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鸽
岩鸽(学名:Columba rupestris),别名:横纹尾石鸽、山石鸽、野鸽子。岩鸽是一种体型粗壮的鸽子,其外形与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相似。 体色灰白,脖颈处有紫色和绿色的光泽,尾部具有宽大的黑色和白色横纹,喙尖端膨大且具有角质。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岩石间,常活动于2000-5500的高海拔地区。该物种具有两个亚种,其分布区域覆盖中亚、朝鲜、蒙古国、中国秦岭以北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岩鸽为植食性群居动物,以植物种子、果实、玉米等粒状食物为食。性情温和,不惧怕人类。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定为——无危(LC)。岩鸽营养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岩鸽被列入《中国三有动物名录》,不可随意捕杀。
形态特征
岩鸽的整个头部、下巴、喉部和颈部呈深鸽灰色;后颈部和肩部呈深灰色;胸背部的极上部有绿色的光泽,略带紫色的光泽;上背部、肩骨、翼盖和最里面的副翼是浅鸽灰色的,比头部浅得多;羽翼上有两道不完整的横性黑斑;中间的羽翼和最内侧的羽翼的基部是黑色的,呈凹陷状;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末端为棕褐色,背的下部为白色,臀部和上部尾盖为深灰色;尾部为深灰色,末端为灰褐色;中间有一条白色横带,但尾羽的尾端略带黑色;上胸呈虹膜深橙黄色至金红色,向下逐渐转为鸽灰色、灰白,到达腋羽为纯白色。
喙为黑色;在颈部和嘴部略带梅花色或肉色;跗蹠和趾呈珊瑚色或龙虾红色;爪为黑褐色。
雌雄外观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小,且尾羽颜色较暗,胸部的紫色光泽较少。
雄性体重为180-305克,全长约313毫米;翅长约220毫米,尾长约为128毫米,喙部约为15.8毫米,跗约为25.4毫米。雌性体重为201-262克,全长约292-315毫米;翅长约210-230毫米,尾长约为116-141毫米,喙部约为15-18毫米,跗蹠约为25-28毫米。
文献中已描述的岩鸽有两个亚种,均可见于中国境内:
指名亚种(C. r. rupestris):英文名为blue hill pigeon,腹部和尾部的肤色较灰暗,体型较小,翅长范围为10-220毫米。
新疆亚种(C. r. turkestanica):英文名为Turkestan hill pigeon,体色较浅,腹面为灰白色,体型较大,翅长范围为25-232.4毫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见于西伯利亚南部、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印度、锡金、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尼泊尔等地区。中国境内分布于西北和中国西南地区,向东可至哈尔滨市,向西可至西藏和新疆喀什。
亚种分布
指明亚种分布地域与物种分布地域相似,而新疆亚种分布于亚种中部(阿富汗、锡金、尼泊尔等地)以及中国的新疆西部和西藏西部。
栖息环境
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到5400米之间的山区、开阔岩石和开阔山谷地带,也会出现在城镇附近。虽然岩鸽与原鸽栖息环境相似,但岩鸽更经常出现在高海拔地区。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岩鸽是植食性鸟类,主要食用粒状食物,例如各种种子、坚果、树叶和零星的小软体动物门如蜗牛等。1985年,研究者在四川康定至若尔盖县区域解剖岩鸽胃部,发现有猕猴桃、禾本科杂草、麦粒和稞麦种子。另一次在西藏自治区的解剖研究得有玉蜀黍属、大米、谷粒、豌豆、草籽等食物。岩鸽一般在砾石上觅食,也会在人类的餐馆附近,捡拾人类剩余的食物。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岩鸽还会以种子、部分消化的蒙古野驴粪便中的食物、以及死去的野驴尸体肚子里未消化的食物为食。
活动特点
岩鸽是一个群居物种,常年成群结队在梯田、耕地中觅食。性情温和,不惧怕人类。经常在人口密集区、露营地附近出现。岩鸽叫声与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相似,叫声为“ku-ku”,鸣叫时会频频点头。中国山西省芦芽山地带的岩鸽夜晚多栖息于悬崖上的巢中,白天则在悬崖上工作、追逐,在田野间觅食。
生长繁殖
岩鸽一般在四月至七月之间繁殖。根据在中国芦芽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观察,繁殖期间,它们会将巢筑于人类难以接近的地方,比如峭壁上的岩洞或是较高的建筑物上,一般离水源距离较近,以此来保护后代。繁殖密度可达15.79只每公里。雌雄岩鸽共同筑巢,以禾本科的枯茎或是自己的羽毛为材料,将巢筑为浅盘状。筑巢完成后即在巢中孵卵,一次可孵育2卵,有时一年能产两次,且多有沿用旧巢的习惯。
幼鸟孵化时,雌雄鸟其中一只承担孵育和翻卵的工作,另一只则担任觅食和护巢的工作。孵化期为17天至19天,孵化率较高,可达100%。刚出壳的雏鸟双眼紧闭,头部较大,全身被米黄色的绒毛,喙为灰黑色,跗蹠为肉粉色。孵化后15天米黄色绒毛则转变为灰色,羽翼丰满,嗦囊为圆球状,跗蹠为黑褐色,外形基本与成鸟相似。
亲鸟喂雏时,两喙相接,通过亲鸟的嗦囊蠕动将食物吐到雏鸟嘴中。随着雏鸟渐渐长大,亲鸟归巢喂雏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雏鸟长到12天左右后,白天亲鸟就几乎不在巢中了,长到18天之后,雏鸟便可独自生活。
岩鸽与家鸽外形习性相似,因此常有两个物种杂交的情况。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22年的IUCN官方数据,该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大,因此没有达到易危物种的分布范围标准(<20000平方公里)。根据种群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内下降>30%),该物种种群下降的速度也未达到易危物种的阈值。关于种群数量没有具体的全球统计数据,但在其分布区域是较常见的物种。例如,在中国约有100-10000对育种配对。总体而言,根据IUCN官方评估的易危物种的标准(<10,000个成熟个体,估计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10%,或具有特定的种群结构),岩鸽并未达到,因此判定为无危。
致危因素
由于天敌存在、农药滥用以及人类恶意投毒等原因,该物种的数量还是受到了较大影响。
保护级别
2016年,岩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二十世纪后期,韩国的岩鸽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该物种在2017年被韩国环境部列为“二级濒危物种”。
物种危害
由于岩鸽以各种植物的种子和粒状果实为食,在岩鸽大量聚集的地方,可能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危害。
主要价值
岩鸽体内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作为珍稀药用动物代用品的潜质。但岩鸽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不可随意捕杀。
相关研究
人类驯养了数百种不同的家鸽品种,这些鸽子在大小、颜色和其他方面特征都有所不同。犹他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首次将36种家鸽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 该研究揭露了有关家鸽和普通原鸽的遗传信息,并证明了岩鸽与家鸽都是原鸽的后代,而岩鸽与家鸽属于并列关系。
根据基因组信息显示,部分家鸽起源于中东,另一些品种起源于印度,并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羽冠是家鸽用于求偶和展示攻击性的重要部位。鸽子的羽冠与大多数鸟类不同,是朝着头顶方向生长的。因此,研究人员着重对影响羽冠发育的基因进行了比对。发现了一种EphB2(Erythropoiet 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Eph)的基因,对于鸽子的羽冠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基因为带有突变的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时,鸽子就会形成羽冠。EpheB2基因不携带突变时,则不会形成羽冠。
参考资料
岩鸽.物种2000.2024-08-23
岩鸽.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3
岩鸽.Iucn.2024-09-1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9-10
“三有”保护动物名录.西南山地.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