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月琴
彝族月琴彝语又称“弦子”“库竹”“四弦”或“八角琴”,一种弦乐器,以音箱的不同形状或琴弦数来命名,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弹弦乐器。
彝族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只是月琴形制稍小。它音域较广、音色优美、节奏丰富,演奏出的声音清脆、明亮、丰满、细腻,有时还会用弹片弹奏或手指击拍面板烘托氛围,有独奏、伴奏、齐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和歌舞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等省份的彝族聚居地区,不同区域的月琴构造稍有差异。
云南楚雄的镇南月琴较为出名,2005年11月它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彝族月琴音乐2022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构造与种类
彝族月琴构造和汉族月琴相同,形制略有差异。主要由琴头、琴轴、琴弦和琴箱等部分构成,在选材、制作和装饰上非常严苛,选用上乘的楠木制成。制作流程先从琴箱开始,依次顺序为琴箱→琴头→琴杆→琴尾→琴轴→音品→山口→琴弦→组装上弦调试。
琴箱呈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由琴框、前后面板、琴缚弦构成。琴框、前后面板为木制;琴缚弦为竹制,粘贴在琴箱底部,并打两个眼以固定琴弦;琴杆总长约75cm,由琴头、内置杆、琴尾分开制作后再拼接构成。琴头杆长约30cm,主要为龙头的造型。中间内置杆长约 35cm,琴尾长约10cm。琴杆上需烫制出圆锥形轴眼,以固定琴轴;琴轴长度约12cm,共有4个,安装在琴杆上;音品用竹子制作, 有7~11个品位, 音品从上至下的长度由短及长、厚度由厚及薄逐渐变化排列;山口用牛骨或红木制作, 宽度与琴颈相当,在琴颈的偏上部粘牢;拨片由竹片、 牛角或骨制成,用来增加弹奏效果。
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形制比中阮小一点,因此又称为“小中阮”。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不同地区的月琴稍有差异。四川凉山地区的月琴按四度关系定弦,但只用两条琴弦演奏,另外一些地区发展为三弦琴三个八度音域;云南红河地区的月琴音箱呈扁圆形,称为“库竹”,全长约67厘米。前、后板用桐木制作,面板上镶有各种精致图案,设有4组镂空花窗作为出音孔,琴颈较窄,四轴四弦,有9个音品,将4条琴弦每2根同音分为2组,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有的彝族地区还流行一种音箱呈扁八角形的月琴,叫“弦子”或“八角琴”,全长65厘米,设四轴四弦,有12个品位,在面板缚弦处上部开有一组出音孔;还有一些月琴在制作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来对月琴的外观进行创新与改革。
音域
彝族月琴张四根弦,两弦同度为一组,定弦:d1-d1-a1-a1-a-a-d1-d1或g1-g1-c2-c2。
演奏
演奏姿势分为坐式和站式两种。坐式演奏时琴头靠左、琴箱靠右,月琴稍稍倾斜;站立演奏时用身体在托住整个月琴,也可增加一根琴带将月琴挂在身前,以此减少控琴压力。一般弹奏时琴箱和身体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会使弹奏出的音色更佳。
月琴有丰富的弹奏技巧,弹奏时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左手按弦用于伴奏,指法有弹、拨、摄、滚、扫滚、按、颠、滑、吟等30多种,其中具有独特效果的是“刮品”技巧,不但用于伴奏,也可用于独奏乐器;右手弹奏呈现旋律,指法主要是弹拨、刮奏与扫弦;除此之外还借鉴了三弦琴、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音色柔和纤细,还加上双弦、和弦和持续音等技巧,扩大和丰富了月琴的表现力,在一些特别演奏时右手会借助拨片与左手进行配合。
彝族月琴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弹奏时根据手指触弦的深与浅、力度的强与弱、刚与柔,它的音色、音质和感情色彩都跟随转变;用拨片弹奏,声音更加清脆、明亮,拥有浓厚的艺术色彩;还可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演奏氛围。它音色悦耳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有独奏、器乐合奏、民间歌舞和剧伴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发展
彝族月琴起源于阮,据宋代《乐书》中记载,刘彻在位时(公元前141-前87年)古人创制了乐器阮,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从天宝起因形似圆月,音色如琴,所以起名为月琴,这一时期的月琴与阮相似,音箱是木制的圆形或八角形,音品为7品,这一时期月琴传入日本;月琴在流传中逐渐演化,清代时已和现代月琴无异,月琴全长约62厘米,琴颈缩短、缩小,音箱呈满圆形,直径约36厘米,边框用红木、檀香紫檀制成六块规格一致并进行粘接,面板、背板用桐木制成,设8~9个音品,这一时期的月琴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20世纪50年代,月琴的琴颈变宽,设有18~24个音品;20世纪80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音品增加至30品。
月琴主要在彝族聚居地区流行,名称也较多。四川凉山称为“帕别”,意为丝弦弹奏的乐器,“弦子”“俄吧月琴”“当哨”等;云南红河地区因月琴音箱呈扁圆形称为“库竹”;有的彝族地区音箱呈扁八角形称为“弦子”或“八角琴”,还有的地区叫“四弦”。这些名称从形制构造上形象的表示出彝族月琴的特色。
传承现状
彝族聚居地区是月琴流传的主要区域,月琴因形制特别、音色优美、表演形式丰富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乐器。其中云南省楚雄的镇南月琴制作技艺2005年11月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彝族月琴音乐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传承是在民俗活动、节日庆典中或家庭学习中传承,随着逐渐被人重视,民间演奏者不断传承授艺,也创建兴趣班供爱好者学习,相关部门也给与相应支持,并把这一民族乐器带上更大的舞台让人们认识它、听到它的声音。
但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彝族月琴越来越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同时彝族月琴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上也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和发展,还逐渐使彝族月琴音乐进一步“汉化”,在音色、节奏、旋律特点上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神话传说
四川凉山区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一个彝族孤儿一只神蛙的指点下,喝了天神摆放的智水,成为最有智慧的人,没得到指点的 黑老鸦把神蛙啄食了,孤儿射死了黑老鸦,却没能救下神蛙,为了悼念神蛙,它把神蛙皮蒙在木碗上,做成了一把月亮似的二弦琴,取名“俄吧月琴”,意为神蛙月琴。它能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每当他思念神蛙时,就会拨动琴弦,诉说心中的苦闷。因琴声优美,所以就流传了下来。
传统曲目
彝族月琴的曲目丰富多彩,又具有地域性。常见的独奏曲有《刮地风》《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也有用地名来命名的曲目《甘洛调》《越西调》《昭觉调》《布拖调》《美姑调》《雷波调》等众多在民间流传的乐曲。同时也拥有著名民间演奏家有王国民、李富祥、沙嘎拉和、吉子阿布等,专业演奏家莎玛乌芝等众多优秀艺术家。
参考资料
镇南月琴制作技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2-12-26
乐享云南丨木·镇南月琴.澎湃新闻.2022-12-30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关于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名单的通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10-14
我要让彝声响遍世界.今日头条.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