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豹
华北豹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体长为100-130厘米,体重31-58千克。身躯细长匀称,外形似虎而小,头圆而大,颈短,耳短而圆。四肢短而粗壮,前肢较后肢更粗大。前爪有5趾,后爪有4趾,各趾均有可伸缩的角质利爪,趾见被密毛。
其主要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处。昼伏夜出。主要以有蹄动物为食,但也能靠捕猎野兔、鼠类等小型动物为生,食物缺乏时也潜入村镇捕猎家畜, 较少主动攻击人。它行动灵巧敏捷,弹跳力强,善攀爬,会游泳。日常独居,领域性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常常潜伏在矮林丛或树干上,伺机猎取动物。发情交配于冬末春初,妊娠期约90-105天,夏季产仔,每胎2-4仔。
华北豹主要分布地区在中国山西、河南省、河北、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20世纪下半叶,华北豹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曾遭到大量缩水,导致其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
分类和演化
华北豹属于猫科(Felidae)豹亚科(Pantheriinae)豹属(Panthera)。1862年, 英国博物学家格雷(John Edward Gray)依据一张豹皮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命名了华北豹为“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最初格雷以为其原产地为日本,但经追溯发现,这张豹皮来自北京附近。1867年,格雷又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描绘了一个新亚种:“虎猫属 chinensis”。而同年,法国人爱德华(Milne-Edwards)命名了新亚种:“Felis fontanierii”。1870年,英国博物学者郇和(Robert Swinhoe)将格雷的两种命名合并为“Leopardus japonensis”。1908(一说为1907年)年,德国博物学家马切(Paul Matschie)根据一张陕西安康的豹皮又将其命名为Panthera hanensis。
1930年,英国动物学家雷金纳德·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建立了豹属(Panthera), 这个属名一直沿用至今,并区分出了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两个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和“Panthera pardus bedfordi”。1938年,在美国动物学家艾伦(Glover Morrill Allen)的书中《中国和蒙古的兽类(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华北豹被命名为“Felis pardus fontanierii”,并且提出了一个英文名称“North China Leopard”,即华北豹。在1987年发布的《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食肉目》中,华北豹采用的食虫类为“Panthera pardus fontanierii”。2001年俄罗斯动物学家乌菲尔基娜(Olga Uphyrkina) 将全球的豹亚种压缩到了9个,而在她的论文中,华北豹的学名被确定为“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在2017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猫科专家组重新修订了猫科分类,由于华北豹与远东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不存在地理屏障,故可能并无亚种差距,且远东豹命名时间早于华北豹,因此华北豹被废除而并入远东豹,但该分类仍存在较大争议。
形态特征
华北豹个体较中国其他的豹亚种大。 雄性体型比雌性更大,雄性体长普遍为110-130厘米,雌性普遍为100-120厘米,肩高为50-80厘米,尾长70-100厘米,后足长为22-24.5厘米,耳长为6.3-7.5厘米,雄性平均体重为56千克(范围是54-58千克),雌性平均体重为33千克(范围是31-35千克)。雌性最大可达49.5千克。
毛色随着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天毛较夏天长。 夏天毛色较深,为浅褐色或棕黄色,冬天毛色较浅,为黄色或金黄色。头部毛较其他部位短,鼻端裸露处呈肉色。头部黑色斑点较为密集, 延伸至背部和颈部。头部,四肢,尾状均带有黑色的花瓣状黑色斑点。耳背为黑色,耳尖色黄。背部黄色较为浓厚,有时为浅灰色,其中央黑斑较其他黑斑呈纵线状。体侧黑斑呈椭圆环形或不规则形状,环中毛色较浅,形似古铜钱。颈下浅黄,胸腹和四肢内侧均呈乳白色,具少量黑斑。尾背部为深黄色,基部黑斑呈条状,中部黑斑为环状。尾下乳白色,尾尖黑色。随着年龄、季节的不同,毛色变化大,1965年在万源县获得一亚成体,体色较浅,呈浅棕黄色,具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与环纹。
眼上有十余根白色眉须,其长度可达6厘米。眼虹膜呈黄色。强光照射下瞳孔缩为圆形。夜晚眼晴可有磷光闪耀。舌表面长有许多角质化小刺,倒生。腹下有3对乳头。肛门皱褶部有一对腺体孔。
其颅骨脑颅形稍狭长,颅基长小于 250mm;齿列宽度小于 100mm;额骨宽小于 160mm;眶内宽小于 40mm;鼻骨没有向后突出于上领骨;鼻骨中缝长度小于其最大宽度的 1.5 倍,鼻中线的长度小于 55mm,眶内宽大于或等于眶后宽度。鼻骨稍长,后部凹陷,鼻骨额突与上颌骨额突长度相似,其末端超过上颌骨的额突后缘。眶下孔大。额骨眶间区较窄,明显小于雪豹的相应位置。额部较平坦。颧弓粗壮。眶后突粗长,矢状嵴和人字脊发达且略向后突。上枕骨中央有一较明显的枕突。枕部呈一等边三角形。听泡鼓凸。下颌冠状突的上部较宽,其上缘圆钝。翼骨的突起向后伸出如钩状。下颌切迹的弯度比雪豹的大而明显。吻部较短豹颅骨的几乎所有比例都比虎的要小. 按比例,头骨更狭窄,颧骨宽小于颅基长的70%(而虎的大于70%);齿列长度(小于 75mm)小于颅基长的 40%。雄性有十分发达的矢状脊,而雌性没有。
牙齿门齿横列,中央1对形小,第2对门齿稍大,最外侧门齿形大而尖。犬齿大而锋利。上颌第1 前臼齿缺如;第2前臼齿最小或缺如;第3前臼齿呈“山”字形,中央齿尖高大,前后各有1个小齿尖;第4前臼齿(上裂齿)最大, 长度接近30毫米,具5个齿尖,其中4个齿尖排成纵列,内侧还有1个低齿尖。上白齿横列,咀嚼面呈长形。下颌前臼齿2枚,均呈“山”字形,臼齿1枚,宽度小于10毫米,呈“凹”字形。齿式:3.1.2-3.1/3.1.2.1= 28-30。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华北豹一度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内陆地区,而如今分布在八个地区内: 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河南省北部,青海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等地。这八个省份的华北豹的数量都十分稀少,而且分布较为零碎。
栖息环境
华北豹栖息环境比较复杂,主要生活在低山、中山以及深丘地区的森林、灌丛中,且有固定巢穴,多营于树丛、草丛、大树洞或悬崖石洞中。多喜欢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落叶阔叶林和杂木荒草山的环境中。活动觅食所选择的路线多是山嵴或沿山脚小道,活动范围和行走路线有一定规律。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华北豹常常伏在树叶茂密的树叉上,待有猎物路过时,一跃而下,抱住背部,咬其喉咙,死后方就食。或是隐蔽在草丛中,借助树木和高草的掩护,轻轻地逐渐接近猎物,潜至一定距离时,突然跃起,经几窜跳,即能捕获猎物。华北豹有时也能长距离地追猎,1978年12月曾在汶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华北豹长距离地追猎一只毛冠鹿。
华北豹的性格凶猛,四肢强健有力,敢于进攻有自己2-3倍大的动物,如水鹿, 梅花鹿等大型鹿类和野猪,也捕食过羚牛幼崽。它的食物以50kg及以下的有蹄动物为主,其中包括狍、小麂、毛冠鹿、斑羚属、鬣羚、林麝、岩羊等有蹄类动物。 有蹄类在西南地区的华北豹的食谱中的占比更是高达近八成,其中对斑羚、毛冠鹿、羚最为偏爱。它的食谱比大多数猫科更为广泛,偶尔也吃一些小型猫类动物、科动物以及猴子、兔子、鼠类等。另外,也偶然捉食鸟类、鱼类。食物缺乏时,也食青蛙、蝼、蚱蜢等。有时,还吃较甜的果子。当在捕到中型或大型动物,华北豹会把剩余之肉衔到隐蔽地用树叶或禾本科杂草等物掩饰,留待下次(有时会隔上2-3天左右)再进食。有时把猎物衔至高树上来吃,剩下的肉骨便挂在树枝上。
华北豹在食物缺乏时偶尔会前往村镇捕猎家畜,但较少伤人。五十年代有人曾在缙云山两次遇到豹,相距仅5-10余米,它发现人后,仍按原来的方向行走或进入森林深处。
社会行为
华北豹是独居猎手,除繁殖期外和带崽母兽外,平时往往单独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中潜伏,黄昏时开始出来游窜,直到黎明时方休息。在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活动的范围较固定。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往往作10-20千米的移动,而食物丰富的情况下往往每天活动范围为3-5千米。华北豹的领域的大小因各地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北方的领域范围要比南方的大,食物充足的环境则领域范围相对小。雄豹比雌豹的领域要大,雌性家域面积为6-18平方千米,雄性为17-76平方千米。领域范围主要是以它的粪便和尿液来标志。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不允许同性的豹来共栖。在密度较大的地方,领域边缘是可以重叠的。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内,可以允许其他大小型食肉目,譬如虎,甚至赤狐等共存。
生长繁殖
华北豹的交配期在冬季和春季(12 月-次年5月)。这时,雌雄相互寻找,配偶期为数日或十余日,雌雄在一起每日交配十余次,每次交配时间很短,仅数秒钟。配偶期过后雌雄便各自分开。若没有受孕,雌兽过20 余日或一个多月又继续发情寻找配偶。怀孕期约96 天(90-105 天),3-8月份产仔。
母兽在产仔前觅寻岩穴、乱石、倒木或草丛的凹处作窝,窝构造极简单,仅为一平缓的凹处,内铺设一点干草和自己身上的落毛。每胎2-4仔,初生幼仔体重550-750克,刚出生的幼仔眼闭,约至10日左右方睁眼。母兽哺育幼兽时间不长,约1年幼兽即可离开亲兽营独立生活。幼兽2-3年后性成熟。寿命10-20 年。
种间关系
华北豹性情凶猛,身材健壮,行动灵敏,虽能与不少食肉目共存,但也不乏击杀诸多小型食肉动物的记录。 被华北豹杀死的食肉动物包括貉,猪獾,赤狐,豹猫等。研究也显示在同一生境内, 豹猫会尽量回避华北豹,而赤狐却选择会与华北豹在夜间共存。
曾有记录显示华北豹会击杀大熊猫幼崽,但成年大熊猫通常不受其威胁。华北豹偶然会遭到豺的攻击,1965 年1月在江西峡江县境内曾发现成群的豺将一只50余kg的豹咬死。除豺外,它几乎无其他天敌。而且华北豹一般不会招惹野牛、象、虎等食肉目,也很少去攻击牛、马和大型鹿科等大型有蹄类动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比起上个世纪,华北豹的分布面积减少了不下9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2008年,华北豹的实际的存在范围比起认为的存在范围减少了足足80%,估测其总数不到500只。其种群也往往很小(通常不足50只个体)。华北豹亚种群主要分布在较为孤立的自然保护区,而且种群碎片化现象十分严重,这表明这些种群可能难以长期存活。2009年,根据国家林业局调查的结果,显示华北豹的数量为:山西省400只,北京10只,河北省70只,内蒙古自治区10只,陕西省250只,甘肃省400只,宁夏回族自治区20只。而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则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国华北豹的数量甚至一度跌到了348只。
从2015-2019年,山西和顺的华北豹种群密度增长了30%。2017年,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的结果显示,陕西子午岭区华北豹种群数量从2016年的88只达到了110只,成为了国内发现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华北豹种群。202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黄土高原华北豹密度为1.7-2.4只/100平方公里。2023年12月7日,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在实施华北豹资源调查项目过程中拍摄到一段珍贵的华北豹全身清晰影像,是近年该保护站收集到的拍摄质量最高的华北豹影像资料。
致危因素
华北豹的数量也在上世纪的一系列人为大量捕杀、栖息地破坏、猎物数量锐减和偷猎等因素的影响下而急剧下降,山西省光在20世纪60年代就捕杀了上千只华北豹,而北京的华北豹也在90年代因为栖息地破坏和猎物数量下降的原因近乎灭绝。
保护措施
自2007年起,华北各省开始陆续使用红外线相机来监测华北豹的种群现状和行踪。2017年,猫盟等动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提出了“带豹回家”活动,该活动旨在改善华北豹生境的环境,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协助华北豹自然扩散。
与人类的关系
华北豹与人的冲突随着近年来数量的逐步回升而愈来愈严重。当领地内缺少足够的食物时,豹会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地,因此有可能踏入有人类生活的地区。而对于栖息地内猎物密度仍处于仅有1-4只/平方千米的华北豹而言,唾手可得的家畜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山西省的铁山桥自然保护区,华北豹捕杀家畜的行为每年平均给周边村民们造成了每人5000-10000元人民币的损失和总共12%的牲畜损失率,而对于月收入普遍为1000元左右的当地居民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华北豹捕杀牲畜的补偿制度,但大多数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认为政府的赔偿金额不够。并且,人为的放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北豹生境内的植被,散养的家畜们与野生有蹄类动物在生态位以及在时空资源利用上的重叠、激烈的种间资源竞争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华北豹的潜在猎物种群的生存。
参考资料
华北豹.itis.2024-08-26
Panthera pardu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9-28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9-28
アムールヒョウ、キタシナヒョウ.biggame.iza-yoi.net.2022-07-29
山西频现华北豹折射生态之变.k.sina.cn.2022-07-29
子午岭林区发现我国已知最大华北豹区域种群--延安市人民政府.www.yanan.gov.cn.2022-07-29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华北豹保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2022-11-08
斑纹清晰可见 甘肃动保站拍摄到华北豹珍贵影像.央视新闻.2023-12-24
“带华北豹重返北京 - 带豹回家.猫盟CFCA.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