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德军

天德军

天德军,最初被称为大安军,是天宝关内道丰州下辖的一个军事机构,其治所位于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阴山山脉南麓。这个地区在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是唐朝北方边疆的关键防御点之一。与前套地区的振武军相比,天德军和振武军共同构成了唐朝北方的重要防线。

安史之乱之后,回纥汗国并没有对唐朝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天德军的防御任务相对较轻,驻军规模也小于西北的西套宁夏平原。这主要是因为回鹘对唐朝的威胁远不如吐蕃那样严重。天德军设有都防御使一职,但由于其驻军规模在唐朝河套平原军镇中是最小的,其实力也不如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因此它没有像振武军那样提升为节度使的地位。

天德军的节度使职位最早见于911年的后梁时期。在唐朝早期,河套内外的驻防城群体都归朔方节度使管辖。到了后期,这些驻防城群体被划分为灵盐、夏州、天德军和振武军四个方镇,各自负责一定的区域,成为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简介

安史之乱后,回纥汗国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故而天德军与振武军的防御任务不重,驻军量也较西北的西套宁夏平原少,主要是回鹘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天德军置有都防御使之职,因驻军量是唐朝河套平原军镇中最少的一个军镇,实力也比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弱,一直也未能像振武军一样升格为节度。最早的天德军节度使,始建于911年的五代后梁时期。唐朝前期,河套内外驻防城群体尽归朔方节度使统管,后期驻防城群体分别划归于灵盐、夏州、天德军和振武军四个方镇统辖,成为区域社会稳定的基石。

历史

唐天德军

天德军,最初治所位于北城(今内蒙古乌梁素海土城子),是天宝在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据点。749年,张齐丘在可敦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根镇南狼山山区)设立横寨军。同年,安北都护府的治所也迁至可敦城,这里曾被误称为可贺敦城,实际上是突厥语中“皇后城”的意思。

到了753年,安思顺郭子仪建议放弃横塞军,并在大同川以西筑城,以加强朔方的防御。他们计划将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与振武军相连,形成左派;将西受降城与天德军、定远军相连,形成右派,构建起河套平原地区的防御体系。755年,新城筑成后,李隆基赐名为大安军,并将其作为军镇的治所,即后来的天德军城。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调往征讨叛军,只留下老弱守城,结果被燕将宋星星攻破并焚毁。因此,天德军的都防御使被迫迁至西受降城,并改名为天德军,同时将军队临时安置在永清栅(或称永济栅,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南岸),北城因而被废弃。

813年,由于河套地区的泛滥,西受降城的城南部分被黄河冲毁。天德军都防御使周怀义请求修筑,预计费用为21万贯。官员们对于是修城还是迁徙发生了争议。814年,李吉甫建议迁徙,因为迁城的费用远低于修城。于是,只留下1千人守卫西受降城的内城和月城,其余军队和防御使迁往天德故城,同时将3万余户居民迁移至北城城内。此后,天德军一直驻扎在北城,直至唐朝末期。

920年,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率军攻打天德军城,节度使宋瑶投降,辽朝将天德军改名为应天军。但不久后,宋瑶反叛,阿保机再次出兵,俘获宋瑶,并将他的家属及天德军的官民迁至东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麓。由于辽朝在后套地区的统治遇到困难,不得不将统治范围向东收缩,将原丰州和天德军的治所迁至前套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天德军

在916年,辽朝在西南地区设立了西南路招讨司,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到了920年,丰州向东迁移,成为西南路招讨司的行政中心,并且隶属于西京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在丰州周边地区陆续建立了更多的州和军,从而构建起一个覆盖西南地区的统治网络。

此外,辽朝还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天德军节度使,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天德军的第一任节度使颓刺在983年与党项族(当时为定难节度使)的冲突中,与其子一同战死沙场。

尽管辽朝在河套平原地区的统治范围逐渐向东收缩,但在西南方向的防御上也遇到了挑战。到了1122年,金兵的猛烈进攻迫使耶律延禧离开京城,向西逃亡。在逃亡过程中,天祚帝多次经过天德军的领地。他的逃亡路线大致是从今天的大同市出发,经过呼和浩特市,越过渔阳岭,最终进入夹山地区。

这段历史反映了辽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军事布局,以及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艰难处境。

经济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北疆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回鹘汗国对唐朝的威胁相对较小,而吐蕃则成为唐朝西部的主要威胁。因此,在中晚唐时期,河套平原地区的北部(北套)相对于西部(西套)的银川平原,战事较少,这为天宝在北套地区发展农业提供了机会。

唐朝看重后套地区的广阔土地和肥沃土壤,认为这里是农业发展的宝地,对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后套地区距离中原腹地较远,人口稀少,这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唐朝为了确保后套地区有一定的人口基础,将其作为流放地,以此来维持当地的居民数量。

后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贺兰山阴山山脉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黄河则成为其天然的防线。这片区域土地平坦肥沃,水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受到唐朝人民的高度评价。丰州城、西受降城、天德军城等驻防城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体现了其在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天德军位于回纥汗国的交通要道上,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天宝在新宥州至天德军沿途设立了11个新馆,为南下的使者提供了便利。回鹘汗国作为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吸引了大量东西方商旅在此停留,从而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并为社会带来了巨额财富。回鹘人通过与唐朝的贸易,用马匹换取丝绸,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许多粟特商人、西方使者以及唐朝的商旅和使节,都将回鹘作为中转站,这使得回鹘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同时,逐渐向定居式民族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址

故天德军城

天德军城是唐朝时期的一座重要军事城池,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具体位置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北境,乌梁素海东侧的土城子古城。1933年,该城因洪水被淹没在乌梁素海下,至今已经无法直接观察到其遗址。

安史之乱期间,天德军城遭到破坏,城池受损严重,因此军队暂时迁移到了西受降城,而兵马则安置在永清栅,即隋朝时期的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南岸)。直到814年,天德军城得以重建,都防御使也重新回到了这座旧城。

1976年,考古队在天德军城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座唐朝墓葬,墓志铭上记载了死者名为王逆修,生前曾担任天德军防御都虞侯。王逆修的墓志铭由张郁在1981年的《内蒙古文物考古》中进行了详细考释,首次确定了土城子古城即为天德军城遗址的具体位置。

墓志铭还记载了王逆修在823年因病释放家中奴婢的事情。释放的奴婢包括51岁的汉婢张净德及其10岁的女儿不弱,以及14岁的辽朝婢王春燕和12岁的男孩王昌铉。王逆修希望通过释放奴婢来积累善行,为来世积德。同时,他也担心自己死后子孙可能会有反复,因此预先在墓志铭中记录了释放奴婢的事情,以便日后有任何放良纠纷时,原奴婢可以掘出墓志作为放免的证据。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法律制度,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善恶和来世的看法。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永清栅

天德军城的附属设施永清栅(或称永济栅),位于天德军城的西南方向大约三里处,靠近隋朝时期的大同城东北角。永清栅的遗址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内,乌梁素海的东南方向,具体位置在土城子遗址的西南大约1.5公里处。

参考资料

马可波罗在(呼和浩特)丰州城.网易手机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