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雀

云雀

云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lauda arvensis),别名告天子、大,阿鹨等,是百灵科云雀属的一种鸟类,其鸣声婉转嘹亮,鸣叫行为复杂。雄性云雀求偶时,常飞到10米-20米的空中后开始鸣叫,然后向上飞行到约50米-100米的高度时慢慢盘旋而下,直到10米-15米高度时停止鸣叫,鸣叫持续10分钟-15分钟。

云雀体长约18厘米,体重约35-38克。雌雄鸟羽色相似,头部羽毛略长,可以竖起形成羽冠,头及上体棕褐色,下体余部白色沾棕,飞行时可见其两翅及尾羽有白色羽毛。它们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栖息在苔原、草原、农田等开阔环境中,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和筑巢。

云雀是农林业益鸟,还是著名笼鸟,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云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不能私人饲养。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与云雀相关的传说、诗歌记载,如中国蒙古族的诗歌《云雀》、英国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夜莺与云雀》中及黎巴嫩作家卡里尔·纪伯伦的散文《飞鹰与云雀》等均有提及云雀。

形态特征

云雀体型较小,体长约18厘米,但雄性稍大,具体如下表:

雌雄鸟羽色相似,头及上体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下体余部白色沾棕,头顶、后颈、背及尾上覆羽具黑褐色纵纹,其体色有助于其伪装自身逃避危险。冠羽有褐色条纹,羽毛略长,可以竖起形成羽冠。眉纹和眼先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喙短小强壮,圆锥形,黑褐色,嘴角褐色,嘴缘和下嘴基部淡角色。耳羽和颊呈明显的栗棕色。胸棕白色,具密的深色纵纹。两胁棕色。两翅覆羽黑褐色,具棕色边缘和先端;初级和次级飞羽也为黑褐色,有的羽端缀有棕白色,外边缘缀以棕色,内侧飞羽的棕色羽缘更宽,颜色更深,三级飞羽的内外羽缘的棕色最宽阔,后翼缘的白色在飞行时可见。尾上覆羽沙棕色,具黑褐色细羽轴纹,尾下覆羽白色。尾叉形,几乎为深褐色,其中,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而羽缘为淡棕色,最外侧一对几乎纯白,其内侧基处具一暗褐色楔型斑,次一对尾羽的外翈白,而内翈黑褐色,余羽均为黑褐色,微具棕白色狭窄羽缘。跗后缘具盾状鳞,脚黄褐色,后趾具长而直的爪。

早成雏羽色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黑色和棕色均较鲜浓,下体的黑褐色斑纹亦较多而密。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云雀的分布区广泛,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欧洲地区如芬兰捷克等国家,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等国家,此外该物种还分布在非洲北部。云雀原产于欧洲、亚洲和北非,后被引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

中国分布

在中国,云雀广布于中国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华南及东北地区。在华北地区多见于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地;在华中地区多见于湖北省、湖南省等地;在西北地区多见于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在华东地区多见于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在华南地区多见于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在东北地区多见于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除西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和海南外的各省区都有云雀分布。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11个云雀亚种:

栖息环境

云雀生活于海拔可达3500米的开阔环境中,一般避开树木繁茂的地区,偏好于生活在禾谷类或低矮的绿色草本植物中,在地面上进行觅食、筑巢和进行其他大多数活动。主要栖息于农田,但也出现在泛北极地区、沙丘、荒原、苔原、平原、草地、耕地、沼泽边缘、海岸、森林空地等生境中,在中国陕西卤阳湖见于湿地周边的荒地和麦地等空旷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云雀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的草籽如苔属(Carex),蓼属(Polygonum)这样的杂草种子、豆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作物废弃种粒和植物的嫩芽等为食,繁殖期则多以各类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毛虫、蜘蛛、倍足纲、蚯蚓和蛞蝓为食。云雀取食的食物成份和其栖息环境有关。在草原,取食频率最高的为鳞翅目(Lepidoptera)蛾蝶类幼虫、甲虫等;其次是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最少取食蜘蛛。在近水地方如池塘附近,主要取食豆娘和蚊。云雀主要通过视觉从地面觅食。

社群行为

云雀的领域面积约为15平方米,领域侵略行为通常从2月开始增加,4月达到高峰,到7月基本上消失。这种侵略性行为主要发生在地面上,主要表现形式有羽毛变乱、羽冠竖立、翅膀半展开在地上扑腾等威胁性行为;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具体行为包括持续向上滑翔,间歇性地向入侵者飞去。

云雀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余时间多成群活动。在繁殖季节,云雀配偶之间共享领域。云雀群体通常不超过10只,当大于10只时,常分成更小的群体,云雀善于在地面奔跑,多集群在地面奔跑,作寻觅食物和嬉戏追逐活动,活动时偶尔竖起它的羽冠,在受惊时更是如此;很少观察到云雀栖息在树枝上。

节律行为

云雀在欧洲南部和西部为留鸟,如英国的云雀种群不迁徙;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区域有短距离的分散活动,如亚洲东部的云雀种群迁移到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云雀在繁殖后迁徙,如北极东部的云雀种群迁徙到地中海北部。在中国,云雀在较北和西北的新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河北省、山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繁殖,冬季迁徙至东北南部和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以至江苏省广东省北部等地越冬。

云雀亚种Alauda arvensis kiborti、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与Alauda arvensis pekinensis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繁殖,而且有长距离季节迁移现象。Alauda arvensis kiborti在中国长江流域越冬,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的越冬地区包括中国长江流域、福建省广东省,Alauda arvensis pekinensis在中国华北越冬。

每年2月-7月,云雀的鸣叫行为更强烈,其余时间鸣叫较微弱。云雀从每天的黎明开始鸣叫,持续一整天。

鸣叫行为

云雀属于鸣禽雄性云雀的鸣叫行为更显著,鸣声婉转嘹亮,素有“南灵”之称。云雀常在飞到10米-20米的空中后开始鸣叫,然后向上飞行到约50米-100米的高度时,在空中盘旋一段时间,慢慢盘旋而下,当到达10米-15米时停止鸣叫。鸣叫约持续10分钟-15分钟。降落时两翅常往上展开着,随后突然相折,然后直落于地面。

云雀的鸣声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不同时长、频率、音高、音色的颤音,转折,模糊不清的含糊音节及一些模仿音,云雀会频繁地重复这些音节。在地面上时,云雀也可用大致相同的模式鸣叫,但通常其鸣叫行为更安静,更短,颤音和停顿通常更多。

在报警时,云雀常发出多变的吱吱声。

生长繁殖

云雀的婚配制度大部分为为一雌一雄制,但一年后只有约一半的伴侣仍然在一起。繁殖期一般为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8月和9月。

求偶与筑巢

云雀的求偶行为主要包括空中的高速追逐和其鸣叫行为,雄性云雀在其整个繁殖季节持续鸣叫。雌性云雀几乎独自完成筑巢,其巢多造在地面上植被间隐藏条件较好的一个洼地中,如近水的草地、荒地、农田内的地面凹坑,几乎未发现该物种在树上或建筑上筑巢,云雀使用干草根状茎、草叶和须根等编成碗状巢,巢的外径约10厘米,内径约7厘米,深约3厘米,没有内垫物,巢外壁的材料较粗,内壁则较纤细,常为禾本科的茎叶。

产卵与孵卵

云雀一般会在每个繁殖季节繁殖两窝,偶尔也会繁殖三窝,该物种通常在清晨产卵,产每枚卵的时间间隔约为1天,云雀的窝卵数约为3枚-5枚。每枚卵的重量约为3.4克,卵呈灰色,其上杂有褐色斑点或者暗灰色斑点,在卵的钝端斑点更密集,形成圆环状。整个孵卵工作几乎全由雌性云雀承担。云雀卵的孵化期约为10天-12天。

育雏与寿命

云雀属于晚成鸟早成雏孵出后,其父母均参与育雏。雏鸟几乎全食动物性食物,其亲鸟常在地上收集到足够多的昆虫时,将其带给雏鸟,并将其中柔软的部分喂给雏鸟。雌雄亲鸟都会保护巢穴。雏鸟在生长至约第4天时,可见到各羽区,在约第5天睁眼,第8天-10天雏鸟长好羽毛可站立时,即离巢,但此时没有觅食能力,需接受亲鸟喂养,待离巢约10天后,方能独立生活。

云雀的寿命约10岁。

人工养殖

中国等国家已有较全面的云雀养殖技术。在笼养云雀时,可选择雄性、头颈较大,体修长,羽毛紧贴,胸部宽大,眼大而灵活且有神,宽且长,性温顺迎而不乱冲笼,音韵多变富有节奏,鸣叫持久的云雀,并从雏鸟阶段开始饲喂。

饲养过程中应注意夏季防暑,冬季防寒,笼底铺细沙以便其进行沙浴。按照其不同生命阶段饲喂不同饲料,早成雏可每天喂食6次-7次,用熟鸡蛋黄、豆腐、捣烂的青菜、瘦碎肉、虾肉或昆虫等混合饲喂;成鸟则可以鸡蛋、小米和百灵混合粉料为主,辅以少量昆虫喂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到2018年,云雀的种群呈下降趋势。

2003年,北美引入的云雀的种群由于栖息地的变化已数量下降。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的云雀种群数量较稳定。2009年,中国有约1万-10万对繁殖对和约0.1万-1万个在中国迁徙的个体,中国台湾有不到50个迁徙个体和不到50个越冬个体。日本韩国有约1万-10万个繁殖对和约0.1万-1万个越冬个体,俄罗斯有约1万-10万个繁殖对和约0.1万-1万个迁徙个体。1980年-2013年,欧洲云雀种群数量以中等速度降低。2015年,在欧洲,云雀的繁殖种群约为44百万-79百万对。根据欧洲范围对全球云雀规模进行估计,全球约有296百万-527百万个成熟个体。

威胁因素

到2017年,云雀的种群数量较多,未遭受重大生存威胁,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三。第一,环境破坏。2014年,由于农业发展如谷物种植和草地管理等导致的栖息地退化,云雀的食物资源、筑巢和觅食机会减少;草原上的施肥行为使其上的植被过于高大茂密,云雀难以筑巢;此外,杀虫剂、除草剂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威胁云雀的生存。第二,贩卖。云雀的生存威胁还来源于人类的捕获和出售。第三,自然捕食。成年云雀会受到隼形目(Falco)鸟类的捕食,但这些物种较少见;而且由于云雀的巢址一般位于地面上,其巢中的卵和雏鸟易被像狐属(Vulpes)和蛇(Serpentes)这样的地面捕食者捕食。

保护级别

2018年,云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云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乌克兰的云雀种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中。

保护措施

云雀被纳入一系列保护名录中因而受到保护,如2007年,云雀被纳入欧盟鸟类附件Ⅱ(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II)中,2021年,云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英国已禁止捕获云雀进行贩卖的行为,减少了其种群数量的下降。此外,中国等国家建立的较成熟的云雀饲养技术,这有助于增长其种群数量。

主要价值

云雀以松毛虫属等对农林作物有害的昆虫、禾本科杂草、有害植物种子等为食的行为对农林业有益;云雀还是著名笼鸟,深受养鸟者欢迎,因而具有经济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云雀在中国属于保护动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私人饲养。

相关文化

云雀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特的鸣叫,因而各国与其相关的文化较多。如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与云雀相关的故事,其讲述的是:古时候,撒梅人居住在昆明坝子里,因兵乱和洪灾,英雄阿朵带着大伙向山上迁移。而山里的粮食被天公收上天庭让耕娘仙子耕耘。耕娘仙子非常同情人类、爱慕英雄阿朵,便悄悄把粮食带到人间。人们有了粮种,却没有水栽种粮食,耕娘仙子和阿朵便请求老爷岭上的白龙公主开山放水,白龙公主却要阿朵与之成亲,耕娘仙子只得牺牲爱情。不久,天公得知耕娘仙子带粮食到人间的事后,就恼怒地把她变成了小鸟。从此,每到开春人们便会看到有只鸟鸣叫着直冲云霄,即云雀。此外,云雀还出现在中国蒙古族的诗歌《云雀》中、英国作家、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在其诗歌《夜莺与云雀》中、黎巴嫩作家卡里尔·纪伯伦的散文《飞鹰与云雀》中以及英国作家珀西·雪莱的《爱的哲学》中的《致云雀》中。

物种对比

云雀与鹨属(Anthus)鸟纲形态相似,且常相混觅食,故对云雀与鹨属的黄腹鹨(Anthus rubescens)进行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物种节点2000.sp2000.2024-08-25

云雀.avibase.2023-07-10

..2023-07-10

..2023-07-10

Eurasian Skylark.iucnredlist.2023-07-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0

Alauda arvensis Eurasian skylark.ADW.2023-07-1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0

skylark.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23-07-10

Alauda arvensis Linnaeus, 1758.catalogueoflife.2023-07-10

..2023-07-10

Appendices I, II and III.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