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孔雀
蓝孔雀(学名:Pavo cristatus),俗名印度孔雀,是的一种鸟类。在印度,蓝孔雀被看作幸福、美好的象征,在印度神话、民间传说、、文学和诗歌中占有神圣的地位,被视为印度国鸟。同时,蓝孔雀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鸟类之一。该物种通过捕食毒蛇、蜥蜴和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蓝孔雀原分布于南亚地区,主要是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地,后被引进到澳大利亚、巴哈马、、美国等国家地区。蓝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竹丛的开阔地带;一般在清晨和黄昏觅食,主要以野果、、嫩芽、五谷,以及昆虫、、两栖动物等为食;喜欢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在季节之外,雌性单独或与其他雌性成群生活,雄性与其他雄性单独生活在小群体中;不善飞翔,善于疾走奔跑。蓝孔雀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头部的羽冠呈扇形散开,颈部羽毛为丝状,胸颈部羽毛主要为金属蓝,绿孔雀(Pavo muticus)胸颈部毛色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蓝孔雀同种异性差异较大,雄性体色彩鲜艳,雌性体色一般为棕色、灰色和奶油色。
蓝孔雀分布范围广,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等级。但蓝孔雀在巴基斯坦受到保护,于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形态特征
蓝孔雀重2.7-6千克,平均重4千克,体长0.86-2.12米,平均长度为1.5米,羽翼展开为1.4-1.6米。蓝孔雀的毛色鲜艳,头部的羽冠呈扇形散开,加上装饰性的拖尾和巨大的翼展,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蓝孔雀的胸颈部羽毛主要为金属蓝色;颈部羽毛为丝状;翅上覆盖的羽毛有白色和黑色交替的蠹状斑;腿、颈和羽较长,但是缺乏鞍羽。
蓝孔雀同种异性差异很大,雄性蓝孔雀总体长可达2米,重4-6千克;雌性蓝孔雀相对于雄性来说,身形较小,身长约1米,重2.7-4千克。雄性的颈部、胸部和腹部为蓝色,身体为翠绿色,下背闪烁着紫铜色的光泽,尾部的羽毛长1米以上,竖起来时就像扇子开屏一样,羽片上长有眼状斑纹,有紫、蓝、黄、红等各种颜色,开屏时光彩夺目。雌性一般为棕色、灰色和奶油色。
幼孔雀的羽毛松软,头顶为棕色,颈部背面为深蓝绿色,有时也会有棕黄色的羽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原本分布于南亚地区,特别是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它也被引进到澳大利亚、巴哈马、新西兰、美国等许多地区。
栖息环境
蓝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疏草原,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在零下30℃至零上45℃都能正常生长,生活环境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蓝孔雀野外多生活在树林比较茂密的山区,也在水源附近较高的草丛中活动,一般倾向于选择在水源充足且远离人类的地方栖息。然而,有些蓝孔雀更喜欢在不同的落叶林、耕地和靠近村庄的地方栖息,和人类的接触更紧密。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蓝孔雀选择在高大的树上栖息,并在密集的灌木丛下筑巢,开放的区域觅食。蓝孔雀一般在清晨和黄昏觅食,炎热的正午在阴凉的树林中休息,晚间飞上树枝休息。蓝孔雀的叫声活动存在季节性和昼夜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和鸟类繁殖相关的性状密切相关,蓝孔雀的叫声在繁殖季节会明显多于非繁殖季节。
蓝孔雀的行为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较大,成年雄性蓝孔雀花在捕食上的时间只有雌性的一半,这可能是因为成年雄性比雌性花更多的时间站立、展示和梳理毛发。蓝孔雀一般会通过灰尘沐浴来清除羽毛内的细菌和其他外部寄生昆虫,保证羽毛的干净整洁。
觅食行为
蓝孔雀栖息在和人类距离较近的区域时,会成对或小群地在农田、公园和森林外围觅食。蓝孔雀属于杂食性动物,一般以野果、草籽、嫩芽、五谷等植物,昆虫及爬行纲、两栖动物等为食。蓝孔雀也会以害虫为食,对生物防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群行为
蓝孔雀更喜欢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在繁殖季节之外,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其他雌性成群生活,雄性与其他雄性单独生活在小群体中。成年雄性蓝孔雀会保护小型的展示场地,并把其当做自我领地来保护;雌孔雀会成群结队地在繁殖期到访这些场地,双方选择合适的配偶后繁殖后代。
防御行为
蓝孔雀虽然尾巴较长,但是双翼不发达,飞翔能力不强,因而常遭食肉动物的袭击。蓝孔雀的天敌有非洲灵猫(Civettictis civetta)、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dus)、豺(Cuon alpines)和亚洲胡狼(Canis aureus)等。蓝孔雀尾羽上反光的蓝色“眼睛”斑纹可以吓退天敌,对天敌产生一定的迷惑作用。
蓝孔雀非常谨慎,头总是四处移动,始终警惕地识别任何潜在的危险。当捕食者出现,或在受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干扰时,蓝孔雀会发出类似于“警报呼叫”的声音。蓝孔雀在逃窜时表现为大步飞奔的形态,它们的双翼不发达,不擅长飞行;脚强壮有力,善于疾走奔跑。
生长繁殖
蓝孔雀一般会把巢建在灌木丛、草丛和草地上,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26-30天。只有雌性参与卵的孵化和早成雏的饲养;雏鸟在孵化时羽毛是生长完全的状态,一般需要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成长;雏鸟可以在大约一周内学会飞行,此后,只能再依靠母亲几周。成年蓝孔雀在每年的8-10月经历换羽,大部分蓝孔雀在10月后基本完成换羽。野生蓝孔雀的寿命为20-25年,圈养的寿命可达30年。
蓝孔雀属于一夫多妻制。有些雌性蓝孔雀会与不止一只雄性交配,有些则会与同一只雄性反复交配;更受青睐的雄性会得到更多重复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占统治地位的雌性更有可能进行重复的求爱和交配;雌性蓝孔雀在心仪的雄性面前会进行更具攻击性的互动。
蓝孔雀在每年的4月份进入繁殖期,在繁殖季节,雄性会守护其所拥有的栖息地,雌性会到达不同栖息地,此时,成年雄性会更加卖力地展示自身羽毛,由此雌性会寻找合适的雄性作为配偶;雄性蓝孔雀的尾巴是依据雌性的偏好而进化的。
人工养殖
蓝孔雀属于非保护动物,人工驯养繁殖蓝孔雀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易饲养、成本低、见效快,因此,许多人参与了蓝孔雀的养殖项目。
人工饲养蓝孔雀的养殖场场址应建在地势较高、平坦、排水良好和向阳背风、无污染的地点;由于蓝孔雀个体较大,可根据蓝孔雀的周龄来确定饲养密度。
蓝孔雀属于杂食性动物,人工饲养应饲喂含有较高蛋白质、富含粗纤维、矿物质和青绿多汁的能量饲料,保证营养的均衡。
人工饲养蓝孔雀时,在繁殖方面,蓝孔雀的特点表现为:2年性成熟,产卵期为每年4-8月,种鸟雄雌比例1∶1-1∶4为宜,产卵期一般最多可产30-50枚卵。
蓝孔雀的一般常见疾病有新城疫、组织滴虫病、球虫病、白痢、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其中新城疫和组织滴虫病对蓝孔雀危害较大且较为常见,有可能引起蓝孔雀的较高死亡率。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蓝孔雀在大部分范围内被认为是神圣的物种,在印度神话、民间传说、梵语、文学和诗歌中都占有神圣的地位,因此,该物种一般不会受到迫害,没有濒临灭绝的危险。但是,随着人类栖息地范围的不断扩大,蓝孔雀的自然栖息地和水源供养也在逐渐减少,两者的减少对蓝孔雀生存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蓝孔雀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减少。
保护级别
2016年,蓝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等级。
保护措施
在印度,蓝孔雀被列入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一,该法案禁止宰杀孔雀、出口尾羽或用其制成的物品等。2013年,印度中央政府禁止在工艺品和珠宝中使用孔雀羽毛。印度政府在卡纳塔克邦建立了两个孔雀保护区。印度北方邦地区莫斯街区的涂迪村居民非常喜欢孔雀,他们为孔雀提供水和谷物,保护它们免受猎人的伤害,并指导年轻一代照顾孔雀和它们的雏鸟。
物种对比
世界上有两种孔雀:蓝孔雀和绿孔雀(Pavo muticus),蓝孔雀可白化为白孔雀;蓝孔雀和绿孔雀所属的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一致,栖息地类型均为森林、草原、灌木丛、人类生活范围等。蓝孔雀和绿孔雀的外部形态有较大差异。
蓝孔雀属非保护动物,可以驯养食用;绿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可买卖及捕杀和私自饲养; 白孔雀是蓝孔雀的变异品种。在中国,绿孔雀仅见于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数量不足500只左右,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是中国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
主要价值
在印度,蓝孔雀会出现在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的关系较为紧密,印度人民把蓝孔雀看作幸福、美好的象征,因此,蓝孔雀也被称为印度国鸟。
蓝孔雀作为百鸟之王,它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鸟类之一,还是高档保健野味珍品,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等,肉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蓝孔雀的羽毛可用来装饰头盔、帽子和服装等。
在印度传统医学中,将蓝孔雀羽毛的提取物和白蜡树或水融合,融合物被用于治疗蛇咬伤和各种与肺部有关的疾病;蓝孔雀羽毛提取物具有中和化合物的作用,可以对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蛇毒酶,用于治疗罗素蝮蛇(Vipera russelii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 )和马拉巴尔蝮蛇(Trimeresurus malabaricus )的叮咬。
蓝孔雀可以通过捕食毒蛇、蜥蜴和昆虫,调节它们的数量,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资料
Pavo cristatus Linnaeus, 1758.COL.2024-09-05
Indian Peafowl. IUCN.2023-11-28
附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28
蓝孔雀、绿孔雀,如此不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2-12-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公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