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建于1983年8月,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国家级公益型研究所,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
药植所以支撑和引领中国中药资源学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药用植物研究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涵盖中药资源、药用植物栽培、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毒理、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创新体系。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园区,下设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重庆市和贵州分所,有职工667人,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8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500余篇。
历史沿革
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中央卫生研究院在北京西郊的西北旺征地1000亩,建立了药用植物种植场,同时在云南和海南建立了两个试验站。当时的药用植物种植场有研究人员20余人,并聘请了娄之芩、陈静蓉等专家作指导,使药用植物种植场已具有了研究工作能力。
1957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与协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药用植物种植场转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下属单位,定名为药物研究所的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下设栽培室。
1959年,在该试验场内建立标本园,当时收存药用植物标本1800多种。标本园建成后先后接待了日本、法国、苏联等代表团来园参观访问。同年又在集安市、抚松县两地建立了人参种植基地,
1983年,在医科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和栽培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1994年,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更名为药用植物研究所。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有职工66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7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全国百千万人才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5人。在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科研骨干占83%。
药植所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活字典”肖培根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麻之父”、“黄连之圣”徐锦堂教授,“西洋参大王”刘铁城教授,“砂仁阿普”周庆年教授和南药引种专家陈伟平教授等专家学者。
科研平台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获批建立了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化合物库、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发现及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国药用植物园联盟、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及天然药物、健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和学术交流基地。
研究中心: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中心、资源研究与保护中心、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药用植物鉴定研究中心、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制剂研究中心、分析研究中心、药理学毒理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新疆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重庆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贵州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湖北分所。
学术资源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图书室面积约200平方米,有藏书上万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根据本所的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的收藏方面,基本覆盖了所需学科的核心期刊,有一百二十多个品种。因专业需要,有些期刊连续订阅了四十多年。
在藏书方面,《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志》、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本草图录》、《中华本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中国药用真菌学》、《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等借阅率很高。
此外,还有工具书300多种,外文期刊(有版权影印刊)7种,报纸十几种。
学术交流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波兰、卢森堡等50余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开展交流活动;60余人到美国、英国、韩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培训、学习或合作研究、300余人被派往国(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国际会议;接收50余名来自加拿大、日本、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人员进修、培训。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单位,药植所先后接待访问团900余批,约4500余人次。主办或承办“第三届和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首届中药现代化国际会议”、“全球中医药联盟研讨会”、“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中药安全与质量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药植所是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研究开发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或挂靠单位;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中药专业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加入欧盟委员会FP7框架计划和科技部对欧专项等合作计划。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先后承担来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的科研项目(课题)84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近5亿元。
药植所累计发表科研论文3500余篇,近5年发表SCI论文逾500篇,其中发表于《EMBO JOURNAL》、《NATURAL PRODUCT REPORT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ATURE COMMUNICATIONS》、《CLADISTICS》、《BRITISH JOURNAL OF PHAMA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的论文比例逐步增加,二篇论文被评为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共申请发明专利219项,已获授权5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8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主持编写《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等专著100余部(卷) 。
成果转化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研究完成的天麻、花旗参、黄连、砂仁等中药材的引种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70亿元。
药植所先后与贵州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等省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药用植物栽培、新药研发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累计指导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种植面积百万亩以上,潜在经济价值百亿元以上。
学术刊物
2009年1月,药植所创办了中国第一本中药专业的英文刊物——《ChineseHerbal Medicines》(《中草药》英文版),期刊由药植所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出版。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综合[2008]1343号文件)批准,《Chinese Herbal Medicines》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2—1410/R。同年10月成功出版了创刊号。
2013年起,期刊连续4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4年核心影响因子0.541,核心总被引频次121,基金论文比0.46;2015年核心影响因子0.434,核心总被引频次105,基金论文比0.61 。
人才培养
据2018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药植所共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74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78人,在站博士后43人;培养硕、博士毕业生588人,培养出站博士后48人。
2018年,药植所在生药学、中药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在生药学招收博士研究生。
文化传统
所徽以圆形为基础结构,分为内外三圆。最外圈为药植所溴化铒及英文简称,中间一圈为药植所中文全称。
内圈以银杏为核心图案,体现了药植所传承中药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药植所建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从事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生产和开发利用的国际性综合强所的发展目标。
所徽由绿色和黄色组成。
党政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www.implad.ac.cn.2020-01-07
科研条件.www.implad.ac.cn.2020-01-07
科研成就.www.implad.ac.cn.2020-01-07
人才培养.124.17.107.22.2020-01-07
文化传统.www.implad.ac.cn.2020-01-07
党政领导.www.implad.ac.cn.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