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著杂剧剧本,故事取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莺莺传》),北宋赵令畤改写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朝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进行了创造性改编。主要讲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和贫寒弟子张珙在普救寺一见钟情,经历过普救寺初相识、退叛军、母亲几次悔婚阻拦、进京赶考以及郑恒从中造谣作梗等几多波折,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定终身终成眷属的故事。
本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期和后世有些作品都竞相模仿或者借鉴过本书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甚至在海外也有仿作和译本。
成书背景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书中张生抛弃了崔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宋朝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都是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在创作的。到了金朝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是今存诸宫调中唯一的完整作品,又被称为“董西厢”。“董西厢”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是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该书对《莺莺传》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故事以崔张二人私奔作为结尾,使旧故事有了新面貌,后来随着元代经济的繁荣和戏剧的发展,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二人的故事改成了杂剧,就是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故事简介
赴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偶遇相国千金崔莺莺而一见倾心,向她表露了爱慕之意。崔莺莺也对张生渐生情愫。不料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欲将崔莺莺抓走当压寨夫人。情急之下,崔夫人声称将崔莺莺许配给能退兵的人。张生因此给知交好友武将杜确修书求援,解了普救寺的危难。结果崔母言而无信,食言赖婚,以崔莺莺已经许配给侄子郑恒为由,使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
张生思念成疾,卧病西厢房,崔莺莺让侍女红娘探望张生并写诗相约。几经波折,二人结成百年之好。崔夫人起疑心后拷问红娘,红娘如实相告并晓以大义,无奈假装同意二人的婚事,并以门第为由让张珙即刻赴京应试。崔莺莺在家等张生归来,表哥郑恒骗她说张生考中后被别的大官招为女婿,已经抛弃了崔莺莺,崔莹莹听后伤心不已。但是红娘传来好消息说张生确实考中,并且没有变心,而且张生向皇帝说明了二人的关系,皇帝还专门赏赐了崔莺莺一身凤冠霞帔。杜确也及时赶来,证明确有此事,从而揭穿了郑恒的谎言。最后在众人的祝贺下,张生和崔莺莺喜结连理,并且二人在佛前许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版本信息
在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中,就版本数量而言,《西厢记》版本最多。不过元代《西厢记》版本已经失传,现在存本都是明代和清代人的刊刻。其中明代包括重刻本就有100多种。清代刊本大约70种,近代人校正注释本最少也有50多种。流传至今这就有180余种。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版本有明代万历8年(1580)徐士范的《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万历42年(1614)付梓的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天启年间(1621-1627)凌濛初的《西厢记》、清代顺治13年(1656)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其中凌濛初的《西厢记》收录在清末民国初期刘世珩编的《暖红室汇刻传剧》里,被不断翻刻,作为《西厢记》的通行版本广为流传。且该版本的《西厢记》被王季思《集评校注西厢记》1949年版和吴晓玲的《西厢记》1954年版作为底本而校注出版。其中又以王季思版本因为注解详细,用例广泛,历经数次重刷和修订,成为海内外普遍使用的刊本
所存版本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有三种:1980年在北京中国书店整理发现的《新编校正西厢记》,刊刻时间大约在明成化年间(1464-1487)或者明初。是现存最早的《西厢记》版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刊刻于弘治11年(1498或1499),为最早的注释本也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刊本;徐士范的《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为现存所见最早的完整的不分(卷)本,而将20折连续排列,且每折有四字标目的注释本。
人物特点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闺门旦)、张珙(扇子生)、红娘(花旦)三人性格鲜明、形神兼备且饱满生动,甚至被后人视为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偶像
张生
张生在戏曲行当中为扇子生角色。《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负心汉,而《西厢记》里的张生则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的把爱情凌驾于功名利禄之上的“志诚之人”。纵观全书,张生是个胸怀大志、眼界不俗且温文儒雅的高才之士。同时也是个为了爱情不辜前程、行为冒失的“傻角”。但是面对崔莺莺之后表现的“荒唐可笑”的行为举止,恰恰表明了其对爱情的真诚。器宇不凡的张珙遇到崔莺莺坠入情网之后,变得呆头呆脑,二人首次见面,张生惊为天人交到“我死也”,并表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为了接近崔莺莺,他不顾斯文体面,赶上侍女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命,年方二十三,不曾娶妻”。红娘抢白到“没人问你这个啊”,他并不介意,反而追问小姐是否常出来,活脱脱一个“傻角”形象。而后便赁居西厢、借故打斋、月下吟诗等想尽办法追求莹莹。普救寺退叛军的时候,请莹莹回房时,声称”休得吓到我浑家”,令人喷饭和忍俊不禁。在作者笔下,张珙是个既机智勇敢、又酸不溜秋,可爱又可笑的形象。正是因为他本质上的正直淳朴、诚恳热情才得到侍女红娘的同情和帮助最终赢得美满姻缘。
崔莺莺
崔莺莺在戏曲行当中为闺门旦角色,她作为相国的千金,她外表端庄文静而面对爱情时却内心波澜如潮。在封建礼教和自己相国小姐身份的束缚下,她既要约束自己,掩盖真情,而又常常无法自己。面对情郎相关的事儿,她的举动显得幽默可笑。在“赖婚”一场中,崔夫人让崔莺莺出来见客,因为崔莺莺不知道客人是谁,就装病推辞。从红娘那里得知客人就是张珙时,态度立马大变,改口说“抚病也索走一遭”。作者善意的嘲笑了她的性格缺陷,真实的刻画了大家闺秀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矛盾的心情,也深刻揭示了相国千金摆脱封建礼教的沉重和艰难。但是崔莺莺最后仍然能打消顾虑,写诗自荐,在红娘的帮助下在西厢与张生幽会,崔夫人发现后她并没有丝毫的惶恐和后悔,证明她的爱已经超越了礼教,也超越了自身
红娘
红娘在戏曲行当中为花旦角色,她虽然只是一个侍女的,但是她在全书中确实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全部由红娘主唱。她出身卑微却心地善良、极富正义,是她促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在反抗封建礼教制度上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红娘对崔夫人的赖婚之举言而无信的行为大为不满,主动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牵线搭桥,期间虽遭遇误解和无端责难,却又无怨无悔竭尽全力玉成好事。后来面对郑恒的造谣,红娘挺身而出,义正词严的斥责他,使其失败而告终。正是因为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承担责任、临危不惧的机智和勇气,红娘受到人们普遍的信仰和喜爱。红娘也成了帮助别人完成美好姻缘的代称。
作品赏析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全书共五本二十一折,极大扩展了元杂剧的规模和容量。该书具有很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作者通过以崔、张为一方,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肯定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该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对不合理性的封建婚姻进行了批判,肯定了对自由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愿望。它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作为杂剧的“压卷之作”,该书不仅情节婉转细腻,文词雅俗结合自成一派,把民间口语经过排比、重叠等组合,显得流畅自然而又通俗生动。《西厢记》在结构安排,剧情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情节和情境以及冲突和动作都铺排的变故迭起、干净利落,层层波澜。但又前后呼应,
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安排的戏剧冲突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张,并且在冲突中丰富了人物的艺术形象。在张珙、崔莺莺、红娘和崔夫人的矛盾冲突方面,将张生的痴情、志诚,崔莺莺的深沉、谨慎,红娘的机智勇敢以及老夫人的自私都被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受到追捧
《西厢记》是杂剧里一朵傲立枝头的奇葩,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对明清的小说、戏曲、说唱文学及工艺美术等都有所影响,渗透到文艺的各个方面。《西厢记》问世以来,被多种剧种和曲艺采用,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作品,被明清两代学者称之为北曲之冠,作为一部广泛流传的作品,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少同时期和以后的作家都借鉴过本书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比如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创作,他塑造的杜丽娘这个反礼教的艺术典型就是从《西厢记》中汲取了艺术经验的;郑光祖的《㑇梅香》和白朴的《东墙记》等。《梅香》描写的就是丫环樊素鸾促成白敏中和小蛮结合的爱情故事。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深受《西厢记》的影响,《红楼梦》全书提及《西厢记》书名、人名和诗句等多达20余处。曹雪芹在《全本昆曲《红楼梦》》第23回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该书为“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这一章节也是两人爱情升华的关键。“五四”以后,《西厢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一起被视为世界名著。
受到抵制
因为《西厢记》歌颂自由恋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影响,被一些封建卫道士称为“淫书”,斥责《西厢记》为“诲淫之甚者”,甚至诅咒作者书未完本就“忽然仆第,嚼舌而死”。他们还对此书进行了改编。主要是按照封建正统的观点对《西厢记》进行了重新诠释,以此希望抵消《西厢记》带来的影响。比如《反西厢记》就是现在已知最早的《西厢记》翻案之作。其中秦之鉴的《翻西厢》改编的比较彻底,该书使原书的主题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编,比如把张珙的形象和郑恒的形象完全颠倒,张生反而成为了棒打郑恒和崔莺莺这对鸳鸯的小人。
到了清代《西厢记》还被列入禁书名单而遭到压制,爱新觉罗·旻宁24年(1844)杭州市知府和湖州市知府就以官方法令的形式销毁“淫书”,且罗列的目录中就有《西厢记》,同治7年(1868年)江苏巡抚丁日昌也对此书进行了查禁。
世界影响
16世纪初期朝鲜文人就已经知道了《西厢记》这本书。到了18世纪,金圣叹批注本也传入朝鲜。朝鲜文人又对《西厢记》进行了注解和批注。《东厢记》《满江红》《春香传》就是韩国受《西厢记》影响最直观的三部。
《西厢记》的日译本在18世纪末出现,由冈岛咏舟翻译,19世纪中叶以后,陆续出现了英法德意俄等译本。可以说《西厢记》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2008年韩国还新出了一部戏曲作品《北厢记》,也深受《西厢记》的影响
相关影视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方戏曲都有改编本上演,比如田汉的《西厢记》京剧,袁雪芬主演的越剧《西厢记》等。现在西厢记也被搬上了电视屏幕
后世纪念
在1983年2月,邮电部发行《西厢记》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为《听琴》《惊艳》《佳期》《长亭》;同时还发行了1枚小型张。
现在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永济市的普救寺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在清代受到地震影响,普救寺只保存了一座塔,被人称作莺莺塔。普救寺于1986年山西省得到重修,以便旅客游览。
评价
《西厢记》具有广泛的影响,问世以后得到了戏剧家和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元末明初杂剧家贾仲明评价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为“北曲当以《西厢》压卷”。
明代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
明代戏曲家王骥德称《西厢记》“千古绝技”并说折子戏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实甫《西厢》可当之”。
清代戏曲家李渔评论:“自有《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
清代金圣叹撰写的《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首先驳斥了诋毁《西厢记》为淫书的论调,并说:“《西厢记》非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
清代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它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郭沫若认为《西厢记》是超越时空的艺术品,是有生命之人战胜无生命之礼教的凯旋歌和纪念塔。
郑振铎评价说:“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
吴梅在《中国文学史》里如是评价:“流传于今而最早盛者则为王实甫之《西厢记》。。。为北曲开山”
参考资料
1905电影网.1905电影网.2022-12-18
红娘.豆瓣电影.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