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翼
襟翼(flap)是飞机在起飞着陆或作大机动飞行时,用来改变机翼剖面形状、增大弯度和弦长的增升装置。机翼加装襟翼可以增加机翼的面积和弯度,提高机翼的升力系数,起到增加升力的作用。
根据襟翼在机翼上的位置可分后缘襟翼和前缘襟翼两类。后缘襟翼有简单襟翼、开裂襟翼、开缝襟翼、后退开缝襟翼、富勒襟翼、双缝及多缝襟翼等。前缘襟翼有简单襟翼和克鲁格襟翼两种。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都要打开襟翼,起飞时要增加升力,但同时要避免增加太大的阻力,所以襟翼一般打开到中小位置;而降落时,升力和阻力都要求尽量大,为了使飞机迅速降低速度的同时保持平稳的下降和着陆,襟翼将打开最大位置状态。前缘襟翼和前缘缝翼除了可以增加最大升力系数之外,还可以提高临界迎角,减小飞机的失速速度,改善飞机的失速特性。
历史沿革
1908年,法国飞机设计师法曼提出襟翼的概念,并制作出实物。他将机翼后缘设计成可转动的小翼面,以此达到“掰弯”机翼的效果。别看这小小的翼面,极大提升了飞行动力。
1914年,萨拉热窝枪声点燃了欧洲的炸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炸。战争是残酷的,但它却是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催化剂。航空业迅速发展,千奇百怪的襟翼设计轮番登场,但始终无法跳出弯曲机翼的思维怪圈。
1919年,德国飞行员拉赫曼在医院养伤,忽然想到,如果可以在襟翼前缘设计出一个缝隙,流向上缘的气流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差,开缝式的设计使升力增加了60%以上。拉赫曼获得了它的专利,但却无法说出其中的原理。
20世纪20年代,英国设计师汉德莱佩奇和德国空气动力学家拉赫曼发明了开缝襟翼。
1924年,富勒襟翼诞生。这种后缘襟翼增加了机翼面积和弯度。经测试,与传统襟翼相比,富勒襟翼的升力系数可提升110%至140%。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前缘襟翼和克鲁格襟翼,这两种襟翼成功解决了富勒襟翼局部气流分离的问题。
工作原理
后缘襟翼作用
后缘襟翼起到的作用包括:
前缘襟翼作用
前缘襟翼(plain leading-edge flap)与后缘襟翼配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增升效果。一般的后缘襟翼有一个缺点,就是当它向下偏转时,虽然能够增大上翼而气流的流速,从而增大升力系数,但同时也使得机翼前缘处气流的局部迎角增大,当飞机以大迎角飞行时,容易导致机翼前缘上部发生局部的气流分离,使飞机的性能变坏。如果此时采用前缘襟翼,不但可以消除机翼前缘上部的局部气流分离,改善后缘襟翼的增升效果,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增升作用。
襟翼类型
后缘襟翼
后缘襟翼(trailing edge flap)是位于机翼后缘的襟翼,通过传动装置绕其转轴作向后直线或圆弧曲线运动,以扩大机翼的面积和弯度,达到增加升力和控制阻力的目的。
按照襟翼的结构不同,可以将其分类为分裂襟翼、简单襟翼、开缝襟翼、后退襟翼和后退开缝襟翼。
分裂襟翼
分裂襟翼的结构比较简单,是在机翼后段下翼面一块向下偏转而分裂出的翼面,放下襟翼后,在机翼和襟翼之间形成的楔形区内形成压力较低的涡流,吸引上翼面气流加速向后流动,降低了上翼面压力,从而增加机翼的升力系数。同时,放下分裂襟翼后,翼型的弯度变大,能够增加上下翼面的压力差,产生增加升力系数的效果,这种襟翼一般可把机翼的升力系数提高75% ~ 85%。
简单襟翼
简单襟翼(Plain flaps)是一块在机翼后段的可以完全向下偏转的翼面,形状和副翼较为类似,放下简单襟翼,改变了机翼的剖面形状,增加相对弯度,提高了各个迎角所对应的升力系数。但是放下简单襟翼之后,机翼后缘涡流区扩大,增加压差阻力的同时,减小临界迎角。在增加升力的同时,机翼的诱导阻力也有所增加。阻力系数比升力系数增加更多。升阻比减小。
开缝襟翼
20世纪20年代,英国设计师汉德莱·佩奇和德国空气动力学家拉赫曼发明了开缝襟翼(Slotted flaps)。开缝襟翼是襟翼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它在简单襟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机翼后缘附着一条或几条可动翼片, 平时与机翼合为一体,飞机起飞或着陆时放下。放下开缝襟翼,-方面襟翼前缘和机翼后缘之间形成缝隙,下翼面高压气流,通过缝隙高速流向上翼面,使上翼面附面层中空气流速加大,可较大范围保持层流,使升力增加,提高最大升力系数,延缓了气流的分离,减少失速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放下开缝襟翼,使机翼更加弯曲,甚至增加机翼面积,也有提高升力的作用。所以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比较好,最大升力系数一般可增大85%~95%,临界迎角减小得不多,它是中、小型飞机主要采用的类型。
后退襟翼
后退襟翼(Folwer flaps)的特点是襟翼在向下偏转的同时,还能向后滑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机翼的弯度,也能够增加机翼面积。所以,后退襟翼也可以有比较好的增升效果。此外,它还有开裂襟翼的效果。这种襟翼的增升效果比前三种的增升效果都好,一般可使翼型的升力系数增加110%~140%。
后退开缝襟翼
后退开缝襟翼是后退襟翼和开缝襟翼的结合,兼具二者的优点,增升效果最好,结构也最复杂。双缝或三缝式襟翼效果较之前的几种襟翼更好,但构造复杂。现代高速大、重型飞机上广泛采用的是后退双开缝或三开缝的形式。后退开缝襟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富勒襟翼,另一种是查格襟翼。富勒襟翼是以发明者富勒的名字命名的。使用富勒襟翼时,襟翼沿下翼面安装的滑轨后退,同时下偏。使用富勒襟翼可以增加翼剖面的弯度,同时能大大增加机翼面积,并且气流通过缝隙吹走后缘涡流,增升效果非常明显,富勒襟翼的升力系数可提高110% ~ 140%。这种襟翼结构较复杂,现在大型、高速飞机大都采用这种襟翼。
查格襟翼后退量不多,比富勒襟翼的后退量少得多。机翼面积增加较少,最大升力系数可增大110% ~115%。起飞时,襟翼下偏角度小,阻力系数增加少,而升力系数却增加很多,升阻比增大,有利于缩短起飞滑跑距离。着陆时,襟翼下偏角度大,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都提高较多,有利于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前缘襟翼
把后缘襟翼的位置移到机翼的前缘,就变成了前缘襟翼(注:不同于缝翼)。前缘襟翼也可以看作是可偏转的前缘。在大迎角下,它向下偏转,使前缘与来流之间的角度减小,气流沿上翼面的流动比较光滑,避免发生局部气流分离,同时也可增大翼型的弯度。
前缘襟翼广泛应用于高亚声速飞机和超声速飞机。对于超声速飞机,翼型前缘尖、相对厚度较小。在大迎角状态飞行时,机翼上表面前缘位置气流分离较为严重,减小了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放下前缘襟翼后,前缘位置的迎角减小,气流可以更平顺地从上翼面流过,延缓气流分离。同时,翼型弯度得以扩大,增加了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
与前缘襟翼作用相同的还有一种克鲁格( Krueger)襟翼。它一般位于机翼前缘根部,靠作动筒收放。打开时,伸向机翼下前方,既增大机翼面积,又增大翼型弯度,具有较好的增升效果,同时构造也比较简单。
喷气襟翼
20世纪50年代中期,喷气推进的出现和高速军机增大升力的需要使得鼓风成为BLC的前沿。Lockheed 公司的F-104战斗机和Mikoyan的Mig-21在着陆时应用了襟翼表面鼓风。尽管气动推进的一体化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它促使了超循环和喷气襟翼等新概念的产生。喷气襟翼是在机翼上引入发动机的喷气流,改变空气在机翼上的流动状态,从而达到增加升力的目的。
喷气襟翼与一般襟翼在原理上相似,在构造上却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崭新的襟翼,它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是:利用从涡轮喷气发动机引出的压缩空气或燃气流,通过机翼后缘的缝隙,沿整个翼展向后下方高速喷出,形成一片喷气的“幕”,从而起到襟翼的增升作用,这是使用在超音速飞机上的一种特殊襟翼,把喷气和襟翼两种作用结合起来,就成为“喷气襟翼”。
参考资料
简单的几张图告诉你:飞机怎么控制姿态.中国青年信息网.2023-11-29
被“掰弯”的机翼.百家号.2023-11-29
曲折的历史:襟翼是如何出现的?.中国航空新闻网.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