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腿渔鸮

黄腿渔鸮

黄腿渔(拉丁学名:Ketupa flavipes),又名黄脚鸮、毛脚鱼鸮,是鸱鸮科鵰鸮属的一种鸟类。平均体长为58~63厘米,体重为1450~2050克。外形很像褐渔鸮,上体多为橙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羽翼呈黑褐色,具橙棕色横斑。下体呈橙棕色,具暗褐色羽干纹。跗后缘三分之一被羽,前缘被羽过半。

黄腿渔鸮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缅甸北部和中国等地,多栖息于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阔叶林和林缘次生林中。黄腿渔鸮通常在下午或者黄昏外出捕食,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鼠类、蛇、蛙、蜥蜴、蟹和鸟类。

黄腿渔鸮种群总数量呈逐渐减少趋势。2018年,黄腿渔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Ⅱ。

分类历史

曾有学者将黄腿渔鸮作为马来渔鸮(Ketupa ketupu)的一个亚种,但这两个种具有明显的差异:黄腿渔鸮体呈黄褐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翅长40厘米以上;马来渔鸮较黄腿渔鸮颜色更浅,具狭窄的黑褐色羽干纹,翅长40厘米以下。因此,将黄腿渔鸮(Ketupa flavipes)作为一个单独的物种进行分类。

形态特征

黄腿渔鸮是一种猛禽,平均体长58~63厘米,嘴峰42.4~48毫米,翅420~440毫米,尾210~242毫米,跗跖75~84.5毫米,体重为1450~2050克。

体羽自额部至尾上覆羽,包括肩羽等均呈橙棕色。上体具宽阔的黑色纵纹,喉部羽基白色,呈大形白斑。

耳羽较长,头及颈部包括耳簇羽橙棕色,各羽中央黑色;眼先白,羽轴先端黑色;颊、耳羽和颏均橙棕而具黑色羽干纹。下体散布黑褐色纵纹,但无狭窄的暗褐色横纹,在胸部的羽干纹最阔,肛周及尾下覆羽的黑褐色羽干纹较细狭,不甚明显;覆腿羽浅棕黄色。两翼黑褐色,初级飞羽内外均有橙棕色横斑,橙棕色部分具黑褐色细小虫纹,并有茶黄色的羽端斑;次级飞羽的横斑较浅淡,亦具羽端斑;背、腰、尾上覆羽雌茶黄色,具黑色羽干纹,至尾上覆羽先端则形成矢状羽端斑;尾羽呈黑褐色,具5道“V”形橙棕色斑及羽端斑。

虹膜呈鲜黄色,嘴角呈黑色,上嘴先端角为黄色,蜡膜为暗绿色。肩骨呈暗黄色,形成一条横跨肩部的对比带。跗跖上半部被以绒状羽,其裸出部分和趾呈黄色,爪角呈黑色。两性相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黄腿渔鸮现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缅甸北部和中国等地。

中原地区分布

黄腿渔鸮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南部、陕西南部、江苏省南京、安徽省南部、浙江省、湖北神农架林区、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等地。

栖息环境

黄腿渔鸮常栖息于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阔叶林和林缘次生林中。它们绝大多数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如在中国台湾它们栖息于1000米以下靠近溪流的林区中,但在中国秦岭山地它们栖息于1600米左右的林中。在天气较寒冷时,它们栖息在靠近溪流的地方,当天气较温暖时,也会到山上的一些地区栖息。它们所在的栖息地会避开草原、农田和村庄附近的地区,从而免受干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腿渔鸮常在夜间单独进行捕食,偶尔也在夜幕降临前的下午,特别是在阴天进行捕食。南方的黄腿渔鸮在天黑后1小时和天亮前捕食较为频繁。在北方夜间较短、猎物种类较少的寒冷地区,黄腿渔鸮会在夜间集中觅食。

黄腿渔鸮在捕食时显得异常活跃,能在一小时内飞行1800米寻找食物。捕食前,它们停栖于水边枝叶茂盛的高大树枝上,俯视水面,当有食物出现时,便向下猛扑,用爪捕捉食物。

黄腿渔鸮主要以鱼类为食,也会猎食一些赖蛤蟆、蜥蜴、蛇和鼹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如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壮溪树蛙(Buergeria robusta),中华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竹鼠(Rhizomys)。甚至小型马来亚豪猪(Hystrix brachyura)也是它们的猎物之一。它们还会大量捕食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马鸡属(Crossoptilon)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等鸟类。

交流行为

黄腿渔鸮通常在巢附近觅食活动前的0.5~1小时会发出叫声,叫声会持续23~70分钟,有时夜间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雌性黄腿渔鸮会发出“hwe-”的叫声,雄性发出低沉的“whoo-hoo”的叫声。早成雏发出“whe-”的叫声,与雌鸟的叫声相似,但音调较低,是在夜间召唤或回应父母时发出的叫声。

攻击行为

在中国台湾的雪霸国家公园用无线电追踪发现,黄腿渔鸮疑似出现了成体相残、领域及配偶替换的现象。

生长繁殖

印度,黄腿渔鸮的繁殖季节为11月~次年2月,阿萨姆邦为12月~次年2月。繁殖期间雌雄成对生活,通常产两个卵,卵的大小为56~59毫米×45~48毫米。

黄腿渔鸮独自生活且具自己的领地,它的巢穴位置一般在树洞或倒木下地上,通常并不会进行修理而直接利用鹰类的旧巢来产卵。

随着早成雏年龄的增长,成年黄腿渔鸮每日为其投喂食物的次数增加,在第五周时有所减少,同时,成年黄腿渔鸮会逐渐为其投喂更大的食物,如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成年黄腿渔鸮通常会轮流外出觅食,而且雌鸟在巢中的停留时间比雄鸟长。出生2~3周的雏鸟重650克左右,约为一只成年黄腿渔鸮的24.5~31.7%。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黄腿渔鸮分布范围较大。至2018年,种群数量尚未进行量化,但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中国种群小于200个繁殖对。

保护等级

2018年,黄腿渔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19年,黄腿渔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Ⅱ。

2021年,黄腿渔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物种对比

黄腿渔鸮的外形与褐渔鸮(Ketupa zeylonensis)相似。黄腿渔鸮体型稍大,上体较多橙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飞羽和尾羽具橙棕色横斑和端斑。下体橙棕色,具暗褐色羽干纹,上部被羽,跗跖后缘三分之一被羽,前缘被羽过半。褐渔鸮体型较小,上体褐色或棕褐色,下体黄褐色,跗跖仅前缘三分之一被羽。

参考资料

Ketupa flavipe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21

Ketupa flavipes.云南鸟类数据库.2022-12-21

Ketupa flavipes.中国动物志数据库.2022-12-21

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12-21

Ketupa flavip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