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藿香(拉丁学名: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俗名土藿香、细梗香草、大叶薄荷等,为唇形科(Lamiaceae)藿香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俄罗斯及北美洲等地,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常见栽培。藿香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寒,不耐积水。
藿香茎直立,上部被短毛;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心状卵形,具粗齿;穗状花序;花萼管状倒锥形,稍呈淡紫色或紫红色;花冠淡紫蓝色;雄蕊、雌蕊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果为小坚果,卵状长圆形,呈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藿香全株可入药,具治疗食欲不振、中暑发热、头痛胸闷等作用;其叶及茎富含挥发性芳香油,为芳香油原料;其果常用作香料。
历史记载
品种考证
《滇南本草》所言“土藿香”为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而《本草图经》、《纲目》等古本草所载的“藿香”,多指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由卢之颐所著的《本草乘雅半偈》将古之广藿香与本品藿香相提并论,其中“七月穗”一描述道出了与广藿香根本不同之处,广藿香的花期在1~2月,且很少开花,而藿香的花期在6~9月,故该书所记载的应为藿香。再者,《植物名实图考》中所附的藿香图,可确定本品无疑。
药用记载
藿香作为中草药植物,明代以前,众多医药典籍均仅载有藿香,尚无土藿香的相关记载,后至明代各本草才记载广藿香及土藿香两种。《滇南本草》最早记载土藿香的功效“味辛,微温。治胃热。”其功效与历代所记载的藿香有所不同。其药用方剂可见于明代《症因脉治》卷的二呕吐论;且为温病学派医家喜用,在《外感温热篇》、《湿热冰片》等著作中均有提及;清代以后,张璐在《本经逢原》明确指出:“土藿香伐胃消食,其茎能耗气”。土藿香从明清到现代的医药书籍均有记载,是中华民族中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
形态特征
茎
藿香株高0.4~1.5米,有香气。茎直立且呈四棱形,茎粗达0.7~0.8厘米,略带红色;上部密被短柔毛,下部通常无毛。
叶
藿香叶对生,纸质,呈长圆状披针形至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叶心状卵形,长2~11厘米,宽1~6.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近心形或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呈圆形;上叶面呈橄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被透明腺点,下叶面色略淡,被微柔毛及点状腺体;叶柄长1.5~3.5厘米。
花
藿香花序多花,圆筒形穗状花序密集顶生于主茎或侧枝;穗状花序长2.5~12厘米,直径1.8~2.5厘米,其基部苞片大,苞叶长小于0.5毫米,宽约1~2毫米,条形或披针状线形,被微柔毛。花萼裂为5瓣,呈管状倒圆锥形,长约6毫米,宽约2毫米,具纵脉及黄色小腺体,被微柔毛;花冠唇形,淡紫蓝色、淡紫红色、紫色或白色,长约8毫米,上唇卵形或四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两侧裂片较短,中间裂片呈扇形,边缘具波状细齿,花冠外被细微柔毛;雄蕊4枚,二强,伸出花冠管外,花丝细且扁平,无被毛;花柱与雄蕊近等长,伸出花外,丝状,柱头2裂。
果
藿香果为小坚果,黄色或褐色,卵状长圆形,长约1.8毫米,宽约1.1毫米,腹面具棱,先端具短硬毛。
物种分布
藿香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俄罗斯及北美洲等地;在中国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省、河南省、陕西、湖北省、湖南、广东省等地均有分布,常见栽培。
生长习性
藿香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常生长于平均气温19~26℃的地区,温度低于16℃或高于35℃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其根稍耐寒,在中国北方可越冬;幼苗期喜隐蔽环境,成株可在全光照下生长。藿香怕干旱,喜湿润、多雨环境,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较宜生长,但忌积水;其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土地,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为宜。藿香花期6~9月,果期9~11月,种子寿命2-4年。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在生产上,藿香繁殖方式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播种前需对已收获的棕色种子进行阴干处理。中国南方气温较高,通常采用秋播,按一定株行距进行开穴,播种前施一定量的人畜粪水或拌草木灰,产量较高;中国北方则气温相对较低,采用春播,按一定的行距开小浅沟,种子匀播于沟内。在播种后,保持适宜温度,10天左右即可出苗。
扦插繁殖
若采用扦插繁殖,一般在3~4月或10~11月进行插育苗。选择5个月以上抗逆性好、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作母株,截取母株中上部主茎木质化程度较高、叶小而厚的侧枝顶梢作插条。扦插前,将每枝插条基部浸入生根粉溶液中,以利于扦插后及时生根,同时开条状沟,将插条斜插于沟中,覆土。
分株繁殖
在藿香发芽之际,将藿香根状茎挖出,截成一定长度的含2个以上芽节的根茎作种,整平土地并开沟,将其根茎排列于沟底,封沟轻踩,注意保持土壤水分,以提高成活率。
栽培管理
田间管理
在藿香幼苗生长期间,应及时松土除草,待苗高达15厘米和收获后均需追施氮肥各一次;注意田间灌溉排水,保持土壤湿润。而针对扦插后的管理,需淋定根水,注意保温遮荫,并适当施肥,尽量减少氮肥的施用,以免引起幼苗茎叶生长嫩绿而抗性减弱。
采收加工
藿香在中国北方常作为一年生栽培,而在中国南方可连续收获两年,产量以第二年为高。于6~7月花序抽出但未开花时或10月,晴天下割取全草,晒干或烤干后,扎成束即得。
病虫害防治
藿香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枯萎病和斑枯病,褐斑病发病时可及时摘除并烧毁病叶,同时实行轮作制度,喷施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枯萎病发病初期需拔除病株,并用敌克松粉剂或多菌灵胶悬液浇灌病穴,同时雨后注意及时疏沟排水;斑枯病可在冬季清除并烧毁枯枝落叶,喷洒瑞毒霉进行防治。喷施吡虫啉或阿维菌素可防治蚜虫等常见虫害的侵袭。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藿香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全株可入药,具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等作用,内服主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闷,呕吐腹泻,霍乱腹痛,外用治手、足癣。而藿香的茎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可治暑湿气滞,胸闷呕恶,常应用于推广药品中。
经济价值
藿香的香气成分主要是芳樟醇,可用作食用油添加剂、生产特殊风味的色拉油、生活用品,如空气清新剂或口洁剂的香精香料;藿香的叶及茎的油分中包含甲基胡椒酚、茴香醛、苯甲醚等,为芳香油原料;其果也常用作香料。
食用价值
藿香的嫩茎叶、花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硫胺素、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成分,可鲜用、干制、盐渍。一般取其嫩叶芽炒食、凉拌或油炸;藿香新鲜花序则可蘸酱生食或洗净后酱制。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藿香具有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其提取物对小鼠的胃排空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藿香提取物具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如革兰阳性菌、皮肤癣菌病等。
临床研究
由于藿香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研究藿香药品品类的开发与相关的临床研究。例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良好,可以较好地改善胃肠型感冒暑湿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藿香正气水联合针刺四缝穴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升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疗效。
参考资料
藿香植物百科..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1-29
藿香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