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
鹰嘴豆(拉丁学名:Cicer arietinum Linn.),别名:桃豆、鸡豆,维吾尔语称“诺胡提”,一年生草本早熟作物,起源于西南亚的干旱地区,因为种子外表有一尖状凸起类似于鹰嘴而得名。鹰嘴豆耐旱、耐寒,适宜生长在干旱温暖的地区。根据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世界上约有47个国家种植鹰嘴豆,其中印度种植面积最广。
鹰嘴豆具有强大的主根系统,可长至1.5~2米深,侧根最多可有3~4行;植株高约1~2米,绿色,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腺毛;托叶具3~5个不整齐的锯齿或下缘有疏锯齿,小叶呈卵圆形,在茎上交替排列;花朵一般为白色或者紫色,单生或双生叶腋;种子被白色短柔毛,一般为黑色或者褐色,一端有尖状,具有皱纹。
鹰嘴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元素等,是人类种植面积较广的一种豆类作物,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罐头、豆奶等食品,由于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鹰嘴豆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量不断增加。
历史起源
鹰嘴豆因其籽粒外表面有一个凸起的小尖状,类似于鹰嘴,因此而得名鹰嘴豆。鹰嘴豆起源于西南亚的干旱地区,在公元前7500年,即农业出现之初,土耳其到伊朗的新月沃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鹰嘴豆,之后鹰嘴豆再传至尼罗河、欧洲、印度和美洲等地区。
形态特征
株
鹰嘴豆植株高约1~2米。
根
鹰嘴豆植株根系发达,可长至1.5~2米深,包括主根以及侧根,这些根由富含淀粉的薄壁组织组成。
茎
茎直立,多分枝,截面呈四边形,被白色腺毛,分支通常分为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以及三级分枝。一级分枝较为粗壮,始于地面,一般有1~9个,与地面形成锐角;二级分枝约2~12个,决定了叶子数量;二级分枝进一步分化产生三极分枝。由于茎的弯曲,鹰嘴豆在顶部会向外扩形成类似于树冠的外观。
叶
鹰嘴豆叶片为复叶,叶顶生,在叶顶约有2~3对小叶以及1片顶生小叶,小叶在茎上交替排列,呈卵圆形。托叶是叶柄基部的外生物,长约3~5毫米,宽约2~4毫米,具3~5个不整齐的锯齿或下缘有疏锯齿。
花
鹰嘴豆花呈白色或紫色,在茎的同一节上会有2~3朵花,花单生或双生叶腋;花萼或者是萼片一般在基部融合形成膨大的袋状,有五片萼片,约等长;花冠左右对称,由五片花瓣组成;典型的鹰嘴豆花有10枚雄蕊,其中9枚交缠在一起,另外一枚独立于这9枚雄蕊;花粉为橙色;雌蕊一般为单心皮雌蕊;子房长约2~3毫米,宽约1~15毫米;花柱长约3~4毫米,柱头顶端呈球状。
豆荚
每株鹰嘴豆约有30~150个豆荚,形状有菱形、卵圆形以及椭圆形,长约15~30毫米,宽约2~15毫米,厚约7~14毫米。
种子
种子被白色短柔毛,表面有皱纹,一端有一个凸起的小尖状,一般为黑色或者褐色。
物种分布
鹰嘴豆分布广泛,根据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世界上约有47个国家种植鹰嘴豆,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印度。鹰嘴豆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新疆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
生长习性
鹰嘴豆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2700米的地方,适宜于生长在干旱温暖的地区,苗期可以在-9摄氏度的环境下生长,在生长期需要15~29摄氏度的温度条件;鹰嘴豆根系发达,可以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一般年降水量达到200~600毫米即可;鹰嘴豆属于长光照植物,对光照需求较多,光照时间会影响鹰嘴豆的花期、产量以及质量。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鹰嘴豆花期在6~7月,果期在8~9月,鹰嘴豆是一种高度自花传粉植物,花药在花朵开放前一天打开,确保自花传粉,开花可持续一整天,在受精卵之后5~6天开始形成鹰嘴豆豆荚。
人工种植
印度鹰嘴豆栽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鹰嘴豆种质资源,可通过株高、百粒重、实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筛选,根据地区环境条件以及育种目标来选择合适的种质资源。鹰嘴豆适宜于在四月初进行播种,低温有利于幼苗顺利通过春化作用,并且四月份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多,有助于鹰嘴豆种子发芽以及出苗。在播种前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对土地进行修整耙平,根据土壤情况,在合理的播种密度下进行播种;在鹰嘴豆苗期,需要及时松土、清除杂草以及合理浇灌;在花期时,进行追肥,由于鹰嘴豆生育期短,不需要过多的肥料,只对磷的需要量相对高一些,适当施加磷肥即可。
病虫防治
真菌疾病
子囊菌门枯萎病和镰刀菌属枯萎病是鹰嘴豆易得的两种主要疾病。子囊菌枯萎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会造成鹰嘴豆减产以及籽粒质量降低,在某些情况下,易感品种的产量损失高达100%,在世界上鹰嘴豆种植区均有发生。使用无子枯病种子降低将疾病从种子传播到幼苗的可能性,可以采用杀菌剂处理种子以及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喷洒杀菌剂等防治子囊菌枯萎病。镰刀菌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引起,会造成叶柄、花序轴和小叶的下垂,之后叶部变黄和坏死,甚至植株枯萎,造成减产。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无病菌土壤及种子、控制环境因素、使用杀菌剂等方法。
病毒病
鹰嘴豆病毒主要有12种,可以通过大叶蝉科或者蚜虫进行传播,会造成鹰嘴豆植株黄变、绿化以及豆荚发育迟缓等问题,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鹰嘴豆减产。可以通过从种子上提高鹰嘴豆抗病能力、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及时清洁患病植物以消除病原体等措施来降低因为感染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
害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吸汁害虫(尤其是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豆象虫为主要侵害鹰嘴豆的害虫,同样会造成鹰嘴豆减产,可以选用转基因鹰嘴豆、施用杀虫剂等方法控制虫害。
应用价值
食用价值
鹰嘴豆籽粒熟制之后可以直接食用,籽粒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的蛋白质、粗食纤维以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铁、铜、钙、磷等矿物质元素,鹰嘴豆的脂肪含量较低,约占到5%~6%,其中大部分是对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油脂中含有豆甾醇、菜油甾醇等甾醇类物质。同时鹰嘴豆籽粒也含有异黄酮类物质、叶酸、生育酚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
经济价值
鹰嘴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籽粒可直接售卖,若鹰嘴豆经过进一步加工,用于制作罐头、咖啡、豆奶等食物,价格可以提高1~3倍以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6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2019年版),亚洲和非洲对食用鹰嘴豆的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而澳大利亚和北美扩大生产,提高了供应水平,世界范围内鹰嘴豆贸易量不断增加。
药用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记载,鹰嘴豆具有清除异常体液、开通体液闭阻、调补机体等作用。
生态价值
鹰嘴豆具有发达的根系,与根瘤菌的共生体系具有固氮的作用,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鹰嘴豆可以利用的化合态氮,增加鹰嘴豆的氮元素供给,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根瘤固氮是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固氮体系,鹰嘴豆与根瘤菌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提高鹰嘴豆的产量与品质,同时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分类研究
根据鹰嘴豆的颜色、栽培方法以及地理分布特征等,可以将鹰嘴豆分为两类品种,卡布里类型鹰嘴豆以及迪西类型鹰嘴豆。
卡布里类型鹰嘴豆:起源于地中海以及中东地区,欧洲、西亚、北非、北美种植较多,白色花朵,籽粒较大,每个籽粒的重量在0.2~0.6克,外观呈奶白色,适于直接食用。
迪西类型鹰嘴豆:起源于印度,亚洲以及非洲种植较多,紫色花朵,籽粒的重量在0.1~0.3克,呈褐色,适宜于加工之后再食用。
参考资料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s.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FAOSTAT.2022-11-09
鹰嘴豆.中国科学院植物学科学数据中心.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