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洒镇
西洒镇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位于西畴县中北部,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04°37′07″-104°46′35″,北纬23°22′09″-23°31′5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3公里。东接鸡街乡,南邻法斗乡,西靠蚌谷乡,北毗砚山八嘎、蚌蛾乡。
位于西畴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县最大的集市贸易地之一。镇机关所在地西洒距州府文山87公里、距国家级口岸天保110公里。截至2006年末,全镇辖8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68个村(居)民小组。截至2020年11月1日,西洒镇常住人口为39648人。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等5种民族,国土面积175.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7053亩。
资源环境
境内最高海拔1882米,最低海拔103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为1297.6mm,年平均气温15.9℃。镇境内资源丰富,有石材、粘土、铅、锌、锑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的西洒镇布摆上石盆铁矿硬度为5.5—6.5,比重为5—5.3;矿石品位60%以上,地质储量36320吨;矿区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石材资源以优质大理石为主,分红梅、黑花、墨玉三种,色彩亮丽、石质细腻、光泽度好,储量巨大,为生产建筑装饰和工艺品的上乘石材。有设备齐全的石材加工厂,有工艺精湛的石雕艺人。木雕风格独特,质朴隽永,美伦美焕,浮雕、圆雕应有尽有,仿古、新潮手法多样。有稻谷、玉蜀黍属、烤烟、优质杂豆等多种农作物;有人工面、香木烟筒、刺绣品、杨梅等特产。基础扎实的是猪、鸡营销,潜力巨大的是种苗工程、石材开发,势头强劲的是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农机、食品、酿酒、建材等厂;境内高山深谷,奇石怪洞,密林清溪,飞瀑流泉,民风古朴,有旧石器时代遗迹(“西畴县人”牙齿化石)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
通过 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西洒镇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未,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168万,农业总产值5163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2461万元,个体工商户1550户,从业人员达55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5.9万元;森林覆盖率为43%,畜牧业总产值3330万元;拥有乡村公路139条(段)273公里,公路覆盖率达98%,粮食总产量达901.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元。
西洒镇在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石山大力抓花椒,土山连片栽水果,平地规范稳烤烟,河谷发展早蔬菜,高产红薯兴畜牧,突出个私输劳务”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各项产业。蔬菜发展初具规模,瓦厂的冬早蔬菜,刘家塘的大葱、布摆小寨的芹菜等“一村一品”蔬菜切实发挥了“菜篮子”工程效益。畜牧业发展在品种改良、牛冻改等各项科技推广上顺利开展,2006年出栏肉猪33480头,出栏肉牛2397头,出栏家禽34.92万只。劳务经济初具规模,2006年培训劳务人员17期1000人以上,年输出务工人员3000人左右,实现劳务经济800万元以上,劳务品牌逐步打造。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30日,西畴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洒镇常住人口为39648人。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放,重点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农户庭院环境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发展规划等到项目。截至2006年末,已建成小康及温饱示范村16个,自建小康村19个,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城镇建设方面:一是抓和谐文明社区建设。通过抓培训、提高群众素质,抓制度、建长效机制,抓作风、强社区职能,抓环境、健全社区功能,抓共驻共健、实现单位联动,抓治安、建和谐,抓经济、促群众增收,逐步建成文明、和谐、发达、平安的社区。二是抓城镇非公经济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创业环境,形成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全镇经济实力逐步壮大。
医疗卫生
村民医疗主要依靠县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截至2007年末,全镇共有村级卫生所6所,乡村医生1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1998人,参合率72%;享受低保人数418人;享受五保补贴的有119人。
文化教育
截至2007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校27所,有小学教师231人。在校学生人数5282人,其中小学生人数2630人,中学生人数2652人。
截至2007年末,全镇共建有文化站17个,建有图书室8 个,村级党员活动室17个,村文化活动室44个。有各类文艺队10余支,有队员300余人,2007年演出达100余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科技、法律意识,科学、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倡导。
社会保障
西洒镇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作中认真做好民情、灾情的调查上报,高度重视贫困户的灾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强化救灾救济,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2003年至2007年,全镇为受灾群众协调粮食等计6万余元,协调被子、衣物等物资计4万余元,协调资金44.16万元实施危房改造150户650人;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了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全镇1646户2048名农村贫困群众首次领到了2007年1—6月农村低保资金共计247470元,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
人文地理
南疆烈士陵园位于西洒北郊花果山。建于1983年,总投资58万元。两周王陵环山,占地20亩。园内有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和156冢烈士墓;有各形花圃及纵横交错的翠柏林荫走道。门额、塔座、塔身、墓碑、亭壁均选用大理石镶嵌,刻有邓小平、徐向前、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整座陵园布局明朗、新颖、庄严肃穆,是缅怀革命先烈及游览的地方。
观音洞位于西洒镇东南1.5公里处观音崖山腰丛林中,为一天然石洞。清光绪六年在洞口建楼房3间,后居民屡次集资添建,有殿堂、亭阁。洞广约10余米,高约20余米,洞顶钟乳石垂吊,洞壁按天然凹凸、高低、宽窄遍塑泥像,或仰或卧、或立或坐、或怒目园睁、或温文尔雅,各具神态,是游览地之一。
民族风俗
西洒镇是一个汉族占总人口的86%,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4%的多民族杂居镇。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各种民族均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宗教、语言、服饰等大部分传统和生活习惯。
参考资料
西畴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畴县人民政府.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