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喇河镇
哈喇河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2公里,居住着彝、回、苗、汉、布依族5个民族,是全县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之一,是全县优质黄梨主产区,盛产黄梨、核桃等,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阳芋及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太子参、烤烟、魔芋等。 哈喇河镇共有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辖8个村(社区),全镇居住有少数民族17683人,苗族是哈喇河镇的少数民族之一。
清朝得名哈喇河,1953年置哈喇河、小米、牛街乡。1958年撤乡并入观风海公社。1962年析建哈喇河、小米公社。1985年公社改乡。1992年哈喇河乡、小米乡合并置哈喇河乡。2015年撤乡置哈喇河镇。“哈喇”系彝语译音,意为回族居住地。
哈喇河镇山多地少,土地零散,坡地较多。哈喇河镇的特色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产业。哈喇河镇大黄梨种植历史已逾百年,是中国八大名梨之一,也是中国沙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品种。哈喇河大黄梨不仅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还被列为全国消费扶贫产品。
简介
哈喇河乡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2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共6221户25538人,行政总面积143.87平方公里,辖区内居住着回、汉、彝、苗、布依族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1.52%。平均海拔2370米,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900㎜,年日照1650小时。
产业结构
辖区无工业污染,小区气候条件好,无公害土壤多,水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春天梨花盛开,秋天水果丰盛,主要特产有威宁大黄梨、核桃、牛干巴、火腿等。适宜多种农产品生长,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盛产马铃薯、荞麦等粮食作物,半凉山地区盛产党参、天麻、半夏、百合等名贵中药材,河谷地区盛产中国八大名梨—威宁大黄梨、核桃、板栗、苹果、桃子、李子等水果,沿河盛产各种有机绿色蔬菜。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2014年烤烟种植面积10197亩,收入2750万元。
发展定位
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威宁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的要求,迅速提升一个产业(黄梨产业),打造全省知名品牌;夯实两个基础(基层基础、农业基础),打造全县两项特色产业(蔬菜和种草养畜);注重三项建设(环境建设、作风建设、项目建设);抓好四项工作(扶贫脱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发展指标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达到3000元、2015年达到4000元以上。到2015年,城镇化比例达到25%左右,农村户均转移1个劳动力;改善哈喇河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村村通油路,老化线路全部得到改造,100%的农户实现通电照明,通讯网络达95%以上、全乡农村人口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确保人均旱涝保收高产田土达到0.5亩以上;适宜经果林村组的贫困农户人均达到1亩果园;基本消除无房户,贫困农户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搞好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全面巩固“普九”成果,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90%以上的贫困农户户均1人至少掌握一门适用技术;改善卫生院工作环境,村村增加1名专职妇保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发展举措
1.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结合“四帮四促”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定期举办干部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和建设发展型党组织规划。2.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为农民和企业搭桥,积极促进“订单式”农业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农村市场建设。3.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整体推进,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建立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4.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围绕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乡镇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和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工业反哺,从而推动乡镇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发展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规划落实。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发展氛围。三、强化“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不动摇。四、认真解决资金问题,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五、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全面进步。六、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发展思路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扶贫开 发”的科学内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村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培植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并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等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
红军坟
红军坟位于哈喇河乡马脖村马脖组,这里埋葬的是一位忠于革命的将士,据说叫何连高,但已无证可考。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哈喇河时,何连长因在彝良县与国民革命军战斗时负伤,到哈喇河轿子口时伤势发作,无法跟上部队,于是就留在轿子口柳赶生家治病,可当他病快治好去追赶部队时,一位姓王的人贪图他身上的衣服,于是在路上趁他不备时把他害了。
1968年8月,经人检举,这位姓王的人被民兵抓起来,经审问他说出了埋尸的地方,政府人员要他带民兵去找,他从一石崖下挖出尸体后,跳崖自尽。1968年8月18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观风海区哈喇河公社革委会买一口棺材把红军连长的尸体装着,安排民兵抬到马脖村马脖组哈喇河乡政府后面的山坡上埋葬,下葬那天,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追悼,民兵抬着尸体走在前面,政府人员紧随其后,然后是学生,学生后面是人民群众,具说有几千人送葬花圈也不少,送葬队伍壮观,但除了哭泣声,没有其它的声音,场面庄严、肃穆和敬仰。
2003年9月8日,哈喇河乡党委政府召开会议,决定筹集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重新修建红军烈士墓,为红军连长立碑纪念,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乡党委、政府、学校便组织干部、职工、学校师生为烈士扫墓,并逐步形成全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哈喇河乡岩石大瀑布在,红军烈士墓的四周山坡上长满了黄李树,春天,每逢梨花盛开时,一棵棵黄梨树就像一个个庞大的白色花圈围绕在墓的四方,就像是大自然为了敬仰这位当年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连长敬献天然花圈一样。秋天,一颗颗硕大的黄梨树结满了香甜金黄的黄梨,由绿叶陪衬着,点缀在苍翠碧绿的哈喇河谷旁,展示了当年的红军长征在今天终于为人民培育出了丰盛的革命果实。
哈喇河乡岩石大瀑布
哈喇河乡岩石大瀑布位于哈喇河乡与秀水乡交界处,由岩石多年风化而成,瀑布从东向西,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仿佛置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优美环境。
真乃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春风送暖 梨花飘香
梨花飘香花,顾名思义,人人喜爱。但花也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魅力。
哈喇河的梨花就独具魅力。洁白的花瓣,盛开时以团为单位,很少有一枝独秀的。近看,花团锦簇;远看,一棵棵雪白的梨树又似一朵盛开的花朵,连成一片。
走进村庄,一坐坐古朴的房屋掩映在梨花丛中,耳畔是哗哗的流水声,偶尔还传来几声鸡鸣犬吠,呈现出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
哈喇河乡是威宁大黄梨的主要产地,每到春天,梨花竞相开放,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洁白,仿佛置身一个银白的世界。
当春风吹过,一阵花香沁人心脾,花瓣随风飘扬,才知道这是在花从中。一片片雪白的落蕊随风飘荡,有的飘落田间地头,像星星;有的落入河流,随着波光,载着梦想,飘向远方。
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参考资料
威宁各乡镇(街道)名称由来,你了解多少?.澎湃新闻.2024-03-19
行政区划.毕节市人民政府.2024-03-19
【威宁县乡镇宣传片】:哈喇河镇.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9
威宁县哈喇河镇:一片乡野沐风.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9
综合查询.国家地名信息网.2024-03-20
威宁县哈喇河镇:中药材产业开出“致富”花.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9
哈喇河镇:特色产业促发展 大黄梨变身脱贫“金果果”.澎湃新闻.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