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别名鳝鱼、田鳝等,是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24~40厘米,最长近1.3米,体重约100~250克,最重可达1.9千克。鱼体细长、圆柱状,犹如“蛇形”;体背呈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有不规则花斑;体表光滑无鳞,有黑色点斑。头部短粗,眼部较小,口较大;左、右鳃孔合二为一,位于头部腹面,呈“V字形”;成鱼无胸、腹鳍,背、臀鳍也退化为皮褶。
黄鳝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引进,原产地主要是泰国、越南、中国、日本等,引进地主要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其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生活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离水后不易死亡,能够借助“辅助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性逆转现象。
野外环境下,黄鳝几乎没有天敌。2021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黄鳝是亚洲地区主要的水产养殖鱼类之一,也是一种出口商品。在传统医学领域,其鱼骨可以入药;在中医领域,鱼肉和鱼血也有药用价值。其在亚洲以外的部分地域被认为是一种入侵生物,对居民生活存在一定影响,但不构成重大威胁。
形态特征
黄鳝整体呈“蛇形”,体长约24~40厘米,最长可达近1.3米,体长一般为头长的10倍左右,为体高的26倍左右;体重约为100~250克,最重可达1.9千克。鱼体细长、圆柱状,前段较粗壮,后段逐渐变得侧扁,尾部很短、尖而细。体色微黄或橙黄,部分生活在稻田中的个体呈红色或棕色;体表有黑色点斑,或是呈5纵裂排布在背部,或是散布于周身;体侧近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有些许不规则的花斑。其体表光滑,无鳞片,侧线平直、完整,侧线孔较不明显。
其头部短粗、略侧扁、前端钝尖;眼部较小、侧上位,被薄薄的皮膜覆盖,眼间距较宽、圆凸;吻部短小、略侧扁、稍微突出,上、下颌较长、具有小且尖锐的齿,唇部发达、肥厚;口为端位、较大、位置稍低;鼻孔两对、前后相分离,前鼻孔位于吻部侧前端,后鼻孔则位于眼前;无小须。其鳃部较独特,左、右鳃孔合二为一,位于头部腹面,呈“V字形”;鳃膜与鳃峡相连;鳃丝短小、弱化;无鳃耙。。黄鳝成鱼无胸鳍和腹鳍,背鳍、臀鳍也均退化为皮肤表面的褶皱、无鳍条,尾鳍不明显。
雌雄两性个体在外形上略有差异,雄性个体体型较大,头部也较大、隆起明显,眼间距较宽,尾部稍扁平;雌性个体头部较小、不隆起,眼间距较窄,尾部稍尖。
其骨骼结构特征大致表现为,颅骨缺失基蝶骨、翼蝶骨、眶蝶骨和后耳骨;颅骨外面缺失眶上骨、眶下骨和中翼骨;具5对鳃弓;脊椎骨135~166块,其中前95块为躯椎骨,自第96块开始为尾椎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黄鳝主要分布在南亚(印度等)、东南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亚(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地区,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中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为其原产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为引进地,在美国多分布于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夏威夷州和新泽西州。2010年,日本学者松本(Matsumoto)等人提出,该物种可能已经分化为中国-日本种群、琉球群岛种群、东南亚种群,三个遗传相互独立的地理分支。截至2023年,学术界普遍认为黄鳝无亚种分化。
中国范围内,野生黄鳝的分布范围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其在西北、西南部分地区以外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和各支流流经的区域;而动物学伍献文等则认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各水系、各水体中均出产此鱼;鱼类学家李思忠的观点则较为详细,认为其主要分布在辽河、海河、渭河、长江、珠江部分流域,也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岛。
栖息环境
黄鳝是一种底栖鱼类,栖息水域多为淡水和半咸水,水环境温度宜为25~31℃,水体深度3米左右,东南亚地区生活的种群栖息地海拔局限在915米以下。其喜欢生活在中、大型河流流域,特别是河口和山涧,也可以生活在水流较缓的运河和水库中。其是一种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的鱼类,在水资源稀缺时,可以生活在泥泞的池塘、沼泽、稻田、洪涝过后形成的湿地,也可以生活在积水排干后的潮湿土壤里(如:2000年,美国夏威夷州的芋头田地里曾发现过该物种)。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鳝为杂食性鱼类,多捕食昆虫及昆虫幼虫,小型鱼类及鱼卵和甲壳亚门(如:虾类、枝角目、桡足类等),也会捕食一些蝌蚪和幼小的蛙类,还会摄食部分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其视觉较差,捕食主要依靠较为发达的嗅觉和触觉。捕食时,黄鳝较为凶猛,遇到猎物后极具攻击性。其上下颌较长,后翼骨和方骨均较为发达,可以将口张得很大,能够吞食较大的食物。被捕获的动物一旦被其咬住,往往很难逃脱。
节律行为
黄鳝具有“昼伏夜出”和“夏出冬眠”的习性。白天,其营穴居生活,多藏匿在浑浊泥质的水底洞穴里,或堤岸的岩石缝隙中,仅将头部或口鼻探出洞口,伺机捕食。夜晚,其会主动游出洞穴活动、觅食。游动时,其不依靠尾鳍的摆动,而是主要依靠鱼体肌节在上肋骨支持下产生的强大屈伸力量,由此可以作从头至尾的波浪式伸屈前进。在冬季,当栖息地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其会潜入洞穴中越冬,待到春夏水温回升至13℃以上时,其才会再次出洞觅食。
适应能力
黄鳝离水后不易死亡,其能够借助口腔、喉腔内壁的表皮作为“辅助呼吸器官”,离开水环境后直接呼吸空气,可以适应缺氧的水体,甚至可以离水在淤泥或是潮湿的土壤中生存。因此,其只需保持辅助呼吸的表皮湿润,就可以长时间离水生活。利用这一独特的适应能力,在旱季来临或是栖息水域即将干涸时,其可以向底泥中挖掘1.5米左右,以寻找适宜生活的区域;还能在陆地上进行短途迁移,直至找到合适的水道。
生长繁殖
营巢交配
黄鳝属于“一夫多妻”制的鱼类,繁殖期为每年3~9月份,气候较为温暖的时候。期间,种群中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会筑好巢穴吸引雌性个体。筑巢时,雄鱼从口中吐出泡沫,在巢穴入口集聚成团形成一个“泡泡巢”,筑好的巢多数只有一个通道。雄性黄鳝是一种对巢穴具有很强领地意识的鱼类,当巢穴附近有其他雄性个体接近时,其通常会发起攻击,甚至会咬死“干扰者”。
雌鱼会根据巢穴和雄鱼个体体型的大小做出选择,继而进行交配。在完成一次交配后,雌鱼又会从一个巢穴游动至另一个巢穴与雄鱼再次交配。由此导致在繁殖期内,体型较大的雄鱼会比体型小的雄鱼交配更频繁。
产卵孵化
雌性黄鳝一般每年会产卵一次或两次,产卵期集中在6~8月份,多数情况下每次的产卵量为38~625个。产卵时,雌鱼不会将卵产在巢穴入口的泡沫内,而是产在巢穴中。产出的鱼卵较大,卵径约为2~4毫米,无粘性,颜色金黄,富有弹性,卵黄内有许多油滴。
雌雄亲鱼具有护卵习性,雄鱼会将受精卵藏在狭窄的巢穴内,自身则会停驻在受精卵与巢穴入口之间保护鱼卵。受精卵经过7、8天左右会孵化为仔鱼,孵出的仔鱼平均体重为2.04克。
幼体发育
刚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8.7毫米左右,具有约90对肌节,存在胸原基和布满血管的胸鳍褶、背鳍褶,卵黄囊上也有球状血管。随着仔鱼发育到14毫米左右,鱼体肠道已贯通,鱼鳔初具雏形,胸鳍逐渐扩大、不停地动,背鳍褶和臀鳍褶也已完全形成;继续发育到约23毫米时,鱼体已伸直,胸鳍开始缩小;孵化后的7~10天,仔鱼的卵黄囊会被完全吸收;再过两个月左右,仔鱼长成幼鱼。幼鱼体较长、将近5厘米,体背部满是黑色素,头部较尖,口下位,胸鳍、鳔已全部退化,整体形如成鱼。
黄鳝在幼鱼期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性逆转现象。幼鱼初期,左右性腺大小基本相等,成对分布,呈“梨形”,内部均有较大的原配子。发育一年左右,幼鱼达到初次性成熟,体长约为25~35厘米。此时性腺已呈现出不对称状态,左侧退化,右侧为发达的卵巢,鱼群中全部是雌性个体,体型不同的雌鱼怀卵量有差异。继续发育,待普遍长至约45厘米时,鱼群中约半数个体会转为雄性,部分个体则同时具有雌、雄双性特征;再到普遍长至60厘米以上时,鱼群中几乎已全部为雄性个体。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到2019年,黄鳝已经是亚洲地区主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养殖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日本、朝鲜、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其中2010年全球养殖产量超过27万吨。在东南亚地区,其养殖业多见于湄公河流域,特别是越南养殖规模较大,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
中国是黄鳝的主要养殖国。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省较早发展起黄鳝养殖业;90年代前后,黄鳝首次在北方地区(河北省)养殖成功;而后,湖北省逐渐成为主养区,该省黄鳝养殖产量可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湖北省仙桃市黄鳝养殖面积已超过60平方千米,年产量达7万吨左右,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仙桃黄鳝”也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
养殖技术
黄鳝人工养殖的主要模式有,稻田养殖、水泥池养殖和网箱养殖,各养殖模式都需尽可能地模拟黄鳝在野外的生态条件,如养殖水域环境安静、具备遮蔽物、底泥厚实、水质和底质偏酸性等。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黄鳝对养殖条件要求较苛刻,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养殖池可以间种适量吸污性强的水生植物;全程务必及时将规格大小不同的黄鳝分塘养殖。一般而言,人工养殖的黄鳝相比野外条件下的同龄个体,体长和怀卵量均会有所增加。
病害防治
黄鳝人工养殖过程中潜在的病害较多,主要包括腐皮病、细菌性烂尾病、细菌性肠炎病、红斑病(梅花斑病)、打印病、水霉病、锥体虫病、毛细线虫病、棘头虫病、蛭病等。对此,防治方法基本都是以全池泼洒对症药品为主,同时还需要注意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性损伤、下塘前彻底清塘等。另外,对于预防红斑病(梅花斑病)发生,可以在鱼苗下塘前先放养几只蟾蜍试看是否染病。
物种保护
2013年前后,中国的野生黄鳝种群可能由于过度捕捞,存在生物资源减少的趋势。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其种群数量的评估为“不详”。2021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野外环境下,黄鳝几乎没有天敌,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原因可能仅有人为捕食。
物种危害
黄鳝在拉丁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及美国,均是一种生物入侵物种。2005年,美国陆军发布关于“南大西洋和波多黎各海域入侵海洋、河口动物”的报告,认为黄鳝很可能取代同生境下的本地物种,并通过穴居习性加速浅表水体干涸,进而对军队行动造成干扰。2010年,研究人员沙夫兰(Shafland)等人认为黄鳝对佛罗里达州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构成重大的生态或经济威胁。2018年,美国农业部正式确定,黄鳝为北美洲的入侵生物。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鳝在日本、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品,消费需求遍及全球。在原产地市场,其或是被家庭消费,或是广泛使用于餐饮行业,或是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出口到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2010年,全球市场仅人工养殖的黄鳝,产值便已超过7亿美元。
食用价值
黄鳝是一种肉味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的食用鱼类。在中餐文化中,也有不少以黄鳝为主要食材的经典名菜,如炒鳝糊、红烧鳝片、红煨鳝等。
药用价值
在亚洲范围内,黄鳝在传统医学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以其鱼骨入药可能对延缓女性更年期具有一定作用。在中医领域,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肉甘、大温、无毒,主治女性血气不调、身体羸瘦;其尾部血液涂抹表面,可治癣症等。
相关文化
中国先秦时期古籍《山海经》中记载: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古同“鳝”)
参考资料
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ITIS.2023-05-07
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Catalogue of Life.2023-05-0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7
黄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The IUCN Red List.2023-05-07
黄鳝.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7
Monopterus albus Asian swamp eel.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7
Monopterus.Fishbase.2023-05-07
黄鳝.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经济动物数据库.2023-05-07
黄鳝.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7
鱼类性腺发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鱼类性逆转现象.2023-05-07
30公里黄鳝产业示范带成势见效.仙桃日报数字报.2023-05-07
Asian Swamp Eel.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23-05-07
卷三 北山经.国学网.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