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改革
信用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价值转移的一种特定形式——信用。信用是一种以未来偿还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它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政治、经济特点,构建了不同的信用体系。这些体系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所代表的专业化信用体制,以及德国的综合化信用体制。尽管信用体制各异,但各国政府都对信用机构及其活动实施了严格的监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变化,特别是“成熟化”“国债化”和资本国际化现象的出现,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原有的信用体制面临着改革的需求。
中国信用改革
在中国,信用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此之前,中国的信用关系相对固化,信用形式较为单一,信用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信用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信用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促进多样化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的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机制,并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