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鸡尾鹦鹉

鸡尾鹦鹉

鸡尾鹦鹉(学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别名玄凤鹦鹉、高冠鹦鹉、红耳鹦鹉、福面鹦鹉、卡美鹦鹉,在中国香港、台湾多称为玄凤鹦鹉。其体长25~35厘米,体重80~110克;一般野生鸡尾鹦鹉的寿命为10~14年,人工饲养的寿命为15~25年,已知寿命最长可达36年。

其脑袋上竖立着一个顶冠,野生的鸡尾鹦鹉顶冠长4~6厘米,人工饲养的顶冠长4~11厘米;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脸颊为橙色,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原生鸡尾鹦鹉种群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人工养殖的种群已遍布世界。鸡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

鸡尾鹦鹉是如今最常见的宠物鸟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当它们食用新鲜种子时,就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种子散布者的角色。

鸡尾鹦鹉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物种(LC)。

形态特征

鸡尾鹦鹉和其他凤头鹦鹉一样,有着可竖起的头冠。公鸟的脸颊整体为白色或黄色;母鸟的脸颊整体则是灰色或浅灰。两者的脸颊上都有橘红色的圆形区域,这通常被称作耳羽,公鸟的橘红色耳羽较母鸟鲜艳,因此这个特征可以用来快速分辨公鸟母鸟。鼻孔位于喙的顶部,位于上喙与颅骨的附着点,并呈圆形。它们的喙呈深灰色,且上部较为弯曲。

其体长25~35厘米,成鸟体重80~110克。和大部分凤头鹦鹉相比,鸡尾鹦鹉有着较长的尾羽,其长度约为身体的一半。鸡尾鹦鹉的腿是黑灰色的,其两个脚趾朝后,两个朝前。其整体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面部覆盖的羽毛范围较大,直至喙边;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它们的颜色使它们不易被空中捕食者发现,特别是在阴凉的地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原生鸡尾鹦鹉种群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该种群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分布最多,塔斯马尼亚岛的种群多为澳大利亚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形成的种群。人工养殖已使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

栖息环境

鸡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平均海拔为200~500米。它们是次生空穴筑巢者,在筑巢时更喜欢大树洞(通常是死桉树)。巢穴通常靠近水,距离地面约1~2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野生鸡尾鹦鹉通常会进食果实、种子及果仁,因此在农业区被视为害鸟。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种类的食物供它们食用,因此它们可得到多种食物从而达到营养均衡。

种子是鸡尾鹦鹉的首选食物,它们便进化出锋利的喙,提高脱壳和食用效率。鸡尾鹦鹉会在开阔的地方觅食草、灌木、树木等的干种子,但也会食用新鲜种子,并通常从水坑等淡水池中获取水源。

防御行为

由于没有普遍的自然防御机制,鸡尾鹦鹉总是在感知到威胁时选择飞行以逃离危险,它们能够以每小时64千米以上的速度进行飞行。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当捕食者进入巢穴时,鸡尾鹦鹉会利用它们锋利的喙和发达的下颌肌肉一同发出有力的咬合,从而咬伤入侵者。

社群行为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成群聚集活动觅食,也有数百只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其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集结。

交流行为

鸡尾鹦鹉会在受惊或兴奋时将鲜黄色头冠竖起;在愤怒或自卫时,会将鲜黄色头冠紧贴头部;平时放松时头冠微微倾斜。

发声在两性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交配前,母鸟在保持尾羽直立(表示准备就绪)的同时发出沉闷的声音。公鸟则发出更具侵略性的声音,它们也会做出各种身体行为来配合它们发出的声音,并用喙快速敲击以引起母鸟的注意。

鸡尾鹦鹉与一些其他的鹦鹉不同,它们并不能准确模仿人的声音,但具有模仿旋律的能力。高音调的啁啾声表示受到威胁,并且通过音调和持续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确定威胁的大小。例如,低音调的叫声可能表明威胁较小,而在飞行时发出高音调的叫声表明威胁严重到足以立即逃避。另外因为鸡尾鹦鹉的叫声非常响亮,所以它们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进行交流。

生长繁殖

生长

刚孵化的雏鸟出生时没有羽毛并且无法感知,所以亲鸟会进行四周左右的育雏。大约在孵化后第一周结束时,大多数雏鸟开始长出羽毛,它们的耳瓣也开始打开。在第三个月,雏鸟长齐羽毛,亲鸟也停止了对它们的食物供应。

公鸟大约经1年9个月长成成鸟,母鸟约为1年3个月,但它们都在第9个月大时开始进入“思春期”。公鸟在第13个月才能达到性成熟,母鸟则需要到第18个月。

繁殖

鸡尾鹦鹉较易繁殖,繁殖期通常为8~12月,并且它们的繁殖通常与降雨有关。公鸟在交配前会检查巢穴是否安全,它们通常会反复进入巢穴以检查巢穴的安全性。

交配时公鸟向母鸟伸颈,低头,围绕母鸟旋转数次后,母鸟仰头,翘尾呆立,公鸟立即跳到其背上进行交配。

母鸟在找到巢穴后四天就开始产卵,通常每次产下4~7个卵,每隔一天产卵一次。鸟卵需孵化17~23天,公鸟从清晨到傍晚孵化卵,而母鸟则整夜孵化,在夜幕降临时公鸟会站在巢穴的入口处巡视。

饲养照料

由于鸡尾鹦鹉具有啃咬的天性,笼舍与笼内的摆设材质应以不锈钢或安全材质为主,能降低误食后引发的金属中毒。一个笼子内最好养殖一对同品种且相处融洽的公鸟和母鸟。

饲主应该每日喂予鸡尾鹦鹉一定数量的新鲜的蔬菜与水果、谷物、坚果。同时需要适时给予鸟用益生菌和维生素及矿物质以确保鸟的健康。羽毛尚未长齐的早成雏和幼鸟,可根据不同的品种与成长阶段,选择对应的鸟用奶粉、饲料,用38~40摄氏度之间的干净温水将其泡软后喂食。

野外的鸟类有盥洗清洁的生活习性,它们会在沙堆或水面上摆动身体,让沙子或水淋浴在身上,再透过阳光照射将身上的羽毛弄干。人类饲育的鸡尾鹦鹉可以使用自来水或专用的沐浴粉,令鸟儿自发性地清洁身体。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丰富且其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中,种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威胁因素

由于鸡尾鹦鹉经常迁徙到农业区觅食种子,它们通常被农民视为害鸟而进行驱赶或捕杀。另外一些猛禽也会捕食鸡尾鹦鹉,而鸡尾鹦鹉除了高速飞行外,对捕食者并没有天然的防御能力。

保护举措

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立法来保护鸡尾鹦鹉。为了减少鸡尾鹦鹉被滥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设置了鸡尾鹦鹉开放时段(该时段受到法律保护)。

保护级别

鸡尾鹦鹉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物种(LC)。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鸡尾鹦鹉是仅次于虎皮鹦鹉的第二受欢迎的宠物鸟,如今成为最常见的宠物鸟之一。通过选择性育种,已经实现了数十种颜色突变,这类鹦鹉通常高价出售,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另外美国国家鹦鹉协会等社团定期举办展览,鸡尾鹦鹉饲养者可以在其中展示他们的宠物鸟并争夺奖品。

生态价值

虽然鸡尾鹦鹉更喜欢食用晒干的种子,但也会食用新鲜种子。当它们食用新鲜种子时,就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种子散布者的角色,鸡尾鹦鹉食用种子的时候会把种子和壳撒在离自己1~1.5米远的地方,从而增加了种子的自然传播距离。

观赏价值

鸡尾鹦鹉脑袋上竖立着一个顶冠,脸颊上分布着橘红色的圆形区域。并且和大部分凤头鹦鹉相比,鸡尾鹦鹉有着较长的尾羽,占身体长度大约一半。同时该鸟整体体形优美、鸣声悠扬,因此是国际上知名的观赏鸟

相关知识

别名由来

该鹦鹉在日本明治后期(约1910年)被引进,是日语“オカメインコ”的音译,日名源自此鸟脸颊橙红斑点很像阿龟面具(Okame),后简化为カメイ龟井(Kamei),被简化的日名音译成中文卡美,所以在中国也会将鸡尾鹦鹉称作卡美鹦鹉或卡美。

相关变种

鸡尾鹦鹉无亚种,但有较多变种,主要包括珍珠鸡尾鹦鹉、派特鸡尾鹦鹉、肉桂鸡尾鹦鹉、华勒鸡尾鹦鹉、白子鸡尾鹦鹉、白脸鸡尾鹦鹉、帕斯多鸡尾鹦鹉、白金鸡尾鹦鹉、绿宝石鸡尾鹦鹉、显性银鸡尾鹦鹉、阴性银鸡尾鹦鹉、黄化鸡尾鹦鹉、花色鸡尾鹦鹉等。通常在各个变种中,成鸟有两性异形的外观差异,而幼鸟时则是同形的特征,就像母鸟一样。通常母鸟在尾羽上有圆点或横纹,而公鸟的尾羽则无条纹。母鸟以及幼鸟在尾羽上有排列清楚的条纹(乳白色、白色或黄色),在第一和第二飞羽上有圆点,成熟的公鸟身上则没有这些特征。但变种白子(白脸黄化)及白色完全帕特(黑眼),无法目视看出性别。

参考资料

Nymphicus hollandicus (Kerr, 1792).COL.2024-08-21

Animal Diversity Web.鸡尾鹦鹉.animaldiversity.2022-11-17

鸡尾鹦鹉.EPPO 全球数据库.2022-11-09

Cockatiel vs Parakeet: 5 Key Differences to Decide Which is Right for You.AZ Animals.2022-11-09

..2022-11-10

鸡尾鹦鹉.Australian Faunal Directory.2022-11-09

鸡尾鹦鹉.中国自然标本馆.2022-11-09

Cockatiel.AZ Animals.2022-11-09

..2022-11-10

鸡尾鹦鹉.生命百科全书.2022-11-09

在马路上的鸡尾鹦鹉.iNaturalist.2022-11-17

鸡尾鹦鹉.澳大利亚鸟类生活馆.2022-11-09

鸡尾鹦鹉分布.GBIF.2022-11-09

Cockatiel Lifespan: How Long Do Cockatiels Live?.a-z-animals.2022-11-09

..2022-11-10

What Do Cockatiels Eat? A Guide to Their Diet.a-z-animals.2022-11-09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