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异名:Anas olor),别名瘤鹄、白鹅、赤嘴天鹅、哑声天鹅(声音沙哑且低沉),是天鹅属的一种大型游禽。在野生状态下,其寿命最高为19年;养殖状态下的寿命为30~40年。其是个体最大的天鹅之一,体长130~158厘米,体重7~10千克,翼展为2~2.5米。成年个体全身雪白,头部和颈部有时会因含铁的水和泥而被染成棕色;嘴呈红色;尾较长且尖;跗蹠、蹼、爪黑色。雌雄个体羽色相同,但雌性体形较小,雄性前额有黑色疣状突,而雌性疣状突不明显。其在求偶期成双出现,颈部弯曲呈爱心状。
疣鼻天鹅北欧、东欧、西亚、东亚地区繁殖,如瑞典、波兰、伊朗、蒙古和中国等,在非洲、地中海、黑海、南亚(印度)、东亚(日本、朝鲜、中国)越冬。其常在开阔水面活动,夜晚栖息于较静的湖心岛、漂浮物上以及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上,还会栖息于港口及人工水体环境。
2021年,疣鼻天鹅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其羽毛可做羽毛笔,皮革可做钱包,翼骨可做口哨,在英国还被驯化饲养以供食用。而在中国,疣鼻天鹅是较好的“环境测评师”,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较苛刻,被当做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也被部分动物园将其当做珍禽展出,具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疣鼻天鹅是一种大型游禽,体长130~158厘米,体重7~10千克,翼展为2~2.5米。其成年个体全身雪白,但头部和颈部有时会因含铁的水和泥而被染成棕色。眼先裸露,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嘴基、嘴缘亦为黑色,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其余嘴部呈红色;跗、蹼、爪黑色。在游泳时,其翅常隆起,颈呈弯曲状。尾较长而尖。雌雄个体羽色相同,但雌性体形较小,雄性前额有黑色疣状突,而雌性前额疣状突不明显。
亚成体的体色为白色,颈部、背部稍沾灰黄色,与成年个体较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嘴为肉红色。中国内蒙古地区的人称其为“黑冠子”。
幼鸟个体约为成鸟一半时,头顶、枕、颈部及上体其他部分全部为淡灰棕色;嘴黄色,上下嘴前端巧克力色,嘴甲灰黄色;不具有疣状突;跗蹠灰黄色略带石板绿色;下体余部白色略带灰色;两翅棕灰色;肩部的正羽和飞羽刚长出,其余部位为绒羽。尾羽棕灰色,此时尾长近80毫米。
早成雏头、颈呈灰色,嘴为巧克力色,下嘴色稍浅,嘴甲乳黄色;不具疣状突;上体及双肋淡褐色略带乳黄色;跗蹠青铜色,下体余部灰黄色略带棕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疣鼻天鹅在北欧、东欧、西亚、东亚地区繁殖,如瑞典、丹麦、波兰、俄罗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在非洲、黑海、地中海、南亚(印度)以及东亚(日本、朝鲜、中国)越冬,已被引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中国分布
疣鼻天鹅在中国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和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和台湾省越冬。其迁徙时会经过华北、东北和华东的部分地区。
栖息环境
疣鼻天鹅喜欢水草丰盛的地方,遮蔽良好的海湾、开阔的沼泽、湖泊和池塘中。主要在水面活动,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觅食和游泳,夜晚多栖息于干扰较少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以及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堆上,还会栖息于港口环境以及人工水体环境(如公园等),确保周围环境安全时才会上岸。在温暖的季节,疣鼻天鹅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浅水区,当浅水区结冰时,会转移到深水中,所以冬天在海水上较为常见。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疣鼻天鹅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芽以及果实为食,偶尔到水边地面觅食青草,也会食用藻类、小型水生动物或吞食砂砾。其常在开阔水面觅食,白天觅食,晚上休息。觅食时主要会用嘴将植物撕裂,疣鼻天鹅不会潜水,有时会像鸭类一样尾朝上、头朝下,将头伸到水底挖掘水生植物的根。
与共享栖息地的鸭子和其他水禽相比,疣鼻天鹅在更深的水域觅食,因此不会直接竞争食物。相反,其常给其他鸟类提供食物,因为部分植物会在其进食时漂浮到水面。然而,疣鼻天鹅会与有相似进食方式的其他天鹅争夺食物。
社群行为
疣鼻天鹅常成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会集合成较大的群体,特别是在冬季和换羽期间,冬季在开阔的咸水区域可能有超过100只的个体聚集。
节律行为
疣鼻天鹅于2月中下旬向北迁徙,9月底至10月中旬又会向南迁徙越冬,迁徙时常组成小群和家族群,多沿着湖泊、河流等水域飞行,沿途多次停息。
在一些引种地,如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疣鼻天鹅已成为不再迁徙的留鸟。在英国生活的疣鼻天鹅的迁徙距离较短,通常小于50千米,也是沿水域进行。但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北方繁殖的种群在每年春秋季都会进行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上千米的来回迁徙。
交流行为
疣鼻天鹅的视觉和听觉较敏锐。成年个体有时会发出哼哼声、嘶嘶声、口哨声或像幼犬般的吠叫声,但由于其气管笔直,这些声音传递的范围不远且低沉沙哑,如其别名“哑声天鹅”一样。其常使用视觉传递信息,例如雄性将其次翼羽拱在背部代表其具有攻击性。
家域行为
疣鼻天鹅领域性极强,巢域面积较大,每对天鹅通常都要占据大片的芦苇滩和宽阔的湖面,其家域范围通常为0.016~0.041平方千米。由于营巢环境条件的变化,每对疣鼻天鹅占据的领域面积的大小也不同。在适合营巢的宽阔湖区,其领域面积就比较大;但在营巢条件受到限制的河岸地区和高种群密度的地区,领域面积就会变小;有时甚至几个巢之间的距离仅几米远。
游泳、飞行
游泳时隆起两翅,颈向后曲,头向前低垂。游泳速度较快,可以用一只脚划水,也能两只脚同时划水,不时张开和扇动两翅,起飞时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约50米才能缓缓离水飞起。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向后伸,两翅缓慢而有力地扇动。疣鼻天鹅与其他天鹅不同,在飞翔时不鸣叫,而是两翅振动发声。最高飞行速度为每小时50至55英里。飞行时常排成“一”字形。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疣鼻天鹅多数3龄时性成熟,少数雌性2龄性成熟。成年个体一雌一雄配对,繁殖对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且较为固定。其在求偶期会成双出现,颈部弯曲呈现爱心状。但也有少数不是终生成对,甚至有些个体有多达四个伴侣。中途解体的通常是出现在繁殖不成功和非繁殖对中。
繁殖期为每年的3~5月。求偶时,雌雄个体均会频繁地把头浸入水中,一起游泳,雄性会用颈缠住雌性的颈,后爬上雌性的背,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雌性除头和颈部外,其余完全沉入水中。交配后,雌雄个体同游,且发出独特的沙哑声,进而梳理羽毛、清洗。
修筑巢穴
疣鼻天鹅常把巢建在人类难以接近的、相对偏僻安静的湖泊和水塘边的水草丛或者芦苇丛中,一般高于正常水位。通常不利用旧巢,只有少数几个繁殖对会利用上一年繁殖成功的旧巢,但也需修补和完善后才使用。通常是雌鸟单独营巢或雌雄共同营巢。巢通常由干芦苇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呈圆形,较大,外围较松散,中央结构紧密且下凹,由细嫩枝叶、水草、少量绒羽组成。巢分为主巢和辅巢,主巢平均外径164厘米,平均内径51厘米,平均深度15厘米,平均高度27厘米,供雌鸟产卵用。辅巢通常距离主巢40~60厘米,外形较简陋,似草垫,外径125~140厘米,高14~18厘米,主要供雄鸟夜宿,早成雏有时白天也会在上面休息。为了出入方便,通常在主巢和滩缘之间打通两条0.7~1.5米宽的道路,通过从根部咬断或踏倒芦苇形成,而咬断的芦苇又常被用作营巢材料。除了打造通道,也会利用天然水道。疣鼻天鹅通常一道进,另一道出。
产卵、孵化
筑巢结束后便开始产卵,通常每窝产卵5~6枚,每天产1枚。卵呈乳白色,孵化后逐渐变为蓝绿色或者肮黄白色,重348~371克。整个孵化期持续35~36天。卵主要由雌性负责孵化,雄性则在巢附近进行警戒,感受到危险时,雄性会往湖心游去或迅速起飞,当飞过主巢上空时,用力扇动两翅以警示雌性,雌性则立刻盖好主巢后沿通道离开巢。雌性在孵卵期间通常仅在每天最暖和的时候才短时间离巢去觅食,离巢前会用巢边材料将卵掩盖好或让雄性暂代。在孵卵后期雌性会出现极其恋巢的现象,当有人接近巢时,雌性不离开,反而相迎并把颈部拱起,发出“hoho”的恐吓声。如果第一窝卵繁殖未能成功,通常会进行补偿性孵化,不过窝卵数相较于第一窝明显减少,通常仅有1~2枚。雄性通常会将第一个孵化的雏鸟带到水中,而雌性则继续孵化剩余的卵。
哺育、生长
雏鸟早成性,出生后仅在巢中停留一天,就可以下水游泳,但生长速度较慢,通常120~150天才会飞。成年个体通常和雏鸟一起生活在水中,较为爱护雏鸟,会将植物连根拔起喂给雏鸟,允许雏鸟爬到背上,前期晚上多回到巢中过夜,但随着雏鸟逐渐长大,则夜宿于水中的漂浮物上或芦苇堆上,不再回到巢中过夜。在接下来的繁殖季节,父母会赶走幼鸟让其加入其他非繁殖天鹅群,在此期间会换毛,短时间内无法飞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幼鸟(亚成体)逐渐找到配偶并开始寻找合适的繁殖地,直到第三年性成熟后开始繁殖。在野生状态下,疣鼻天鹅的寿命最高为19年;养殖状态下的寿命为30~4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世界范围内,疣鼻天鹅的种群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59.8万~61.5万只,欧洲种群估计有16.7万~23.1万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对疣鼻天鹅种群数量造成威胁的因素如下:第一,疣鼻天鹅会因摄入过多水中的采矿和冶炼活动产生的铅污染沉积物而中毒。第二,疣鼻天鹅常误吞入或缠绕在鱼线或鱼钩上,在飞行过程中易与架空电线碰撞,这些都会造成其严重伤害或死亡。第三,冬季长时间的冰冻天气会妨碍疣鼻天鹅进食,从而导致大量死亡。
保护级别
2016年,疣鼻天鹅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疣鼻天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疣鼻天鹅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1995年,中国疣鼻天鹅繁殖栖息最集中的的湖泊湿地乌梁素海市始建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1998年升级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开始施行。
物种危害
疣鼻天鹅是一种大型天鹅,可以利用各种水生栖息地。其采食水生植物程度较高,这反过来降低了天然栖息地对本地水禽的承载能力,甚至使某些植物从生态系统中消失。疣鼻天鹅还可能会攻击靠近巢穴的人,会把划船者撞下来,成年个体还会伤害儿童。此外,由于争夺食物、领地和筑巢区,疣鼻天鹅会对本土野生动物构成威胁。例如自疣鼻天鹅引入北美以来,其种群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会赶走其他与其体型相似的物种。此外,由于其迁徙行为,可能成为一些疾病的易感携带者。
主要价值
疣鼻天鹅的羽毛可以被用来做书写的羽毛笔,皮革可用来制作钱包,翼骨可被用来制作口哨。在英国,其脚上被标记且驯化饲养以供食用。而在中国,疣鼻天鹅是较好的“环境测评师”,其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较苛刻,被当做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疣鼻天鹅体大,羽毛洁白,中国的部分动物园将其当做珍禽展出,具有观赏价值。
相关文化
维多利亚时期的画家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创作了一幅疣鼻天鹅将脖子弯曲成心形的图;在英国,疣鼻天鹅深受女王的喜爱。《天鹅湖》的故事围绕着疣鼻天鹅的忠诚展开,描述了王子与一位被巫师施咒的女子相爱,但无法在一起,最终两人跳入天鹅湖,灵魂相伴升入天堂的故事。
参考资料
疣鼻天鹅.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0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