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蕨
苏铁蕨(学名: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又名贯众、乌毛蕨、乌毛蕨等,土生(Blechnaceae)苏铁蕨属(Brainea)常绿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布于于中国、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的亚洲热带地区;在中国广布于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也产于海南省、福建省南部。苏铁蕨常野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下、林缘、较干旱的山坡、草地、路旁,有时见于次生林中。可在土质微酸的土壤中生长。
苏铁蕨植株高达1.5米。主轴直立,黑褐色,顶部与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形,红棕色或褐棕色。叶簇生,略呈二形;叶柄棕禾秆色;叶片椭圆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叶革质,上面棕绿色,下面棕色;叶轴棕禾秆色。孢子囊群沿主脉两侧的小脉着生。
苏铁蕨形体苍劲,可被引种驯化为观赏蕨类,颇具盆景的韵味。园林中可用于林荫下,山石边栽培,盆栽可用于客厅、卧室及书房装饰其根状茎可入药,味微涩,性凉。可清热解毒、活血散、驱虫。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外伤出血、蛔虫病。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本就稀少的苏铁蕨濒临绝种。在中国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苏铁蕨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在2013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中,苏铁蕨被评估为VU(易危)级别。
历史演化
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孑遗植物,大约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经过亿万年地球的变迁存活下来,被誉为“活化石”。
远在恐龙时代,苏铁蕨曾广布地球各地。亿万年来,地球在宇宙中受到小行星多次碰撞,出现极跳跃,导致地球气候骤变,加上大冰河时期让地球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破坏较小的粤、闽交界处(中国)成为当时的避风港,苏铁蕨才得以幸存。在人类出现以后,因为苏铁蕨生长在长期封闭的地段,加之其不可取材,、叶不可烧薪,从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避开了人为的破坏。
形态特征
根茎
根茎短而粗壮,木质,主轴直立圆柱状,高达1.5米,径10-15厘米,单一或分叉,顶部与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形,长达3厘米,钻状渐尖,边缘略具缘毛,大王椰子树或褐棕色,有光泽,膜质。
叶
叶略二型,簇生主轴顶部;棕禾杆色叶柄,坚硬,长10-30厘米,径3-6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50-100厘米,一回羽状,羽片30-50对,对生或互生,线状披针形或窄披针形,基部不对称心形,近无柄,有细密锯齿,偶有裂片,干后软骨质边缘内卷,下部羽片略短,相距2-5厘米,平展或反折,中部羽片长达15厘米,宽0.7-1.1厘米,羽片基部靠叶轴;叶脉两面明显,沿主脉两侧各有1行三角形或多角形网眼;叶革质,干后上面灰绿或棕绿色,光滑,下面棕色。
孢子
孢子囊群线形或长圆形沿主脉两侧的小脉着生,成熟时逐渐满布于主脉两侧,最终满布于能育羽片的下面。
物种分布
苏铁蕨在世界范围内广布于于中国、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的亚洲热带地区;在中国广布于广东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也产于海南省、福建省南部。
生长习性
苏铁蕨常野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下、林缘、较干旱的山坡、草地、路旁,有时见于次生林中。可在土质微酸的土壤中生长。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
苏铁蕨的受精卵离不开水,精子有鞭毛,以水为媒介游到颈卵器中与里面的卵细胞结合成合子,合子经过胚的阶段,又发育成孢子体,继续发育成为新的个体。
栽培技术
育苗
将苏铁蕨具有成熟孢子的叶片剪下,装入蜡纸袋中,待自然干燥后孢子散出,播种于泥炭土与河沙等量混合的培养土中,一个半月左右即可发芽,经培养后可长成小植株。
栽培管理
苏铁蕨幼苗的管理需十分小心,培养土宜疏松、透水,可用腐叶土、河砂和泥炭土混合制作。水分需适中,不宜施浓肥,地栽可使用有机肥料,盆栽可施固体或液体有机肥,也可叶面喷洒稀薄无机肥料。幼苗生长期阳光宜弱,随着小苗生长逐渐增加曝光度。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苏铁蕨形体苍劲,可被引种驯化为观赏蕨类,颇具盆景的韵味。园林中可用于林荫下,山石边栽培,盆栽可用于客厅、卧室及书房装饰。
药用价值
苏铁蕨根状茎可入药,味微涩,性凉。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外伤出血、蛔虫病。
物种保护
濒危级别
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苏铁蕨的生境遭受破坏,不断缩小,分布地点减少,再加之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使得现有资源数量也逐渐减少。在中国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苏铁蕨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在2013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中,苏铁蕨被评估为VU(易危)级别。
致危因素
苏铁蕨濒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孢子体阶段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物种现状
深圳市径心水库区的苏铁种群呈现出一定的衰退趋势,且物种丰富度较低,说明该群落正处于旺盛发展的阶段并且会通过不断演化替换掉苏铁种群。可能受到海风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对苏铁群落进行适当的干预和保育措施。
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通过保护苏铁蕨原来的生态环境来保存其种质。若发现某地存在苏铁蕨种群,且该地区森林植被破坏较少,就应当立刻划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其次通过对当地民众的教育宣传,增加巡护人员等方式,也可达到保护的作用。郁闭度较大的群落环境不利于苏铁蕨的生长,应当适当对一些优势度较大的种群的体态进行清理与疏枝,使阳光得以透过冠层。如清理上层枯萎的枝叶、加强林内透视度、增加光照等等。
2.迁地保护:对于一些由于生产、生活影响到而不能就地保护的苏铁蕨,可把它们从自然生长地迁出,就近栽植在各类树木园、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等适宜的生境中,引种驯化。由于植物园、中山树木园等多依靠城市,自然条件上远不如保护区,故主要采取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相结合的方式。
3.离体保存:若要长期保存苏铁蕨的细胞、组织、器官或染色体、核酸的片段,可利用超低温长期保存其种子、花粉、芽条或组织培养的试管材料,在需要时再将它们进行发芽、诱导或扦插。
物种对比
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与苏铁属(Cycas)的区别
起源对比
从起源上,它们属于不同的门,苏铁是种子植物,苏铁蕨是孢子植物。
生殖器官对比
苏铁蕨作为蕨类植物门,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为精子器和颈卵器。苏铁雌雄异株,具有大、小孢子叶。
形态对比
叶脉
苏铁蕨叶脉具1-2分叉,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向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苏铁叶中脉明显,无侧脉。
叶片
苏铁蕨的营养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革质,羽片条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边缘细锯齿状,向下反卷;生殖叶与营养叶相似,但较小;幼叶拳卷。苏铁有营养叶与鳞叶两种,成环交互着生。营养叶大,一回羽状深裂,单叶,革质,坚硬,全缘;鳞叶小,褐色,密被粗糙粘毛,萌发时幼叶背面被白色柔毛,内卷。
叶柄
苏铁蕨叶柄两侧无刺,苏铁属某些种类的叶柄两侧有刺。
解剖学对比
苏铁蕨的茎,横切面为周韧型维管束,网状中柱,但无维管形成层。苏铁的茎,有皮层相继发生的形成层环。
相关研究
苏铁蕨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苏铁蕨多糖由5种单糖组成:葡萄糖、半乳糖、L-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
苏铁蕨中的脂溶性成分包括有机酸类、烷烃类、倍半萜类与环硅氧烷类,这四类化合物是的苏铁蕨具有酸性植物特征,检测出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稳定性都较高。
参考资料
Brainea insignis 苏铁蕨.自然标本馆.2022-12-25
苏铁蕨 Brainea insign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植物智.2022-12-25
苏铁蕨属分类系统.多识植物百科.2022-12-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2-12-25
Brainea insignis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