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匡山

匡山

匡山是沧浪之水中的一座仙山,为地垒式断块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本是大别山的古时名称,现仅仅指位于大别山山脉于黄冈市东南的一段。

唐朝时期,匡山和庐山齐名,合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之讳,而改 为大别山,随后名声渐落。

匡山自古便与庐山齐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其间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发展历史

匡山名字的由来:据传周代时期,此山属匡国,故名“匡山”。又有传言说,立名“匡山”,主要是考虑当地佛教盛行的特色,寓意“匡世济人”,大慈大悲的胸怀。如山下武穴市(现在的武穴市)的县名,也是非常具有佛教禅宗的韵味的。

唐朝时期,匡山和庐山齐名,合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讳改 为大别山后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

2013年,武穴市政府领导开始实地考察、经过考古验证,2016年正式将大别山武穴一带的支脉恢复“匡山”之名。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横岗山等等。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匡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 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放马场至明月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

匡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 纪匡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匡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太白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太白湖等五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气候环境

匡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匡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武穴市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匡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资源状况匡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平均海拔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匡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主要景点

匡山主要的风景名胜有五峰山,藏密洞,石门山,太爷洞,老君殿,黄金湾,玉皇殿,狮子山,仙人打坐牛角石,游鸿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读书台,八卦顶,东冲积雪,清凉古洞,小西天,黄牙寺,沧浪书院,牧石庵,黄龄古洞等。沧浪书院是匡山的开发者,也是匡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平台。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双峰山,海拔1484米,为匡山第一高峰。一尖1063米,危崖耸立,似一艘巨舰,伟岸壮观。朝阳峰双瀑,飞瀑成双,势若二龙倚天,喷珠泻玉。三叠泉,既分为三叠,又呵成一气,落差达155米,风飘日映,千姿百态。

地域文化

匡山富有独特的匡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匡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匡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

匡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沧浪书院创建于公元649年,时间上排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前面。开山祖师是鲍照。宋代理学大师邵必在此提出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得到范仲淹的好评。

晋朝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今武穴市太平山建立黄牙寺,是中原地区 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觉寺活动了40年,创建中华禅宗,使匡山(黄梅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号称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大帝在匡山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唐代广济县(原属江西省)大德祖师马祖道一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仰宗,影响极大。天宝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罗)来建大藏寺居修,他就是泰国太子。唐末广济存奘(即吴承恩西游记》主角唐僧唐僧之原型)禅师也来到这里。到宋代,匡山有寺庙多达150座,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庙宇108座。明清以后,太平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全国的活动中心。九龙环绕之地牧石庵是清代全国的佛学研究中心之一。

西游石刻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明朝湖 北蕲州荆王府。2013年12月8日,筹建中的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组织学者依据《西游记》成书线索,对照匡山地区的山名、水名、寺名、僧名,意外发现了一块隋唐“西游”石刻。

武穴为古蕲州府属辖的“蕲春、黄梅县、广济、浠水县罗田县”五县之一。当天上午,笔者一行在当地非遗民间文学传承人陈良的带领下,从位于匡山脚下、荆梅湖畔的沧浪书院出发,沿着横岗山旅游公路,进入王冲村实地考察。王冲村又叫鸣水村,北依连绵起伏的五峰山脉。据当地朝圣者传言,五峰山乃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这里四面环山,整个村庄坐落在山谷底部,形成了奇特的洞天福地景观。村子北面有个响水河,唐朝时叫大明水,它是先秦两汉彭蠡五水之一。明水从一尖山奔腾而下,象一条花尾榛鸡宛然曲折在深山峡谷之中。响水河,鸣水村,名称很是动听。这里也是吴承恩西游记》水帘洞创作原型之一。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道士刘玄静在五峰山建立崇玄馆,另辟蹊径传授“三洞法”,有别于佛教禅宗。因此,道人洞、真武顶地名流传至今。从道人洞拾级而上便是五峰禅林,为当年五峰教主传法道场。五峰山盛产五峰石(天然水晶、玉树石英)。《中国通史》记载,东罗马帝国拂(今叙利亚)大德祖师在突厥兵马簇拥下,落籍五峰山,结庐头陀寺。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多个章节描述了头陀寺、苦行僧。考察过程中,在石凿唐僧帽、和尚墓附近,笔者发现了一块汉白玉石刻。经过沧浪书院研究员彭达比对史料,初步认定是隋唐石刻。石刻上记叙了匡山“上巳节”西游朝圣路线图:“从明海(唐白居易诗歌有记载)海子地车坊冲上一尖山。向东游双峰山四祖寺,向西游横冈山真武顶。一尖山读书台平行直通石门庵游鸿寨。从玉树村(今彭河村)下山,进入水晶谷,登上五峰山山顶。再从五峰山山顶南下卓木尖,洞底便是鸣水村……”

奔腾大明水、绵延五峰山、浩荡佛教徒,给了吴承恩诸多创作灵感。当地学者据此推断,《西游记》小说创作素材以隋唐年间沙门弘景道俊唐僧四禅门为人物原型,以匡山“上巳节”朝圣庙会为线索,以唐开元天宝朝野对佛教不同态度为事件,以舞台剧形式描绘了广济佛国108座庙宇修膳过程以及开光盛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