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可可

可可

可可(拉丁学名:Theobroma cacao L.),别名蛋白巧克力树,锦葵科可可属常绿乔木。树冠茂盛,有深灰褐色的厚实树皮;嫩枝呈褐色,被有短柔毛;叶片呈卵状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0~30cm,宽7~10cm;终年开花,以每年的5~11月开花居多,约占全年开花总量的94%;紫荆聚伞花序,花直径约18mm。可可的核果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20cm,半径3~4cm,初期呈淡绿色,后转为深黄色或接近红色,干燥后呈褐色;可可种植后2~3年开始结果,6~7年后开始进入丰产期。

可可原产于美洲中部与南部的热带雨林区域,对生长环境严格,平均最高温度在30~32℃,平均最低温度在18~21℃,适宜在富有有机质的缓坡上生长,不适宜在重粘土一类排水困难的土壤中生长。

可可的种子可以加工成饮品,其与咖啡、茶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是一种效益极强的经济作物。由可可种子提炼出的己酮可可碱可以作为一种药品。

形态特征

可可成树可高达12m,树冠茂盛,有深灰褐色的厚实树皮;嫩枝呈褐色,被有短柔毛。叶片呈卵状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0~30cm,宽7~10cm,叶片中部至顶部渐尖,叶基部呈圆形、近心形或钝,叶片两面无毛或在叶脉上略有稀疏星状短柔毛。

终年开花,以每年的5~11月开花居多,约占全年开花总量的94%;故改成老茎生花,聚伞花序,花直径约18mm;花梗长12mm左右;花萼呈粉红色,有5枚宿存叶片,长披针性,边缘有毛;花有5枚花瓣,为淡黄色,比花萼稍长,下部盔状且反卷,顶端尖形;退化雄蕊线状,发育雄蕊与花瓣对生;花柱为圆柱形,子房呈倒卵形,具有5个子房室,室中胚珠排成两列,每室有14~16个胚珠。

核果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20cm,半径3~4cm,表面有10条纵沟,干燥后内侧5条纵沟不明显。初期呈淡绿色,后转为深黄色或接近红色,干燥后呈褐色;果实具厚果皮,为肉质,干燥后变硬接近木质,4~8mm厚,内含多室,每室有12~14个种子;种子卵形,长2.5cm,宽1.5cm,无胚乳但具肥厚子叶。

栽培历史

野生的可可起源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两岸的热带雨林地区。当地的原住民美洲原住民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野生可可进行开发和利用。印第安人摘取野生可可的果实,直接食用果肉或者将果肉进行泡制饮料,后将种子抛弃。后于7世纪时,玛雅人在中美洲墨西哥地区建立了可可种植园,对野生可可进行驯化和人工栽培。

在15世纪欧洲人远渡重洋征服美洲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已经开始将可可和木薯之类的粮食作物混作,发现了可可需要与高大树木间栽遮荫,并且可以制作成具有提神、兴奋作用的饮品。此时可可栽培产业已经初步成熟,但是种植可可仅在美洲热带区域缓慢地扩散。直到新航路的开辟,随着各个大陆不断地交流、接触,可可的栽培在16世纪30年被西班牙人先传入西非比奥科岛。至此,可可的种植开始冲出美洲走向世界,17世纪下半叶,英国人从加勒比海的维尔京群岛将可可树苗移植到非洲加纳,使其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物种分布

广泛栽培于世界上的热带区域,原产于美洲中部与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巴西、委瑞内拉、墨西哥等国家,在中国的海南省云南省南部有栽培。

生长习性

可可是生长在常绿热带雨林中的下层树种,是典型的湿热地区作物,主要分布在纬度不低于10°的地区,适宜在不常受台风侵袭的地区生长;喜温,生长的下限最低月均温为15℃,绝对最低温为10℃;叶片宽阔,枝条柔软,易受风影响,大风强风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效率甚至导致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可可主产区年降雨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种喜荫植物,不适应太阳直射曝晒,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遮阴,一般与高大叶茂的遮阴树木混栽。适宜在富有有机质的缓坡上生长,土壤pH值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不适宜在重粘土一类排水困难的土壤中生长,适合生长高度在海拔300m以下。在常规栽培条件下,2~3年开始结果,6~7年进入丰产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可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可可野生林的扩散一般通过自然途径,如鸟衔走可可豆后掉地、野生动物啃食可可果实后可可豆散落、河流海洋冲走掉落的可可豆等。

人工培育技术

繁殖技术

(1)无性繁殖

由于可可是异花授粉植物,直接使用种子繁育会导致后代性状差异大、优劣不一,对于产量影响巨大。因此在可可栽培中,主要通过嫁接与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育,有利于保留优良性状。可可的嫁接最佳时间为四月份中旬,将芽点饱满的一年生半木质枝条作为接穗,以芽接、枝接、劈接、腹接4种方式进行嫁接,其中腹接的成活率最高,劈接与芽接次之,枝接最次。

(2)种植技术

可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的遮阴,在可可的种植中采用与高大遮阴树木间作,不仅提高了种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增肥固碳抗旱,并且能够控制病虫害与抑制禾本科杂草生长。将可可与椰子间作后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

矮林作业技术:去除衰老部分,让树抽出强壮且具有生机的芽条。在适当时间内将可可截短至地表部分只剩30cm,可使可可老树重新抽生新枝条,以老树的根系吸收营养供给枝条发育。通过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芽条可生长为新植株,这种植株仅需18个月就可以产果,大大降低了种植者的育苗成本。

整形修剪:可可在生长过程中,树冠会长成很多层,需要通过修剪使得可可的每一次分支处于合适田间作业的高度,使得树形方便大田管理,也对病虫害防治有利,为高产提供保障。

病虫害防治

可可常见虫害为盲蝽科蚱蜢金虫天牛毒蛾科介壳虫、蚜虫等;常见病害为红锈病、黑果病、炭疽病、日烧病、褐根病等。

虫害治理

(1)清除野生寄主:盲、粉介壳虫科等害虫会交替寄生在可可与其他植物上。可可周围若存在这类植物,会不断产生新的可可病虫害中心。建设可可种植园时必须保持园区清洁,清除禾本科杂草与病虫害野生寄主。

(2)合理间作: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与可可间作,既达到了遮荫的效果也可以获得经济效益。采取该种种植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园区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固碳量、增强土地肥力和抗旱性,还有助于降低园区杂草和病虫害。如马来西亚的可可种植园常使用椰子或者橡胶树与可可进行间种。

(3)设置黑光灯与及时修剪可可,使可可保持一个伞状密闭树冠,不仅有助于收获可可,还能防止害虫的侵袭。

(4)生物防治:投放一些对害虫有影响的动物,如爪哇使用黑蚁扰乱盲蝽。

病害治理

(1)炭疽病防治:炭病常在温度25~30℃时且空气潮湿时发生,在密集种植、肥力不足时极易传播。表现为嫩叶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叶尖变黑、扭曲,叶片凋落。叶柄感病后会爆皮,顶芽回枯,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枯死。一般在发病早期进行局部治理,可使用百菌清多菌灵混合后喷洒或使用波尔多溶液喷洒。

(2)红锈病防治:红锈病通常在4~9月出现。主要表现为可可的树枝、树冠出现不规则紫黑色病斑,病斑上有橙色毛毡状物,病变处会逐渐褐变枯萎,严重时整株枯死。主要治理方式为加强林间管理、清除灌木与杂草、降低种植园湿度、及时清除重病株,在易发病时节使用波尔多液和百菌清液喷洒。

(3)日烧病:主要由日晒过度导致,多发于可可的中上部,叶片出现不规则黄化并逐渐褐变乃至落叶,但不影响枝条。将可可进行适当遮荫即可避免日烧病。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可可与咖啡、茶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在世界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可的果实可可豆是制作巧克力、可可粉可可脂等食品的重要原材料,其独特且浓郁的芳香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经济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

可可中含有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可可碱粗食纤维多酚类化合物(儿茶素、表儿茶素花青素、原花青素、黄酮、黄酮醇糖)等活性成分。其中由可可碱为原料可以制成己酮可可碱入药,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辅助治疗糖尿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延伸文化

可可豆(可可的种子)在过去曾经被作为硬通货使用。在11世纪,玛雅人以可可豆作为计数工具并将其作为货币使用。13世纪,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征服了玛雅,要求玛雅人以可可豆作为货币向他们纳税。当时,在阿兹特克文明之中,4个可可豆可以换一个南瓜,10粒可以买一只兔子,甚至100个就可以换一个奴隶。16世纪,在美洲仅需50个可可豆就可以换取一匹马。在前哥伦布时期,可可在中美洲已经是非常常见的农作物,因此在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发掘的石板、石壁、石柱之上,常有刻画关于可可的信息。

参考资料

分子植物育种.中文期刊服务平台.2022-11-25

可可..植物智.2022-11-25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