1个):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局)
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科学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植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省级研究中心(2个):福建省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智库)、福建省河湖健康研究中心
省级野外科学研究站(2个):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福建省野外科学研究站、闽江河口湿地福建省野外科学研究站
省属研究所(1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11月,近5年,学院获973计划课题、973前期研究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赠款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总经费近2亿元;学院教师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12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获省部级奖3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
截至2019年11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福建省资源与环境五年计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福建省生态功能、主体功能区划,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研究,福建省重点港湾海域使用规划,全省土壤污染大调查,海洋资源价值绿色评估及其应用,福建省林业保护利用规划,福建省生态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福州(平潭)综合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等横向课题任务,合同经费近1亿元。
学术资源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学报主要设有理论与方法、亚热带环境、亚热带资源、亚热带生态、亚热带自然灾害、亚热带地理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学术讨论等栏目。学报被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校园环境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了线上宣讲会、经验分享会、主题教育班会、读书月、诵读会等学生活动
领导团队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官网.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