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后凹尾龙

后凹尾龙

后凹尾龙(Opisthocoelicaudia),又名后空尾龙,是生存于7500万年前晚白垩纪的食草类恐龙。该属的化石发现于蒙古的戈壁沙漠,模式种是斯氏后凹尾龙。1965年,波兰和蒙古的科学家发现了保存良好的骨骼,仅缺少头部和颈部,使得后凹尾龙成为晚白垩纪时期所知最详尽的蜥脚下目之一。

后凹尾龙的名字意为“后方的空洞尾巴”,因为它具有前段尾椎双后凹的不寻常结构。这些特征和其他骨骼特征表明,后凹尾龙能够以后脚直立站起。

1977年,波兰古生物学家玛丽亚·玛格达莲娜·博尔苏克-比亚莱尼亚克将后凹尾龙属命名为及描述。最初,后凹尾龙被认为是圆顶龙科的新物种,但现在认为它是泰坦巨龙类的先进物种。在泰坦巨龙类中,后凹尾龙与北美洲阿拉摩龙属有着近缘关系。

迄今为止,后凹尾龙属仅发现了两具不完整的标本,包括部分肩部及尾部的碎片。后凹尾龙身长估计约11.4至13米(37至43英尺),是蜥脚类恐龙中相对较小的一类。

后凹尾龙的名字来源于其尾椎双后凹的结构,意味着它能够以后脚直立站起。与其他蜥脚类恐龙一样,后凹尾龙以长在长颈上的小头以及四个圆柱状腿支撑的筒状身躯为主要特征。

正文

后凹尾龙(属名:Opisthocoelicaudia)是种蜥脚下目恐龙,身长12米,生存于晚白垩纪地蒙古。

参数

恐龙名称:后凹尾龙

拉丁文名: opisthocoelicaudia

恐龙体长: 12米长

恐龙体重:不详

恐龙食物:植物和树上的叶子

生存年代: 7500万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蒙古

辨认要决:不详

恐龙种类:蜥臀目蜥脚类

来 历

后凹尾龙意为"尾骨后部中空"

简 介

蒙古戈壁的自然气候是干燥、多风。科学家们涝灾这里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后凹尾龙的骨架,头已丢失。仅这一发现就引起了很大的震惊,因为大多数蜥脚类恐龙都生活在几亿年前的侏罗纪。在后凹尾龙的腿骨化石上发现了牙齿的印记。一定是这只恐龙被别的什么动物咬过。大概是一只路过这里的恐龙发现了它的尸体,并且吃掉它的头和脖子。也可能它的头和脖子在搏斗中就被咬掉了。科学家们试图猜测这只恐龙的头是个什么样子。有些人认为圆顶龙属或内美盖特龙的头与后凹尾龙的身体骨架很相配。后凹尾龙四肢粗壮、步履蹒跚,行走时尾巴抬离地面。它时而停下来吃树顶的叶子,有时它要站起来够汁液丰满的树叶,这时前肢抬起,它就用强壮的尾巴着地作为一种支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