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是由曾艳兵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图书。该书探讨了弗兰兹·卡夫卡与中华文化间的联系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情况。
内容介绍
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体现在其作品中,他曾表示自己就是一名中国人。书中分析了卡夫卡为何对中国文化如此倾心的原因。此外,书籍总结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卡夫卡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不仅研读了大量的汉语文献,如经文、诗集、神话故事,还仔细研究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著作。他还查阅了许多西方旅行者、传教士、新闻记者、士兵、商人们所撰写的游记或回忆录。在卡夫卡的通信、日记或对话中,经常提及中国文化并引证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他对中华古代哲学与文学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通过自己的作品,卡夫卡构建了一个属于德语世界的“万里长城”。他的首部短篇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便与中国紧密相关,随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如《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其他作品也常与中国文化思想有着某些隐晦或明显的相似之处。卡夫卡擅长将人类转化为动物的形象,这种手法在西方文学中虽非罕见,但在亚洲文学中却颇为常见。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好读过其德语版本,因此他的创作可能受到了此书的影响。卡夫卡也深入研究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这些思想在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卡夫卡的“法”与“道”具有多重含义、歧义和神秘色彩;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虫形象反映了社会异化,而庄子的蝴蝶梦则象征着自由自在;卡夫卡的寓言是一种现代式的自我展现和情感发泄,而庄子的寓言则是连接天地和承载真理的媒介。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与钱钟书的《围城》在主旨上有惊人的一致性,然而两者的区别也彰显出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特质以及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区别。卡夫卡一生的经历可以概括为想象中国、了解中国、描绘中国和创造中国的过程,这样的经历在西方作家中可谓独特且珍贵。卡夫卡也是中国读者熟知和尊敬的作家,他的生活和创作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众多中国作家的知己。卡夫卡的存在本身即是一件艺术珍品,他的创作让中国作家为之震撼,并为中国文学界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简介
曾艳兵,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1974年高中毕业后,曾担任农民、民办教师、工人等职业。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得湘潭大学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等。参与编写或撰写教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世界文学史纲》等。自1985年起,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东方丛刊》等期刊发表了超过130篇文章,同时还发表了数百万字的译文和学术随笔。
编辑推荐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秉承了对“中学西渐”过程中充满创造力、灵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有趣探索的理念,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化如何融入西方文化主流的历史现象,并对在此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该套丛书涵盖了多位历史人物,包括白碧德、史耐德、庞德、莱布尼茨和卡夫卡等人。
参考资料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缺书网.2024-09-04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豆瓣读书.2024-09-04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微信读书.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