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
东北林蛙(拉丁学名:Rana dybowskii),又称雪蛤、蛤士蟆等,是一种珍贵蛙种。雄东北林蛙体长41~66毫米左右,雌东北林蛙体长50~78毫米左右,体型较粗壮,头部宽度大于长度,前肢短,背面皮肤比较光滑,背部和体侧处有少量分散的圆疣,有些个体在肩部上方处有形状像“八”形的长疣。东北林蛙的繁殖一般要经历出河、配对、产卵和生殖后休眠四个阶段,往往于每年的4月初开始,5月初结束。东北林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对马岛),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等地区。
东北林蛙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东北林蛙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食用历史,东北林蛙的油、肉均可入药。其次,东北林蛙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很大帮助。
命名分类
东北林蛙的拉丁学名(Rana dybowskii)最初由甘瑟(Gunther)于1876年提出,采用了来自俄罗斯帝国的杜宾斯基(Dubinsky)收集的物种标本。1899年,学者曾Stone指出,在中国大兴安岭东部地带有东北林蛙的分布,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后来,学者史丹吉(Stejneger)、博林(Boring)等先后将东北林蛙归为欧洲林蛙(Rana temporaria)的亚种,且广泛被全世界的学者采用。在1950年以后,刘承钊和胡淑琴等学者认为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与东北林蛙二者间存在差异,应划分为不同物种。到了20世纪末期,松井(Matsui)通过对东北林蛙的形态性状比较和数值分析,结合生态习性、遗传性状等进行研究进一步证明东北林蛙应当是一个有效物种。
形态特征
卵群
东北林蛙的卵群呈团状;卵径为1.5~2.0毫米;卵粒外包裹着两层胶质膜,外层胶质膜比内层厚。
蝌蚪
东北林蛙的蝌蚪时期头体背面和尾肌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少数为灰褐色、灰棕色或棕色;腹部颜色色略浅,尾鳍呈半透明,上面布满灰褐色或灰棕色斑点。第32~36期蝌蚪全长38毫米,头体长16毫米,尾长23毫米左右;尾高超过头体长之半。头体粗短,呈卵圆形;吻部略窄而吻端钝圆,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鼻孔及眼位于头背侧,鼻孔在吻至眼的中央;出水孔在体左侧略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开口略斜向右侧。口在吻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及两口角有一排整齐的乳突,口角处有副突;角质颌适中。
幼蛙
刚完成变态的东北林蛙幼蛙体长14毫米左右,最大者达17毫米;背侧褶及小疣显现,四肢背面横纹清晰。
成蛙
成年的东北林蛙体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宽扁,突出于下唇;吻棱钝而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颊面略凹陷;鼻孔位于吻至眼前角的中央,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犁骨齿两小团,略呈椭圆形;舌后端缺刻深。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端钝圆;指较细长而略扁;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较明显;内掌突大而略呈圆形,外掌突小而窄长。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或鼻孔,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钝圆而略窄;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外侧3趾间几乎为全蹼,蹼缘几乎无缺刻或缺刻浅。
雌雄区别
东北林蛙在二龄后,雌雄体的区别容易被肉眼识别。雌性体长可达50~78毫米,雌性的前肢较细弱; 雄性体长可达到41~66毫米,雄性的前肢粗壮。雌蛙体侧及肛部小疣或痣粒为朱红色或红黄色,胯部及股部前内侧呈黄绿色,背部多为浅色。雄性腹面大多为灰白色,雄性的背部颜色多为深色。雌性无婚垫。雄性林蛙的前肢第一指基部隆起,为灰色的瘤状物。雌性没有雄性线。雄性腹部的腹斜肌与腹直肌间的结缔组织,呈白色或粉红色的宽带状,雌性没有此结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东北林蛙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韩国、日本(对马岛),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栖息环境
东北林蛙一般分布在两侧山坡较缓,中间草甸宽阔,或者森林与草甸子交叉相间,有矮小山丘,并且地面有较厚的树叶或倒伏的禾本科杂草的地带,东北林蛙喜欢在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林内有小溪,草甸子有积水的地方栖息。到冬眠期时,东北林蛙一般会选择在水底不结冻,不干涸,通气,有长流水,并且水中有稀泥、青石、鹅卵石、树叶等可以为东北林蛙提供藏身的地方,阻止天敌侵害的地带冬眠。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东北林蛙最活跃的时期为一年中的5月中旬至9月初,这时它们会在森林各处大量捕食食物。由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气温较高,所以东北林蛙在这时候一般会潜伏在草丛及落叶下休息,其余大部分时间均是在捕食。到9月份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东北林蛙将进入入蛰期,大约15天左右,为东北林蛙冬眠前的一个时期,这时它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进食。只有温度升高时,才稍微进食。同时,这一时期东北林蛙会从山上逐渐向水边移动,当温度降到15摄氏度以下时,东北林蛙开始从山坡向山脚移动。9月中旬时,大部分东北林蛙会移动到沟谷附近,当气温下降至10摄氏度以下时,它们就会陆续下水。从这时到第二年5月份便是东北林蛙的冬眠期,除水下冬眠外,还有部分东北林蛙会在地下冬眠。
觅食行为
东北林蛙的幼蛙以野生昆虫为食,主要捕捉体长为1.2厘米以下的小型昆虫;成年后,东北林蛙的食物主要是昆虫纲中鳞翅目、膜翅目以及半翅目等昆虫,如:蝗虫、苍蝇、蚊子、瓢虫等。
其次,东北林蛙的捕食行为受到自身视觉特性的影响,它们可以捕获的食物都为可以移动的物体。其实,猎物的形状、运动方向以及活动性的强弱都会影响到东北林蛙的捕食行为。东北林蛙一般更擅长捕获横向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长条形猎物。相对于移动,振动和闪动的猎物也更容易引起东北林蛙的捕食,捕获的成功率往往也高于移动的猎物。东北林蛙对猎物运动的敏感度较高,可发现距离50厘米以上的猎物。同其他蛙类比较,东北林蛙捕食时的攻击性相对较低,处理食物能力也相对较弱,对长度超过其嘴宽2倍以上的猎物,捕食成功率也将有所下降。
生长繁殖
成年的雌雄双性东北林蛙在配对后多选择净水区域为产卵处,雌蛙排卵时间较短,一般3~5分钟即可。在水温为1.4~14.3摄氏度的范围内,东北林蛙的受精卵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到外鳃消失为止需要约20天,而从外鳃消失到变态为幼蛙过程中则需要约40天。因此,从产卵到变态为幼蛙一般需要60~70天。
每年的4月中旬,随着气温和水温的逐渐升高,冬眠的东北林蛙也会陆续从水中上岸,此时的雌雄东北林蛙一般已经发育成熟,它们会进行抱对和产卵排精,一般选择在温暖的浅水池沼完成这一过程,然后在水中完成体外受精。完成生殖后的东北林蛙会进入陆地山林的灌木丛或草丛中,进行陆地生活。5月中旬,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雨水增加,山林间的湿度增大,各种昆虫增多,东北林蛙可捕获的食物也更加丰富充足,当年生的幼蛙在这个阶段摄食旺盛,迅速生长发育,体重、体长等均成倍增长。当年产下的蝌蚪一般会在6月中上旬完成变态发育,之后也开始陆续登岸上山。
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需要经历很多阶段才能从蛙卵长成商品蛙,其中在蝌蚪期、生殖休眠、变态期和越冬期的死亡率最高,这也成为养殖东北林蛙的技术难点。截止至2020年,养殖东北林蛙较成熟的方式仍为半人工养殖,这种模式利用自然资源,不改变蛙的生活习性,通过人工孵化蝌蚪,提高其成活率和放养密度,扩大野外林蛙的种群数量。半人工养殖所采用的“人养蝌蚪、天养蛙”的模式不仅节省饲料成本,也节省封山包沟、人员管理的费用,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最适宜养东北林蛙的地形为两山夹—沟或三面环山,蛙场内要有一年四季流淌的小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0%。虽然全人工养殖方式相比于半人工养殖方式提高了东北林蛙的存活率、雌化率和回捕率,但全人工养殖方式有疾病防治研究落后、缺乏科学系统操作规程等诸多问题,全人工养殖东北林蛙不成规模。东北林蛙养殖方式的确定,要依据其所处地理环境进行选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各地养殖户和养殖场封山封沟半人工养殖,盲目引进异地种源,对东北林蛙野生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造成巨大影响,使其遗传谱系混乱,造成优秀种质难以保护,导致东北林蛙的数量越来越少。
致危因素
由于东北林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野外捕捉野生东北林蛙的情况愈发严重,东北林蛙野生种群规模受到极大影响。其次,有些地区森林被过度砍伐、工业废水无节制排放以及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东北林蛙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东北林蛙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等级为近危(NT)。
保护措施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部与中国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东北林蛙由渔业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对其实行专项(特许)捕捞管理,只有依法开展东北林蛙增殖、取得东北林蛙增殖场所使用权的蛙农才能在增殖场所区域内进行合法捕捉,避免对其天然资源造成破坏。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东北林蛙肉质细嫩、清白、味道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肉类,富含人类必需的氨基酸种类,同“花尾榛鸡、熊掌、猴头”并誉为长白山的四大山珍,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东北新三宝”(中国林蛙、红景天、列当)之列。
林蛙油的营养价值在于雌林蛙在冬眠不能进食之时,其体内的所有蛙卵都要靠这块输卵管上附着的脂肪油来度过漫长冬天,它含有大量胶原蛋白,雌二醇,黄体酮,18种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林蛙油”或“蛤蟆油”名称不便于记忆等诸多因素,逐渐被“东北林蛙”的美名所代替,所以现在市售所宣称的“东北林蛙”类产品,均是以“林蛙油”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药用价值
林蛙油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作为前列腺素合成必需的前提,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生态价值
成年后的东北林蛙主要以昆虫为食,且食量很大,可控制虫害发生,减少人工防治害虫的成本,保护树木的生长发育;而昆虫数量下降可能有利于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生长,能有效改善水土状况,长远来看还能促进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的提高。而且东北林蛙又是蛇类、鼠类等野生动物的食物,出于食物链中层,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很大帮助。
参考资料
Rana dybowskii Günther, 1876.物种2000.2024-09-06
Rana dybowskii.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9-06
东北林蛙.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08-31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2-08-31
Rana dybowskii.GBIF-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检测平台.2022-08-31
农业农村部就进一步加强林蛙保护管理有关事项《通知》答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