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傣语叫“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也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并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布于中国云南省的瑞丽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傣族聚居区。
孔雀舞分为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架子孔雀舞道具华丽,动作轻巧,徒手孔雀舞动作典雅高贵,情感表达细腻。表演形式以单人舞居多,也有双人孔雀舞和集体孔雀舞,造型主要以特有的“三道弯”而著名。代表人物有毛相、刀美兰、杨丽萍等,代表作品有《金色的孔雀》《雀之灵》《雀之恋》等。孔雀舞在早期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所用的道具舞蹈,用于表达庆贺丰收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现今在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便汇聚到一起通过跳孔雀舞来庆贺节日。
2006年,傣族孔雀舞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约相和旺腊两位傣族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喊思、尚卯相两位省级、州级传承人。
历史起源
在民间关于孔雀舞起源的传说有两种较为流行。
第一种是,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栗杰看到孔雀伴着水果掉入水中的声音跳起,就像优美的舞蹈。后来民间就用鼓、锣、镲等模仿这些声音,并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从而跳起孔雀舞。
其二为,很久以前佛到人间游历,路过金孔雀的家园,金孔雀首先见到佛,便高兴地四处通知,于是孔雀们纷纷赶来想要拜佛。佛说:“孔雀啊,到‘摆帕拉’(拜佛节)时,我们再相会吧!”可是孔雀们在“摆帕拉”的最后一天才飞到摆场,并且因为人太多而它们无法接近佛。众孔雀急中生智地在外面摆开舞场,展开亮丽的彩屏跳起美妙的舞蹈,吸引大家的目光,随后成功的把五光十色的孔雀敬献给佛。从此,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属,孔雀得以相传至今。
但有关孔雀舞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新唐书》,书中大致写道,在贞元十六年,骠国派去了一个班子到长安献艺,其演出节目有一个叫做“孔雀跳台”。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在云南省古籍中就有骠这个地名,“孔雀跳台”也可以理解为孔雀舞。在少数民族书籍《赞哈布罕勒》中,也有关于傣族的孔雀舞是在迎佛、拜佛、过新年等节日或做摆时道具舞蹈的记载。此外在《山海经》《华阳国志》《南诏野史》等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不详细的记载。
历史发展
我们现在看到的舞台上的孔雀舞和早期孔雀舞有较大的差别,孔雀舞历史上有着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种类型表演方式并行不悖,多在傣历六月过新年(即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和重大宗教活动场合表演。在1949年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土司召出巡和归来时,也会跳孔雀舞迎送。
架子孔雀舞过去仅限于男子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来完成,利用光亚、 锣等乐器进行伴奏。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佩戴相应的孔雀羽毛作为装饰,肩膀则披戴莲花瓣, 脸上则戴有尖塔状的菩萨面具,舞者挥舞五彩斑斓的孔雀架子, 并配与灵动的眼神、灵巧的步伐,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
徒手孔雀舞,民间称之为“孔雀软跳”,就是跳孔雀舞时不带架子和面具。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徒手单人孔雀舞只能由男子进行表演,现今男女都可以学习表演。徒手孔雀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主要是模仿孔雀漫步、 寻水、嬉水、喝水、捕鱼、抖翅、飞翔等生活习性,突出了孔雀的高贵性,寓意着平安吉祥。
这两种类型的孔雀舞在各地区流传发展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保留着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的一雌一雄孔雀双人舞。瑞丽市地区的单人舞最具代表性,模仿孔雀的神态和各式动作以及丰富的舞步为特点。潞西地区的孔雀舞边走边转,运用的碎步原地转和拖翅展翅等动作为其它地区少有,同时以孔雀道具做的大而精美、运用自如,而吸引广大观众。所以孔雀舞虽有较统一的表演程式,但也不是一个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孔雀舞不断发展,也从民间舞蹈的基础登上了民族的舞台。
从男性表演到完全的女性舞台表演,金明编导的女子群舞《孔雀舞》做出了关键的转换。舞蹈服装改为下摆宽、有翎纹图案的长裙,舞蹈动作借鉴芭蕾舞元素由刚转柔,音乐由朴实转为典雅。该舞蹈在1957年在世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质奖章。这一时期的舞蹈编导方向仍然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十分重视,舞蹈作品中会融合有多个傣族地区不同流派的孔雀舞的精华。
70年代末,刀美兰《金色的孔雀》沿用了散式长裙,伴奏完全抛开了传统乐器,运用更有表现力的现代乐器伴奏。
80年代的孔雀舞《雀之灵》的出现意味着民间舞创作由动作形式风格的继承转变为创作者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审美性继承与发展。同时以《雀之灵》为代表的跳法是现今舞蹈界流行的傣族孔雀舞跳法。
2002年,大型歌舞《秘境之旅》可以算作民族舞蹈创作“时尚化”的代表性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性感的舞姿加上动感的节奏和异域的色彩,极大的迎合了现代人的感观审美。但《碧波孔雀》无论从体态、动律或是舞蹈意象,都完全远离了傣族舞蹈的界限。
舞蹈特点
音乐特点
早期的孔雀舞是当地举行佛事活动时所展现,起初是无音乐伴奏的舞蹈,此中渗透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氛,形成了傣族孔雀舞独树一帜的特征。现今孔雀舞的伴奏形式有两种:一是,主要由长象脚鼓、排和大钹共同配合形成舞蹈伴奏。其二,为了适应外来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或因伴奏条件的局限,采用音乐盒式录音磁带进行伴奏的形式。
造型特点
“三道弯”是孔雀舞蹈中最重要的造型特征,是舞者利用头、腰部、臀部及膝盖的不同角度的弯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S型曲线。一顺边则是由于傣族人民农耕活动影响而来的,在舞蹈上的表现为手脚同出一侧。孔雀舞是将“三道弯”与“一边顺”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姿使之展现出“安然慢步”“寻水”“饮水”等一些舒缓动作,又能展现其“灵敏视探”“抖翅”“戏水”等快速灵敏的动作,是孔雀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征的形象化姿态。
动律特点
孔雀舞通过手、腿、腰的配合来完成的,其柔韧曲雅又富有激情,身体舒展与呼吸起伏相统一,将外部动作与内部情感相结合。从时域上来说,舞蹈其变换频率是随着节奏的转换而转换的;从空域上来说,步伐的运动幅度小,多展现平稳的舒缓、安详的动律。
舞蹈分类
单人舞
单人孔雀舞是由架子孔雀舞发展而来的,多为男性表演,表演内容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舞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具有精湛的表演技艺,并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舞者通常在后期的学习中加入个人的发展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艺术风格。该舞表演性较强,动作虽较为严格规范,但表演时可视场地的大小由舞者任意选用、即兴组合,多在农闲早季时节、傣族的喜庆节日及民俗活动时跳。
双人舞
双人孔雀舞早期表演多是身套蔑扎纸糊的孔雀架,装扮成雌雄两只孔雀相对而舞。现今是由两位技术水平相近的一男一女艺人共同配合表演。内容多为一对雌雄孔雀相识、相恋和相爱的过程,表达傣族人民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这种表演形式通常出现在较大的民族节庆和结婚喜庆中。
集体孔雀舞
集体孔雀舞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当地较著名的孔雀舞艺人作为领舞,组织带领其他参舞群众起舞,常用于民间传统民族节庆以及婚庆之中。另一种是当地文化部门挑选并集中培训一些有舞蹈基础的骨干,在特定的民族节庆中表演。这种表演形式伴有一些简单的队形变化,多以围成大圆圈的形式表演。
代表人物
毛相
毛相孔雀舞是去除了孔雀架子和面具,改穿特色民族服饰的徒手孔雀舞。他通过多方的学习,不仅习得了大鹏鸟舞、鹭鸟舞、大象舞等优秀民族舞蹈,又吸收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精华,将自己的舞蹈调整为主要通过眼神和肢体对孔雀进行极富表现力的动作摹仿。
1957年,毛相领衔表演的舞蹈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了银奖,至此,傣族传统孔雀舞由民间搬上舞台。毛相也成为云南民族舞蹈史上首位获得国际奖的民间艺术家,对提高中国孔雀舞的国际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刀美兰
刀美兰开创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纪元,专由女性来扮演孔雀,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向世人展现了更柔美动人的孔雀舞,是对传统孔雀舞的高度升华。相比与毛相的孔雀舞 , 她的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规范性、技巧性。刀美兰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成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孔雀公主。
在1980年,刀美兰参加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 获得编导二等奖。她所创造的《金色的孔雀》在云南省上演了200场 ,尤其在傣族地区的公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杨丽萍
杨丽萍对传统孔雀舞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创作出个人风格鲜明的孔雀舞。杨丽萍孔雀舞通过注重腰部的动作和小关节的使用,新生的三道弯造型及最具代表性的“孔雀嘴”手形,塑造了孔雀灵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赋予了孔雀舞全新的、极具现代审美的艺术特征。
她所自编自演的《雀之灵》获得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第一名,表演第一名。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杨丽萍所表演《雀之恋》也大获成功,该作品更多展现的是人物内心的情感与精神的刻画。
传承发展
保护措施
2005年,傣族孔雀舞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傣族孔雀舞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8年,约相和旺腊为傣族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两人都师承毛相的表演方式,主要发扬徒手孔雀舞。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级传承人喊思、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级传承人尚卯相重点发扬架子孔雀舞。
2019年,云南省与腾讯集团达成“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合作项目《瞳·雀》上线后,玩家参与率创历史新高。《QQ炫舞》表示未来将继续与云南省线下文旅的旅游线路、文创产品、文艺演出的开发等进行融合互动。
2021年,在云南举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傣族孔雀舞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各大高校的舞蹈家和各界专家学者围绕傣族孔雀舞教学与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
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瑞丽市的文化部门对傣族孔雀舞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与传承措施,通过开设孔雀舞传承示范点、组织农民演员排练表演、开办孔雀舞培训班等方式,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流传现状
傣族孔雀舞已成为傣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瑞丽市也享有“孔雀舞之乡”的美誉。孔雀舞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截止至2007年,在瑞丽的每个村寨都有4-5支演出队,并且拥有自己的孔雀舞代表艺人。2018年,瑞丽各乡镇村中分布着多达一百多个孔雀舞传承点。现今,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当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傣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跳姿态优美的“孔雀舞”,在舞蹈中呈现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傣族孔雀舞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强云南省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促进云南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循环发展;促进云南各州市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和谐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傣族孔雀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16
瑞丽市孔雀舞之乡.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3-01-28
云南瑞丽傣族孔雀舞得到良好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2-11-16
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1-28
云南省公布第二批124项“非遗”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1-28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2-02
“一带一路”背景下傣族孔雀舞学术研讨会在昆举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1-18
当非遗邂逅云南:傣族孔雀舞——让世界看到云南.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