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醉木
马醉木(拉丁学名:Pieris japonica(Thunb.)D.Don ex G. Don),俗名日本马醉木、木,是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多年生灌木或者小乔木。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亚州东部、美洲北部和西印度群岛的林下或山坡地,在中国产于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湖北、江西省、云南省等。马醉木适宜生长在湿润、半阴的环境,怕高温和强光暴晒。
马醉木高可达4米;树皮棕褐色;冬芽呈现倒卵形;叶片革质,表面为深绿色,背面为淡绿色;花为总状花序或者圆锥状花序,花冠颜色为白色或者粉红色;蒴果形状接近扁球形,直径为3~5毫米,表面无毛。其花期4~5月,果期7~9月。
马醉木品种繁多,树叶的颜色多姿多彩,常用作观赏植物,多在室内盆栽或者庭院种植,也可用作园林绿化。马醉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叶片有毒,家畜误食会引发中毒,可以用作杀虫剂。
形态特征
枝
马醉木小枝开展,无毛,冬芽倒卵形,芽鳞3-8枚,呈覆瓦状排列。
叶
马醉木的叶片革质,密生于枝顶,为椭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叶片先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叶片表面为深绿色,背面为淡绿色,无毛,顶端的幼叶颜色有红色、粉红色、嫩黄色、粉绿色等;在叶片的两面主脉明显凸起,侧脉在表面下陷,在背面不明显,小脉呈网状;叶柄长3~8毫米,腹面有深沟,背面圆形,微被柔毛。
花
马醉木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者圆锥状花序,花序顶生或者腋生,花序长8~14厘米,呈直立或俯垂态生长,在花序轴部位长有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内面有疏生的短柔毛,外面有少数的腺毛或者接近于无毛;花冠白色或者粉红色,坛状,长6~7毫米,直径约5毫米,无毛,在花冠的上部有浅5裂,裂片接近于圆形;雄蕊有10个,长约有3.5毫米,花丝纤细,有长柔毛;子房近球形,无毛;花柱细长,长约6毫米,柱头细小,为头状。
果实
马醉木的蒴果形状接近于扁球形,直径有3~5毫米,在果实的表面无毛生长。
物种分布
马醉木原产于喜马拉雅地区、亚州东部、美洲北部和西印度群岛的林下或山坡地,在中国产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省、江西省、云南等地。
生长习性
马醉木适宜生长于湿润、半阴的环境,怕强光暴晒;喜酸性且通透性强的肥沃土壤;其抗风、抗污染且萌发力强;不耐高温,较耐寒,能够在-10℃的低温下露天越冬;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地区生长良好。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马醉木的播种方式一般为盆播,在春、秋两季进行,马醉木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是13℃~18℃,在播种完成后30~40天马醉木种子就可以发芽。
扦插繁殖
扦插枝条需要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没有损伤、没有病虫害而且健壮的枝条,保留一定数量的腋芽和叶子。若是在初夏时节插,用马醉木的嫩枝进行扦插,室温保持在20℃~24℃,扦插后25~30天即可生根,也可用吲哚-3-丁酸处理基部几秒钟,可促进生根;若是夏末时扦插则用半熟枝进行扦插。在扦插完成后,需要对枝条浇透水,保持土壤的湿度。
栽培管理
养护管理
在室内或者庭院种植马醉木盆栽时,要保证土壤湿润但是无积水,因其怕高温,到夏季的时候需要进行遮阴处理,不可在窗台或者阳光下暴晒。在室外露地种植时,则需要选择肥沃、通透性强、土壤层厚的土地,保证马醉木的良好生长。
病虫防治
病害防治
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栽培马醉木盆栽时,马醉木容易遭受叶斑病和枯梢病危害,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喷洒可有效治理。
虫害防治
马醉木常见的害虫有介壳虫和红蜘蛛,治理这两种害虫时可以使用敌百虫晶体喷施,达到消杀效果。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马醉木药性味苦、性凉、大毒,可用于治疗虫虱、洗疮。
观赏价值
由于马醉木叶色多变,在同一季节会出现红色、嫩黄、银白色、绿色等叶片,且白花飞展,在欧洲和日本经常用作室内盆栽或庭院观赏植物种植。且它耐修剪、萌发力强,也可作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和绿篱色块的配置,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
相关研究
对马醉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化学成分、毒性鉴定及医用价值的开发等方面,而对其园林景观价值的开发研究还不多。有学者从马醉木叶子中提取到了8个三萜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杀虫、拒食、神经细胞保护,钠/钾离子通道抑制等作用。马醉木有毒,内含马醉木素,若是被家畜误食茎和叶会引发中毒反应。
参考资料
马醉木.植物智.2022-12-16
马醉木.中国植物.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