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壶菌门

壶菌门

壶菌门真菌称为壶菌,是真菌界中唯一在生活史中的某些阶段产生能动细胞的成员。壶菌多水生,大多腐生在动植物残体上或寄生于水生植物、藻类、小动物和其他真菌上,少数寄生于高等种子植物上。大多数种类能分解纤维素甲壳质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壶菌门菌物的营养体形态变化很大,从呈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至发达的无隔菌丝体。比较低等的壶菌是多核的单细胞,具细胞壁,大多呈球形或近球形,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其营养体在发育的早期没有细胞壁,有的壶菌单细胞营养体的基部还可以形成假根;较高等的壶菌可以形成发达或不发达的无隔菌丝体。

壶菌门菌物无性繁殖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有的有囊盖,成熟时囊盖打开释放游动孢子;有的无囊盖,通过孢子囊孔或形成出芽释放游动孢子。每个游动孢子囊可释放多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大多产生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释放1至多个游动孢子。

壶菌门菌物有性生殖方式有多种,大多是通过两个游动孢子配合形成的接合子经发育形成休眠孢子囊;少数通过不动的雌配子囊(颈卵器)与游动配子(精子)的结合形成卵孢子。

壶菌门属于真菌界(Fungi),只有一个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分为5个目,112属,已记载的有793个种,其中只有少数壶菌目(Chytridiales)真菌是维管植物上的寄生物,较重要的如引起玉蜀黍属褐斑病的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引起马铃薯癌肿病的内生集壶菌(Synchytricum endobioticum)和引起车轴草属冠病的车轴草尾囊壶菌(Urophylactis trifolii)。此外,芸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是许多高等植物根部的专性寄生菌,对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虽然不大,但它的游动孢子是传播一些土壤中病毒的介体。

壶菌目菌物的营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近球形,有的有假根,或在膨大细胞间有细丝相连接,但不形成典型的无隔菌丝体。多数壶菌目真菌在基质内或宿主细胞内生活,有些为外生的。内寄生的壶菌目真菌营养体发育早期不具细胞壁,为裸露的原质团,后期形成甲壳质的细胞壁。我国较常见的是玉蜀黍节壶菌。

结构

类包括菌柄、菌盖和产生孢子的菌褶等三个部分。菌盖高于地面,这样散落的孢子就可以被空气气流带走。菌柄的底部有许多叫作菌丝的细线,蕈类就是通过它们来寻找养料的

节壶菌属(Physoderma)

节壶菌属的特征是休眠孢子囊扁球形,黄褐色,具有囊盖,萌发时释放出多个游动孢子。它们都是维管植物的专性寄生菌,侵染宿主常引起病斑稍隆起,但不引起寄主组织过度生长。

节壶菌属最常见的种是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侵害玉米引起玉米褐班病。病部呈褐色隆起的斑点,内有大量黄褐色粉状物,是病菌的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扁球形,萌发时囊盖打开,从盖的孔口出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寄主表皮上游动一个时期后休止,产生细胞壁,以后萌发侵入寄主。侵入时产生假根进入寄主细胞吸取养料,寄主外部的菌体发育成薄壁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时释放出游动孢子,这种游动孢子的个体较休眠孢子囊所产生的小,可以直接侵入宿主,也可以作为配子。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合子侵入寄主,在寄主组织内形成膨大的、具细胞壁的营养体,膨大的细胞之间有丝状体相连。以后膨大细胞的壁加厚,转变为休眠孢子囊,膨大细胞壁间的丝状体随之消失。休眠孢子囊在干燥的土壤和寄主组织中可以存活3年。休眠孢子囊萌发的适温较高(20~30℃),所以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的南方发生较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