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海豚
里氏海豚(学名:Grampus griseus),别名纹身海豚、花纹鲸、灰海豚。为海豚灰海豚属下的唯一种。其体中等大,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为3米,体重为300~500千克。其全身呈蓝灰色,体色会随生长而变浅;体呈纺锤形;头钝圆;额隆的前表面有1条浅纵沟;其重要特征为背部和侧面布满灰白色条状斑纹(疤痕),斑纹的逐年积累使有些老年个体成为纯白色。
南北半球从热带到温带海域均有里氏海豚的分布,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均有分布。常栖息于北纬60°与南纬60°之间的水域,喜深水海域,深度约400~1000米。
2021年,里氏海豚作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其发出的超声波遇上物体后会产生回声,人类对其回声定位的研究逐步应用在声呐的研究和开发中。其食性会对所捕食动物的丰度产生重大影响,还是北大西洋海岸线常见的海七鳃鳗属(Petromyzon)生物的众多宿主之一。
形态特征
里氏海豚体中等大,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为3米,体重为300~500千克。记录的最大体长为雄性3.83米,雌性为3.66米,最大体重可达500千克。
里氏海豚全身呈现蓝灰色,体色会随生长而逐渐变浅。体呈纺锤形;头钝圆,无明显喙;额隆的前表面有1条浅的纵沟;头部前端凹陷处,两侧各有2条白色弯曲条纹;新月形的呼吸孔凹缘向前;口裂较大,斜向后上方;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口角斜上方,眼后有极小的外耳孔;下颌联合短,上颌无齿,仅在下颌前部有2~7对齿,成体的部分或全部齿可能磨短或消失;背部稍深,背鳍高而位居体中部,前部较粗,背鳍后下方两侧各有1条长带形云状的白色斑块;腹部颜色较淡,在腹面两鳍肢间及其前基前方有两块白斑区,死后该白斑区会微微呈现出粉红色;鳍肢为镰刀状且向后弯曲,前缘色较淡;尾叶宽;其肛门位于体后处。
里氏海豚的另一外部特征为全身布满灰白色条状斑纹(疤痕),花纹样式似大理石,又似乱鞭抽打后的伤痕,纹路紊乱不一致,主要分布在其身体背面和侧面,可能主要是由于被同种个体的牙撕咬所致。斑纹的逐年积累使有些老年个体成为纯白色个体。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南北半球从热带到温带海域均有里氏海豚的分布。从北方的挪威、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湾以及纽芬兰岛,到南美的最南端、南非和澳大利亚南部及新西兰南部都有分布。除在一些开阔海域有里氏海豚分布外,在一些半封闭的水域(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湾、红海、亚丁湾、日本海以及地中海)也有分布。
中原地区分布
在中国,里氏海豚的分布地如下。黄海:辽宁省(大连市);东海:浙江省(洞头)、福建省(莆田市、东山)、台湾海区(苏澳、花莲县、台东县)、台湾(屏东市、高雄市、基隆市、台北市、台南市、东港);南海:广东省(雷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栖息环境
里氏海豚常栖息于北纬60°与南纬60°之间的水域,表面水温在15~20℃之间,在水温10℃以下的海域基本不会出现。喜深水海域,常在陡峭的大陆架边缘处生活,深度约400~1000米。喜欢在水质较好且索饵生物较为丰富的海域里生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里氏海豚主要以浅海以及大洋里的各种头足纲为食,例如长帆鱿(Histioteuthis reversa)等,常跟随猎物游进大陆架的浅水区内,更倾向于在海面下600~800米处觅食。此区域常受到上升流的影响,头足类动物通常在晚上会迁移到更靠近海面的深层散射层,而里氏海豚则刚好喜欢在夜间觅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觅食机会。里氏海豚群体觅食时偶尔会拉开并排成一条长线进行捕猎。
社群行为
里氏海豚通常为群居,群体为小至中等大小,典型的群由10~50头海豚组成,但也曾出现4000头里氏海豚的大群体,里氏海豚有一套独特的群体社会体系,通常根据年龄和性别形成,雌性在群体中由于繁衍后代而得到群体其他成员较大的优待,例如当一只雌豚觅食时,群体中的其他雌豚会帮忙照顾幼豚。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
里氏海豚对栖息地的忠诚度与季节性有关,在温度变化较小的地区(如亚速尔群岛)会比全年海面温度波动较大的地区有更多的里氏海豚栖息。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部分个体会出现季节性的冬夏迁徙,如夏季在苏格兰北部海岸附近的里氏海豚冬季时会迁移到地中海,夏季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海豚会在冬季迁移到墨西哥水域。另外,在英格兰、南非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季节性迁移行为。
日节律
里氏海豚通常白天休息,晚上活动及觅食。
发声行为
里氏海豚的前额常露在水面上,额隆前的浅纵沟对其发声有重要意义,可利用回声定位来识别和确定环境中各种物体的距离,还可以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包括吠声、蜂鸣声、脉冲声、哨声等,哨声与脉冲声是里氏海豚所独有的。
游泳行为
里氏海豚通常只进行缓慢地出水呼吸,但精力充沛时候也会跃水或豚跃,并偶尔有尾叶拍水、豚游、探头等行为,但很少进行船首乘浪,只会游在船只的后侧或者旁边。年轻的个体会进行跃身击浪;而年老的个体更多的是只做半套的跃身击浪,即侧身用头着水,偶尔会把胸鳍露出水面,头也高高地伸出来浮窥。里氏海豚的潜水时间通常约为1~2分钟,但也可潜在水中超过30分钟。潜水1~2分后之后会呼吸10数次,间隔时间约为15~20秒。潜水时可能会把尾鳍扬出水面。豚游时可能以45°的仰角浮出海面呼吸。
攻击行为
里氏海豚在攻击其他物种时,会采用撕咬、拍打鳍或用身体撞击等方法。
生长繁殖
雌性里氏海豚的妊娠期会持续13~14个月,雌性海豚全年可生育,但分布半球的不同导致生育的季节性高峰不同,在北大西洋的产仔高峰期为夏季,而在东太平洋,产仔高峰期就是冬季。雌性里氏海豚8~10岁性成熟,雄性海豚2.6~2.8岁性成熟,寿命大约35岁。
初生幼豚平均体重20千克,体长为1.2~1.5米,12~18月龄断奶。幼豚较早熟,出生后可以立即开始游泳。幼豚体色呈闪光的金属灰色或背面为浅黄褐色,腹面为乳白色,嘴吻部呈淡黄色,两鳍肢间的腹面有白色锚状斑。幼豚颜色变化为:先变为银灰色,继而暗淡至近黑色,但腹面仍会保留乳白色斑。随着年龄继续增长,头、腹和胁部的颜色减淡。雌豚是幼豚的主要照顾者,幼豚通常在性成熟前几年才会离开群体。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里氏海豚的全球物种数量的估计数据缺乏,但一些特定区域的估计如下:1986至1990年,在热带太平洋东部估计有175800头;2010年夏威夷群岛约有7256头;2016年夏季节欧洲大陆架约有11069头,密度最高的是东爱尔兰和苏格兰西北部。在北印度洋,里氏海豚被记录为第四种最丰富的鲸目动物物种;在西印度洋的坦桑尼亚,里氏海豚的数量仅次于长吻飞旋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在南加州,里氏海豚曾经不常见,但在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后,其数量出现增长趋势。
致危因素
影响里氏海豚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渔业发展、军事活动以及地震勘测中产生的巨大噪声会干扰其判断方向,使其搁浅或缠到渔网上溺亡。第二,海洋环境污染、化学制剂的排放也是危害里氏海豚的一个主要因素,污染物的半衰期长,而鲸豚类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污染物易在其体内积累。第三,人类对其的直接捕杀也很大程度上威胁到里氏海豚的生存。
保护级别
里氏海豚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2月,里氏海豚作为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保护措施
截至2005年,中国广东省南澳县建立起五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成长达多公里的生态养殖带,大力增殖放流海洋生物,同时认真实施禁捕期,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使全县六大渔场和近海海域常年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为里氏海豚的生存创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各机构积极开展对于里氏海豚搁浅的研究,对搁浅的个体及时实施救助。
在葡萄牙、土耳其,里氏海豚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偷猎者捕猎,在搁浅的个体身上也较少发现曾经被捕的痕迹。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里氏海豚可以依靠回声定位来探测水下物体,其声音里含有170千赫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上物体后会产生回声,可以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大小、形状、性质和位置,人类对其回声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声呐的探索起到重要作用。
生态价值
里氏海豚的食性会对所捕食动物的丰度产生重大影响,还是北大西洋海岸线常见的海七鳃鳗属生物的众多宿主之一。
参考资料
里氏海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1-0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1-05
cites.生态环境部.2024-11-07
Grampus griseus.adw.2024-11-05
里氏海豚.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