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宝螺
黑星宝螺(黑云芋螺:Cypraea tigris)是腹足纲宝贝科的软体动物门。贝壳浑圆,螺层内卷。壳口狭长,外唇和内唇有细齿,齿舌纽舌形。外套膜薄、二叶型,活体几乎完全覆盖贝壳。螺旋部至成体时几乎消失,成体无。壳面平滑而富有光泽,贝壳的背面至周缘以白色至浅褐色为底,缀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
栖息在潮间带至水深40米处的岩石及珊瑚质底。主要以藻类或珊瑚动物等为食。因其美丽的外形,而倍受广大贝类收藏者的青睐,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外形特征
黑星宝螺长38-134mm,属于大型宝螺。贝壳坚固大而重,背圆膨,底部扁平或微凹。壳缘在壳上半部呈长形隆起,表面镀有一层珐琅质,极光滑并富有光泽。贝壳的背面至周缘以白色至浅褐色为底,缀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壳面上的背线(mantleline)为浅黄色,腹面为白色,花纹图案分两层:下层为浅蓝灰色;上层介于浅红和深褐色之间。双层的构图使壳表斑点显得拥挤,且常常融合在一起;上层圆点周围常为黄橙色。(已发现全黑壳体及巨型的种类)。
外唇齿短而宽;内唇齿较细而长,但最下端四枚齿则大而短,强度弱,齿间缝隙大。体螺层长大,壳口狭长,在壳体背面的中央线上呈缝状,共长度几乎等于壳长。两唇很厚向内卷,唇缘厚,边缘具齿纹,无厣。成年个体的螺旋部极小,一般埋于体螺层中,吻和水管都比较短。外套膜和足都十分发达,一般具有外触角。生活时外套膜伸展将贝壳包被起来。宝贝的身体可以全部缩入壳内。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例如:菲律宾群岛、澳洲的亚伯洛赫(Abrolhos)以及西澳大利亚州至新南威尔斯北部、中国广东、海南省及西沙群岛。产于台湾北部、东部、南部,产量多,例如:台北市、宜兰县、花莲县、花东海岸、绿岛、高雄市、屏东市、澎湖、东沙群岛、太平岛。
栖息环境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从潮间带至较深的岩礁、珊瑚礁或泥沙海底均有其踪迹。完全为海产。生活在珊瑚礁附近,水的温度不得低于15℃(除极少数例外)。在海洋中可以下潜的最大深度为800米。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岩石和珊瑚的裂缝和小洞穴里。
生活习性
宝贝科的动物,行动缓慢,怕强光,白天蛰伏在珊瑚洞穴或岩石下面,黎明或黄昏时外出觅食,是肉食性的种类。大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行动缓慢,据记载,行动快的每分钟可向前爬行15厘米,慢的向前移动仅约7厘米。当潮水每天有规律的退出后,宝螺类多隐藏到礁石块下面、洞穴内或藻类丛生的阴暗处。它们是昼伏夜出,每到黄昏夜幕降临后,它们便爬出来活动,所以,白天很难采到生活的宝螺,但当夜间再到海滩珊瑚礁盘间采集时,便很容易采到生活宝螺。
当夜间它们出来活动时,它那绚丽多彩的外套膜,便从壳口出来向两侧伸展覆盖整个贝壳,同时,外套膜上美丽似花的各式各样乳突起也伸了出来,其长椭圆形发达的足,也同时从壳口出来,爬行于珊瑚礁盘上或附近的沙滩上,缓缓向前爬行寻觅食物或寻配偶。
它们主要以珊瑚动物为食,此外,海绵、有孔虫和小的甲壳亚门等,也是它们猎取食物的对象。进食时,主要依靠一个较窄长的齿舌进行活动。它们还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当四处爬行时,或翘起尾巴,然后又突然放下,这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繁殖方式
雌雄异体,产卵季节多在3-7月,卵一般产在珊瑚洞穴,空贝壳及阴暗的地方。母贝产卵后并不离开卵群,有看守卵的习性,仍卧伏在卵群上面刻意保护,直到孵化为止。
实用价值
宝螺集食用、玩赏和装饰为一身,深得人类喜爱。虽然肉可食用,但因其贝壳质优价高,采集者往往不肯将它砸碎食用,而是采到后将它埋于沙内,待它肉体腐烂后洗净售壳。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