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竹

玉竹

玉竹(学名:黄精属 odoratum (Mill.) Druce)也被称为铃铛菜、尾参、地管子、葳(wēi ruí),是天门冬科(Asparag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海拔500~3000米的林下或山野阴坡。

玉竹通体翠绿色,株高20~50厘米。叶片椭圆形,互生;花小,一般不超过2厘米,黄绿色至白色,筒状,下垂;浆果直径约1厘米,蓝黑色且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玉竹的根状茎可入药,系中药“玉竹”,有悠久的栽培药用历史。玉竹中含有玉竹多糖、糖蛋白、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都有一定价值。同时玉竹通体翠绿,观赏性强,对铅、镉等金属污染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也是很好的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植物。

形态特征

根茎

玉竹的地下部分横生,包含根和根状茎,整体为肉质,圆柱形,淡黄色且有结节,密生须根,直径0.5~1.4厘米;根茎结节处抽生出地上茎,有纵棱,基部有膜质鞘,光滑无毛,绿色,草质,较纤柔,常向一边倾斜弯曲,高20~50厘米,着生7~12个叶片。

花序腋生,下垂;野生情况下花序中具1~4朵花,栽培时可多达8朵;花序梗长1~1.5厘米,无苞片或有线状披针形苞片。花被黄绿或白色,长1.3~2厘米;花被筒较直,顶端有6裂片,长约3毫米,呈覆瓦状排列;雄蕊6枚,花丝丝状,近平滑或具乳头状突起,花药长约4毫米;花柱细长,1~1.4厘米,子房长3~4毫米;花期5~6月。

果实与种子

花成功授粉后结出近球形的浆果,成熟后为蓝黑色,表层带有白色蜡质粉霜,直径约0.7~1厘米,内有7~9颗种子;种子卵圆形,黄褐色,无光泽。果期7~9月。

分布与生境

玉竹在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广布。玉竹在中国境内有广泛分布,其中北方地区以野生种为主,例如东北地区的“关玉竹”;南方则以栽培品种为主,主要有湖南省地区的“湘玉竹”和浙江省地区的“浙玉竹”。

生境为海拔500-3000米的林下或山野阴坡。野外观察发现,玉竹在半阴、土壤疏松及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可成片生长,长势良好,竞争优势明显,地上茎可达200~300株/平方米;而于旷野向阳处则生长不良。

栽培品种

湘玉竹:主产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邵阳市郴州市等地;根状茎较为粗壮,产量高,占中国玉竹总出口量的70%以上,已形成了猪屎尾参、竹节尾等5个栽培品种,其中猪屎尾参产量最高,是最主要的栽培品种。

浙玉竹:主产于中国浙江省磐安、仙居县新昌县等地,质地接近湘玉竹,已有1个地方性品种“浙玉竹1号”,培育出宽叶、宽皱叶、窄叶等7个不同品系,尚未大面积推广种植。

生长习性

光照

玉竹生性喜阴,强烈的光照会灼伤其叶片。野生状态下玉竹多生长于林下阴坡,周围均为高大乔木和矮生灌木,形成了适合玉竹生长的阴生环境。

温度

玉竹适应性较强,耐寒,喜凉,生长在温凉地区。在其原产地,每年春季气温达到5℃以上时,玉竹茎叶开始萌发;18~22℃时现蕾开花,19~25℃时地下根状茎增粗,积蓄营养准备过冬;秋季温度降低后,其地上部分凋萎,地下根茎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

土壤

玉竹是根茎类多年生植物,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黑麻土或大黑土,土壤过粘、过湿、干旱均影响其生长发育。

水分

水分对玉竹的生长较为重要,一般全月平均降水在150~200毫米时地下根茎发育最旺,降水在20~50毫米以下时生长缓慢;雨季时需要土壤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忌积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自然环境下玉竹可兼顾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是经过开花结果后,果实成熟,种子自然掉落,经过冬季休眠后,在第二年春季后萌发新芽,当年只能长出2叶片,几年后方可开花结果。但由于玉竹开花后结实率不高,且落果严重,使得结实率较低,且种子中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自然状态下萌发率不高,导致繁殖率较低,因此多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即靠其地下茎延伸横走,长出新的节后,在节上萌发新植株,从而达到成丛成片的状态。

人工繁殖

因其野外环境下的两种繁殖方式,人工栽培玉竹时也可选择两种方式:播种繁殖和根状茎繁殖。

由于根状茎繁殖也会出现玉竹产量降低的现象,在批量繁殖时人们也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用玉竹的根状茎、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后进行增殖培养。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

选地:由于玉竹的喜阴习性,常与大豆、玉米、泡桐等植物套种,或选择柞树花曲柳杨属、柳树等阔叶林下,落叶松油松果子松等针叶林下,针阔叶混交林下种植。

土壤: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保水性强且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冲积土、黑壤土或沙土均可,宜选阴坡地、山根地或平地,忌选阳坡地。

播种:由于玉竹的种子有休眠特性,正常自然条件下播种需2年才能出苗,因此人工播种繁育时需进行春化处理,即把种子放置在低温环境下打破休眠,诱导其萌发。将沙藏春化好的种子播种到土表,覆盖薄土,待苗龄1年后才可移栽。

根状茎栽种:因玉竹在播种繁殖下出苗率低,生长缓慢,现今多采用根状茎繁殖。春、秋两季栽植均可。选择根茎粗、节间长、无病虫害的根茎作为种茎,按每段有2~3个节为宜分成小段,栽植到土壤中,一般选择“八”字形双排平栽或单排平栽法排列。

管理:生长期及时除草,且在干旱时及时灌水或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生长期还需合理施肥,进入休眠期后追加腐熟肥

采收:种播的玉竹需要满5年后才可采收其地下部分,根茎繁殖的3年后即可采收。一般在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将地下根状茎挖出并及时晾晒。

病虫害防治

玉竹种植期间常见病害有玉竹叶斑病、根腐病、灰霉病、褐斑病和锈病等,发病时需对其叶面喷施适量浓度的波尔多液、三唑等对应药物,及时抑制致病菌。

在生长期间,玉竹还常受到蛴螬等幼虫啃食侵扰,需在种植前翻土时拌入灭虫类药物,冬季及时清除禾本科杂草,避免害虫越冬;或用诱捕灯诱捕害虫成虫。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玉竹在中国有着长达2000年的药用历史。在《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味甘,质润,性微寒,以其地下根状茎部分入药”,药材以表面黄白色至淡黄色、断面黄白色、半透明、质地柔软、味微甜者为佳。常用于治疗热病口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心悸病糖尿病等。中国医药行业每年对玉竹的需求量为3000~4000万吨,出口量为300~500万吨,因此玉竹是贸易量较大的重要药材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了中药材“玉竹”仅来源于玉竹本种,但在实际使用习惯中,黄精属(Polygonatum)中的小玉竹(Polygonatum humile)、康定玉竹(Polygonatum prattii)等地下部分也作中药“玉竹”使用。

现代大量医学研究表明玉竹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例如玉竹多糖、铃兰、糖蛋白、皂苷黄酮、生物碱类等成分。其中玉竹多糖是最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也是目前玉竹活性物质研究最多的一种,已被证实具有扩张冠脉、降血脂、抗氧化、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2013年3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玉竹纳入到《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

食用价值

玉竹的幼苗可食用,可于每年4~5月间采集茎叶包卷呈锥状的嫩苗,用开水烫后炒食或做汤;若食用根状茎可于3~5月或9~10月采挖,去掉须根,洗净浸泡后蒸食。但玉竹的果实有毒,不可食用。

由于玉竹药食两用的特性,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用玉竹制作的保健食品,例如玉竹茶、玉竹面、玉竹果脯等。在新加坡、中国的两广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人们常常用玉竹来煲汤饮用。

生态价值

在对玉竹的生理特性研究中人们发现,玉竹对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耐受性,尤其是其根部对铅元素的吸收能力大于其叶片和茎,因此也可将玉竹当作生态修复植物来应用。

在人工种植中,人们发展林下玉竹栽种或与其他作物套种,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维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了“以种代抚、以短养长”,有效解决了林木周期长、见效慢的状况。

观赏价值

玉竹不仅药食兼用,还是很好的园林地被植物。其叶色浓绿,花朵淡雅别致,常成片生长,对地面覆盖效果极佳,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有零星的利用。

参考资料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