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心流(flow),指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时的整体感觉,由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率先提出。
米哈里提出,心流的主要特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准确而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行为与意识的融为一体、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潜在的控制感、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感受的失真、发自内心的参与感。随后的研究当中, 研究人员对心流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调整,并将这些特征划分为条件阶段、体验阶段和结果阶段这三个阶段。
心流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理论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如娱乐活动、艺术创作、商业营销、教育教学等。在理论上,心流的体验感与民族审美心理相通互融;在方法上,心流理论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审美心理感受测量的科学方法;在应用上,心流理论可为美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定义
心流是指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历史沿革
心流由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率先提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动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运动员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运动员技能与挑战匹配时的心流状态,这与米哈里对心流产生条件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中国学者对运动员心流状态的研究始于21世纪,起步较晚,研究特点是按运动项目进行研究。例如,胡咏梅等学者针对棒垒球运动员的流畅心理状态进行研究,结果揭示其流畅心理状态的核心特征与米哈里的研究相吻合,且这种流畅心理状态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相关。心流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理论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如娱乐活动、艺术创作、商业营销、教育教学等。
主要特征
条件阶段
条件阶段即个体进入心流体验前的主观状态,特征包括清晰的目标、准备而及时的反馈、技能和挑战的平衡。
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即个体进入心流体验时的主观感受,特征包括行为与意识融为一体、注意力完全的集中、潜在的控制感。
结果阶段
结果阶段即心流给个体带来的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特征包括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感受的失真、发自内心的参与感。
产生条件
清晰的目标
面对一套清晰的目标,而此目标又需要你采取适当的手段时,心流的境界很容易达到。因为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立即回馈
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它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你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即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
挑战与能力相互配合
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如果挑战水平超过自身的技能水平,个体会变得焦虑;如果技能水平超过挑战水平,个体会先松弛然后慢慢变得厌烦。
应用
心流与体育运动
米哈里从艺术和体育领域开始研究心流,他在著作中描述了专业舞蹈者和跑步者对“心流”的简单描述,这可以看作是体育领域中研究心流的发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动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他们把这描述为“身体灵活,有时即便没有用力但是力量、速度和灵活性却发挥得很好,自己会感到意外,注意力完全放在运动中,身心协调一致,认为运动是一种享受”。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运动员技能与挑战匹配时的心流状态,这与米哈里对心流产生条件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中国对运动员心流的研究始于21世纪,主要按运动项目进行,研究学者发现心流与比赛成绩高度相关,且优秀运动员的心流状态可控,进一步将心流操作化并对心流实施干预,这对提高运动员的比赛状态有重大启示。
心流与网络活动
从以往研究获知,心流最有可能产生于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两个情境中。吴小梅、郭朝阳基于心流体验的视角,研究发现“心流体验在网站互动性和生动性与购买冲动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他们建议电子商务企业投入相当的资源用于提升网站的购买“体验”,加大消费者的心流体验,延长其注意力放在网站上的时间,从而提高销售额。
心流与教育
中国在教育领域对心流的研究成果较少,王峥芳等人的研究发现流畅体验、内外动机和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有影响,其中流畅体验起到中介作用。美国学者Udo Konradt等人发现当学习难度与学生技能平衡且高水平时,学生投入感增强,且个人或小组工作比传统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投入。所以建议学习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性,实现难度与技能的平衡,以提升学业投入。
心流与艺术
在艺术相关的研究中,心流理论的应用多集中在艺术设计、美育等领域。在这些研究中,用心流理论的成果去提升设计产品的用户体验、改善美育工作者的思路和方法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领域,相关文章很少。因此,相关研究应亟需深入,并以此推动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发展,拓宽艺术学的研究视域。
延伸价值
心流体验与民族审美心理相融互通
心流体验与中华审美心理结构相通,与东方哲学关系密切。佛家、道家等东方精神实践者早已运用心流发展精神力。心流强调身心一体、心无杂念、秩序井然,与中国美学中的“澄怀味象”“虚淡空明”心境相符。中华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充实、中和、自然、空灵之美,其中“中和”与“空灵”之美与心流体验的内在特征一致。
心流理论丰富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心流理论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通过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现代心理学方法深入把握分析对象,比传统主观内省和抽象思辨更具说服力。米哈里在心流研究中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建立了心理学分析模型,并提出心流最优体验要素。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艺术学理论,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可深化和拓展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系统。心流理论为分析艺术活动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提供理论参照。虽非主流,但应用于艺术学理论可分析参与者积极心理状态和变化趋势,揭示其积极意义。通过心流理论,可探究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流状态及体验,以及何种作品和情境能激发接受者心流状态,提供科学依据以改善创作和接受体验。
心流理论为美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心流理论成果系统科学,将其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应用于艺术美育实践,可提升美育效能。心流理论为美育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提供科学方法分析美育受教者心理状态,指导修正美育工作。心流体验能激活艺术美学价值,提升鉴赏者审美能力和素养,唤起对生活及人生的热爱。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心流.豆瓣读书.2024-04-19
心流学习法.豆瓣读书.2024-04-19
从内耗到心流.豆瓣读书.2024-04-19
心流.豆瓣读书.2024-04-19
心流.豆瓣读书.2024-04-19
发现心流.豆瓣读书.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