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体型较大,颅全长超过4.5厘米,成体体长可超过20厘米,体重约在2000克左右,耳朵和后足较长,为草食性动物。在冬天,伊犁鼠兔的毛色会变浅更灰;夏季体背毛棕黄或棕褐;额头、头顶以及颈部两侧均有界限明显的锈棕色斑,而耳后与颈背部则有一大块浅色斑。伊犁鼠兔是中国新疆特有种,于1983年被发现,生活在2800-4100米的天山裸岩区。

受气候变暖、草场退化、天敌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1996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等级;2018年,伊犁鼠兔被评估为濒危(EN)等级。2021年,伊犁鼠兔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形态特征

伊犁鼠兔是鼠兔中外部形态和量度较为特殊的种类,它的耳长和后足长是本属中最大的,耳朵长不小于30毫米。伊犁鼠兔的毛色与环境极其相似,包括头颈部的色斑与地衣一模一样。伊犁鼠兔体覆毛长,绒毛较多。伊犁鼠兔夏季背部的毛色为棕黄或棕褐,冬季毛色会变浅变灰,毛色的基础部分为灰黑色;与其他鼠兔单一的灰褐色毛色相比,伊犁鼠兔的毛色较鲜艳。

伊犁鼠兔的额头顶部毛色为锈棕色,眼睛耳朵间毛色为土黄灰,耳背面、鼻子及两颊则为土黄色;耳后与颈背部有略带浅棕黄色调的污白色浅斑,该污白色浅斑分布面积较大。鼻端和唇周的毛色较暗;伊犁鼠兔的胡须大多数为白色,少数为暗褐色。胸部和腹部毛为土黄色或灰白色;四肢与足背毛为土黄色;脚掌覆黄白色密毛;爪一般隐藏于长毛中,呈暗褐色,脚垫为黑色。

伊犁鼠兔的颅骨整个背面较平,只有眶间部分略向上拱突。颧宽较大,额骨较宽,眶间宽5.1-5.3毫米,它的前部没有卵圆形小孔。鼻骨长大约与额骨中缝的长度相等,鼻骨后部不明显变窄。门齿孔与腭孔合为一孔,锄骨完全显露。在腭桥前缘中部有一骨切的痕迹,因此腭孔后缘部分明显向后突。

分类研究

1983和1985年中国研究人员李维东等在新疆尼勒克县境内的天山山区采到3只体型较大的鼠兔,于1986年将其命名为伊犁鼠兔,该物种的额部、顶部和颈侧有锈棕色斑,耳朵和后足在当时已知的鼠兔属物种中最长。

相关研究者如马跃新等发现,在乌鲁木齐市捕获的伊犁鼠兔标本和之前记载有一定的差异,乌鲁木齐所获标本无“U”形颈斑,腭桥前缘中部无骨切痕迹,李维东等发现的标本则有上述特征;由此,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色和颅骨部分。根据对伊犁鼠兔标本形态特征比对,马跃新等推测伊犁鼠兔可能有亚种分化,但因样本数量较少,无法证实该推测。同时,在南北天山未发现亚种分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伊犁鼠兔是中国独有物种,集中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天山山区,主要为两个独立的区域:一是北天山分布区:沿博罗科努山、伊连哈比尔尕山、天格尔山山岭分布,纵贯尼勒克、精河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市等县市山区,面积约为13500km²;另一处位于南天山,沿帖尔斯克他乌山和科克铁盖塔乌山山岭分布,涉及到拜城县库车市轮台县和静县等市县境山区,面积约5800km²。分布区内伊犁鼠兔呈典型的岛屿状分布。

栖息环境

伊犁鼠兔与北美鼠兔、大耳鼠兔等种类一样,属裸岩栖息型。伊犁鼠兔的分布与其分布区的裸岩地貌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和高海拔裸岩环境中的植物的丰富度有关,如维管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等。该物种生活在2800-4100米的天山裸岩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几乎在高山裸岩冰雪寒漠带的边缘。该鼠的巢区一般选在裸岩带的阳坡背风面,多在岩壁石缝间筑巢。从栖息地的环境来看,伊犁鼠兔属狭栖狭域型种类,对栖息地条件有严格的选择。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伊犁鼠兔的背毛由绒毛、针毛和峰毛组成,每年有春季换毛期和秋季换毛期两个换毛周期。春季换毛期从4月份持续至6月份,换毛顺序从胸背部、额面部开始,后沿身体轴线扩展;秋季换毛期时间为8月初至10月初,从腰背部开始换毛,沿着胸背部、腹部和臀部扩展,延伸到腿部、腹部和头部。

伊犁鼠兔与其他昼行性鼠兔或其他鼠兔不同,其具有较强的暗视能力,活动高峰期多在夜间,仅冬季活动高峰期在白昼,该节律行为主要也是受温度影响的结果。推测其夜行性特点是因为数量稀少,种群内缺乏警戒行为,为躲避白鼬石貂和各种猛禽等天敌的攻击,而多选择在夜间活动。

觅食行为

伊犁鼠兔为草食性动物,栖息地周围台地、岩缝中生长的高山植物是伊犁鼠兔的食物来源,多以金莲花虎耳草雪莲花寒兰火绒草等高山植物为食。由于这些植物多生长于高海拔的裸岩岩壁的石缝间或小台地,植被稀疏,伊犁鼠兔常常会饿肚子。冬季到来时,它们会将青兰、火绒草、红景天等植物的绿叶和少量花茎堆成小堆,作为过冬的粮食储备。

社群行为

伊犁鼠兔严重分割的岛屿状种群结构,栖息地片断化,使各种群的间距加大,数量减少,野外观察到的鼠兔多是单独活动。

伊犁鼠兔多是单独活动,缺乏种群内和种群间的联系、警戒以及竞争行为,因此其不通过鸣叫进行交流。也正是由于伊犁鼠兔缺乏种群间的联系,在封闭隔离的岛屿状生存环境中,稀少的鼠兔只能近亲交配,导致遗传基因流动阻滞,反应能力较为迟钝。

生长繁殖

伊犁鼠兔具有年繁殖两胎的时间和可能,第1胎约产于6月初,第2胎约产于7月底或8月初。5-9月是繁殖季节,伊犁鼠兔可能在5月交尾。由于该物种种群密度低,栖息地严重分割,雌体常失去交尾机会。在调查所见的21只鼠兔中,雌雄性比为1:0.8,处于基本平衡的性比关系,其中未成年鼠兔占28.57%。据人工饲养鼠兔推测,性成熟期一年左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5年夏季,IUCN/SSC兔形目专家组成员俄罗斯籍尼古拉·福尔莫佐夫教授(Nikolai Formozov)专程来研究鼠兔,在已知的天山1号冰川鼠兔分布区内也没找到伊犁鼠兔,伊犁鼠兔的数量逐渐减少。

根据2002年的研究,推测伊犁鼠兔存在数量约为1300只,成熟个体少于930只,如果按照每个亚种群4-5只计算,约有260-325个亚种群,10年间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55%。

2002年之后,在首次发现和多年定点研究伊犁鼠兔的模式标本产地,研究员没有发现伊犁鼠兔以及其特有的圆形粪便,推测其可能在观测地已经灭绝。

2014年7月11日,科研人员在新疆某地伊犁鼠兔定位观察点意外发现了1只伊犁鼠兔。时隔22年,研究人员再次发现伊犁鼠兔,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

伊犁鼠兔的数量自1983年到2015年下降到了不足1000只,数量减少了2/3以上。

致危原因

个体损失

自然因素和人为捕捉损失个体后,对其脆弱种群已造成直接影响,凡是捕捉过或损失过个体的区域,其种群数量很难恢复,甚至在这些隔离的岛屿状栖息分布区内消失。

人类活动

198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鼠兔栖息地内基本没有牧民和牲畜活动,2004年,伊犁海拔3000m以上的许多区域都有牧民和畜群。牲畜不仅啃食践踏高山植被,而牧羊犬则可能直接捕食鼠兔,加速伊犁鼠兔的灭亡。为减小人为因素对伊犁鼠兔的威胁,曾采取不宣传、不建保护区的做法;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伊犁鼠兔的数量仍在减少。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使伊犁鼠兔分布区的冰川退缩加速,雪线上升。伊犁鼠兔对栖息地条件要求严格,气温变暖对伊犁鼠兔这类耐寒动物也是个致命的影响。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伊犁鼠兔.SP2000.2024-11-10

Ochotona iliensis.The IUCN Red List.2022-11-3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它时隔8年,再现身!网友:第一眼就被迷住.光明网.2024-11-1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