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
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号平,又名晏子、晏平仲、平仲,夷维(今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先后辅佐齐灵公、齐后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政治生涯长达50余年,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去世。
晏婴个子矮小症,“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他坚持“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的政治主张,宣扬忠直劝谏、忧国忧民、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不卑不亢等优秀品德,以南橘北枳、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典故,广为世人所传颂。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人物生平
辅佐灵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婴代替病死的父亲晏弱继任士大夫。
齐灵公喜好宫廷中女子穿男装,国内女子纷纷效仿,齐灵公派官吏制止但屡禁不止,晏婴劝谏齐灵公应以身作则,限制宫廷中女子的着装,外界才会指令。齐灵公照办后,一个月内果然没有人再这样着装。
齐灵公尚武,多次伐鲁,反被鲁国援军(晋国与诸侯联军)打败,逃回齐国首都临淄城。晏婴前去劝阻齐灵公的逃跑行为,失败后大骂齐灵公没有勇气。联军攻临淄城不破,命人焚烧外城后离去。
辅佐庄公
齐灵公二十八年(前554年),齐灵公忧虑成疾,以致病死,太子光即位,即齐庄公。后庄公好征伐,轻道义,生活穷奢极欲。晏婴目睹国君的恶行,痛心疾首,多次劝后庄公武力应该接受礼义约束,但后庄公极少采纳晏婴的劝告。
齐后庄公三年(前551年),晋国的下卿栾盈来投奔齐国,齐后庄公违背了与晋国等多国关于共同禁栾盈的决定,盛情款待栾盈。
晏婴和大夫田文子以“失信不立”为由劝说齐后庄公禁止任用栾盈,但后庄公没有接受,晏婴私下对田文子表示,君主守信用,臣下才能保持恭敬。现在国君背信弃义,不可能长久在位。之后后庄公把栾盈偷偷送到了其过去在晋国的封地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作内应,自己则派大军跟着栾盈进入了孟门关。但事情败露、栾盈被杀,齐军撤退,同时齐国也失去了周边各国的信任。
齐庄公四年(前550年),齐后庄公从卫国出发,意图攻打晋国,晏婴和大夫崔杼前去劝谏,但齐后庄公执意攻晋,最终齐军在撤退时被晋军追击,齐国将领晏牦为也被晋人俘获。
齐后庄公某日将晏婴召来,但晏婴进门时却让乐工反复咏唱“你为什么过来”的歌词映射晏婴,晏婴劝谏后庄公,道义、礼法、和任用贤能才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后庄公未来一定会有灾祸降身,后庄公不以为然。
齐后庄公六年(前548年)五月,齐后庄公因与大臣崔杼的美妻私通被崔杼杀死,晏婴不顾个人安危,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崔杼的家中去吊唁后庄公。
辅佐景公
齐后庄公六年(前548年),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即齐景公。齐景公在位期间国内的局势相对稳定。其对晏婴的进谏保持敬重和依赖的态度,君臣之间关系较为和谐。
建立信任
晏婴为相前,齐景公派晏婴去治理东阿县(今聊城市东阿县),但齐景公听信谗言,认为晏婴治理无用,一度要罢免他的官职。晏婴请求改变治理政策,在年终考核官绩时,齐景公对晏婴大肆夸奖,晏婴却表示,之前自己不收贿赂一心为公却被批评,之后自己收受贿赂提高赋税却受到了表扬,如今无法自处想要请辞。齐景公表示惭愧并劝回晏婴。经过这件事情,齐景公对晏婴的才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建立了信任,委任他做了宰相。
多次劝谏
作为辅臣的晏婴,面对国君的“恶行”和“不作为”,倾尽才智劝谏。
齐景公时期,齐国曾经遭遇了连续十七天的降雨,百姓饮食堪忧,齐景公却不顾国家百姓生死安危,整日寻欢作乐。晏婴向景公请求发放粮食救助百姓,齐景公不许,仍旧让人为自己招罗善于歌舞之人以供享乐。无奈之下,晏婴把家里的存粮分给百姓,然后进谏景公,以未能劝谏君主、救助百姓为名,称自己有罪,辞官离去。景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追回晏婴,命晏婴开仓赈济百姓,并缩减宫廷开支,发修缮之资给一万七千家贫苦灾民。在晏婴的管理下,三日完成了赈济救灾的工作,使得齐国百姓免受天灾之苦。《内篇·谏下》的《景公冬起大臺之役晏子諫第五》,晏婴更是以歌谏的特殊形式,劝谏景公停止大臺之役,使百姓免遭徭役之苦。
齐景公喜欢将自己的个人爱憎上升为国家法律,常因一些生活琐事而威胁他人生命安全。曾因自己喜爱的马和槐树被惊扰伤害而想要处死相关人员。晏婴劝谏齐景公,处死相关人员会有损国家和国君的威名,齐景公才作罢。由于晏婴的直言切谏,齐景公众多“纵欲而轻诛”的行为大多被劝阻。
齐景公因美妾婴子病死,数日守在尸体旁不吃不喝,不肯离去,晏婴哄骗齐景公有术士和巫医可以为婴子起死回生,但需要齐景公先沐浴饮食。晏婴在齐景公离开后立刻将婴子的尸体入殓,后向景公陈述实情,齐景公不悦。晏婴讲解了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并指出齐景公的做法不符合先王的礼法,将引发国人的非议,更会招致诸侯国的鄙视,于治国不利。齐景公最终认同。
为政方针
一方面,晏婴基本全面继承了齐桓公时期宰相管仲的内政外交政策,延续齐国的治国传统;另一方面,晏婴根据齐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以仁治、礼治为指导思想,对齐国内政、外交等多个方面实行改革。“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对内,晏婴挽救齐国因不断内乱而造成的衰落颓势,抑制田氏的发展,力图保持姜齐政权的稳固;对外,积极维持齐国在春秋纷乱的列国斗争中的大国地位,一心帮助晋景公谋求光复桓公时代的霸业。
外交出使
晏婴在外交实践中始终坚持“诸侯相交礼为先”,将“礼”作为其外交思想所遵循的原则。晏婴“尚礼”,“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对晋、楚等大国,齐国不侵伐挑衅,不与其对抗争衡;对鲁、郑、等这些中小诸侯,齐国不对其压迫、压榨,一视同仁,皆以“礼为先”。晏婴奉行“诸侯相交礼为先”的外交原则,改善了齐国所处的不利局面,挽回了齐国在诸侯中的形象,赢得了大小诸侯的尊重。
晏婴去世
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在齐国都城临淄去世。当时齐景公正在游宴,听说晏婴去世的消息,来不及换豪车和华服,坐马车赶往晏婴家里。见到晏婴的尸体,齐景公嚎啕大哭表示晏婴的去世是天降大祸,齐国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了。
关于晏婴去世的原因,有说病死,有说是车裂而死,也有说是死后险被田常车裂,但后两种出处已不可考。
政治主张
以民为本
晏婴始终以“为国为民”为进谏君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晏子春秋》中的许多篇目具体体现了晏婴以民为本的思想,譬如《内篇问上第三》之第十二章提出“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认为“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不及,兴事伤民”。又如《内篇问下第四》之第十一章,提出“先民后身”;再如《内篇问下第四》之第二十一章,直接提出了“以民为本”等等。
从政五十余年期间,晏婴一直恤贫厚民,克忠职守,敢谏尽职,并以此而闻名诸侯。吴王曾向晏婴询问治国的办法,他说“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这也是晏婴辅佐齐君、治理齐国的重要原则,在进谏君主之时,晏婴向来以此作为基准,忧百姓之苦。
和而不同
“和同思想”是晏婴的突出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君臣的相处之道以及一种人才策略。
晏婴认为,多种观点同时存在叫“和”,只附和一种观点只是简单的“同”。臣子不能一味地附和君主,应该匡正君主的行为,博采众长、补充不足,就可以使得意见变得正确且可实行,这样才能做到君臣和谐,社会安定。
历史证明,“和而不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才策略,在齐景公和晏婴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当齐景公以社稷为先,执行“和而不同”的用人政策,重用晏婴、田穰苴贤相良将时,“诸侯忌其威,而高国服其政,田畴垦辟,蚕桑豢牧之处不足,丝蚕于燕,牧马于鲁,共贡入朝”;当齐景公以满足个人欲望为先,执行“同而不和”的用人政策,自身治国时,“身弱于高国,百姓大乱”。
礼法并重
晏婴从政期间,辅佐的三位统治者虽然个性不同,但都不属于明君之流。辅佐时间最长的齐景公骄奢淫逸,生活糜烂;社会层面上,男耕女织的社会基层秩序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百姓夜以继日地劳作,都无法填补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这样的背景下,齐国的法治传统濒临断绝,先君留下的法律条文几同虚设。晏婴在充分吸收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环境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观念。
晏婴认为法律的作用应该是为时禁暴,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随时代特征和现实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且法律一定要掌握在君主手中,同时法律的制定必须以“仁”为本。此外,法律的实施要公正公开,为民省刑,树立榜样。
晏婴认为,仁义礼法是稳定国家的原则。其中,仁义礼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等级范围内的事情,而不应该逾越,这保留了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并且君主通过仁义礼可以使得人民信服,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而礼是法的基础,法令则是君臣执法的准则,也是制止人作恶的准则,因此应该严格制定和执行。
节俭廉明
晏婴认为“利过则为败”,“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以致“分争者不胜其祸”,争斗之心不仅不利于修养身心,更不利于执政治国。律己亦要律家,晏婴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的妻子“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之第十一章,提出“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大肆向百姓索取并以此为乐的人不配成为国君。并又如《内篇问上第三》之第二十六章,指出“俭于籍敛,节于货财”,“百官节适,关市省征”方是“和臣亲下”之举,指出朝堂之上的官员应以身作则,勤俭廉政;再如《内篇杂下第六》之第二十五章,讲了晏婴如何以身作则乘“弊车驽马”,为文武百官做出榜样等等。
人物评价
晏婴的政治成就和道德精神,自古以来为人津津乐道,总体来看,学界对晏婴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政治上,《晏子春秋·外篇》记载孔子曾评价晏婴:“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以自身的帮助而使整个齐国拨乱反正。鲁昭公也称赞晏婴使齐国拜托内忧外困,外无诸侯侵扰,内无国家隐患。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叙录》夸赞晏婴“内能亲亲,外能厚贤”,侍奉国君可以有效规劝,对待百姓如同对待亲人。以相国之身厚待百姓。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晏婴:“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侍奉国君未有私心。
道德上,孔子曾评价晏婴是真正的“君子”,救助百姓但不夸耀,不随意贬低他人,是真正的“义士”。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评晏婴“事齐灵公、庄公、齐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认为这样的义士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事。曾子也评价晏婴“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
人物典故
晏子使楚
晏婴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他身材矮小症,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想以从小门进城的方式侮辱他。晏婴以“出使狗国才进狗洞,出使楚国应走正门”反驳。最终从正门进入。
楚王挖苦晏婴齐国无人才派晏婴出使楚国,晏婴表示齐国人“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但齐国有命令,无能的人拜访无能的国君,而齐人中,自己最无能。
宴会中,差役绑着一个人觐见,禀告这个齐国人到楚国盗窃而被抓。楚王询问是否齐人都喜欢盗窃。晏婴表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应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
谏杀烛邹
齐景公喜好猎鸟,将猎到的鸟交给仆从烛邹看管,后齐景公因烛邹丢失鸟而想处死他,晏婴在齐景公面前数落烛邹丢失鸟而迫使国君为鸟杀人,有失国体。晏婴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表面上在历数烛邹的罪过,实际上是在历数齐景公的罪过,婉转地规劝景公,使得景公醒悟,最终释放烛邹。
樽俎之谋
春秋中期,晋国为打探齐国形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范昭借讨酒的借口使用了齐景公的酒杯(当时礼节,君臣应各用酒杯,此为对齐国君大不敬)晏婴厉声喝令侍臣扔掉这个酒杯,为齐景公再换一个。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表明自己的试探被晏婴识破,齐国有这样的贤臣,如果去攻打,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不出樽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时代,手下豢养着三名武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自恃战功赫赫且武功盖世,不将朝臣放在眼中。晏婴向齐景公进谏:此三人对上毫无君臣之义,对下无法作出表率,内不禁暴,外不可使敌屈服,是“危国之器”,时间久了唯恐影响江山社稷,不如铲除他们。晋景公也有一样的想法,只是担心三人勇力过人,难以铲除。
晏婴命人奉上两个桃子,让三名武士“计功而食桃”。公孙接、古冶子先后报出自己的丰功伟绩并得到桃子,田开疆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其他两位更大,而桃子已经被其他人拿走了,自己受到了侮辱,一气之下拔剑自刎;公孙接、古冶子二人见此场面,认为田开疆功劳确实比自己大,自己却拿走了本该属于田开疆的桃子,一时间羞愧难当,也自杀身亡。三士最终以士礼厚葬。《晏子春秋》载“公敛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通过晏婴的计谋,不费一兵一卒,仅用两个桃子,便为齐王除掉了心头祸患。
大夫之勇
齐后庄公六年(前548年),大臣崔杼和庆封作乱杀了国君齐后庄公,大权独揽。后二人劫持了众多文臣武将到太庙前,令他们盟誓拥护这次政变,不服从的问斩。兵士要求进场的盟誓者都要解下佩剑。众人依命行事,只有晏婴抗拒。崔杼无可奈何,只得默许。
晏婴盟誓时,手捧血杯,仰天长叹细数崔杼的罪过。崔杼以“共治齐国”引诱,“戟钩颈,剑刺心”逼迫未果,想要杀掉晏婴却因晏婴恪守“臣子之道”,没有处死的理由,最终放过晏婴。
晏子辞邑
在整个《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婴廉洁从政的思想随处可见,晏婴意识到王族的奢华、淫靡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败坏了社会风气,当齐景公对他要赐千金、封食邑、更府宅时,晏婴坚辞不受,不愿求一己之富而使天下百姓穷困。
晏婴一生以“尚俭”来节制个人的私欲,吃菲食,穿蔽衣,“一狐裘三十年”,乘弊车,驾驽马,住房“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而甘之如饴。他坚守“糟糠之妻不下堂”,既不因妻“老”而“纳少”,也不为高攀而娶“姣”。
后世纪念
陵墓所在
晏婴墓位于齐都镇永顺村齐故城小城北门外的一片田地中。墓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墓前有明万历年所立墓碑,上书“齐相晏平仲之墓”,也立有清康熙年的重修碑。《临淄县志》载:“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1981年,淄博市对晏婴墓进行修缮和保护,围墓砌墙,在墓前修建了石阙形园门和影壁,影壁上摹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贤传略》所载晏平仲像,同时刻置晏氏传略石碑。文曰:“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晏婴冢是临淄八景之一,有“古冢遗迹怀晏相”诗句。
祠堂庙宇
晏婴采邑之地晏城街道在今德州市齐河县城,据史书记载,晏城及周围有三处与晏婴有关的遗存:一是金华古井。晏婴宅依傍一古井,后建金华寺于宅故基,人称“金华古井”,其井水“甘洌异常,水合胶入药良”。二是晏婴祠。晏婴祠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代,构造奇特,至新中国成立时尚存,后废弃。三是晏婴冢。位于镇西南(晏城镇毛官屯村南),方围六亩余,高五米。今尚存,据初步考证为龙山文化遗址。
人物形象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言行的文籍,这部书以8篇215章内容,集中记载了晏婴的言行,其中有关劝谏齐国君主的篇目在100章左右。书中讲述晏婴尽忠进谏齐灵公、齐后庄公、齐景公的事迹,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晏婴始终忧国忧民,匡正君主过错,突出了晏婴始终坚持“以一心事三君”的尽忠之臣形象,为后世树立了谏臣形象典范。
长篇历史小说《齐相晏婴》,200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荣百川,主要讲述晏婴生平。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豆瓣电影.2022-11-09
兵圣 (2009).豆瓣电影.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