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凤头䴙䴘

凤头䴙䴘

凤头䴙䴘(fèng tóu pì tī)(拉丁学名:Podiceps cristatus),又名浪里白、水驴子、水老呱,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䴙䴘。成年凤头体长46~51厘米,翼展85~90厘米,重量800~1000克,寿命10~15年。凤头䴙䴘眼睛虹膜为红色,喙尖尾短,脖颈修长。繁殖季节头顶有黑色羽冠,颊部为红褐色,尖端有黑色饰羽。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

凤头䴙䴘多见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各种水域中,特别在有浓密的芦苇和水草的湖沼中,以各种水栖昆虫、小型虾、鱼及一些水生植物为食。

凤头䴙䴘在亚洲欧洲、非洲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常见,属于季节性迁徙鸟类。繁殖于东欧、俄罗斯南部、蒙古、中国等地,越冬时会迁徙至温暖的区域。凤头䴙䴘全球种群数量约百万只(2013年),于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并评定为无危(LC)物种。被2023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继续收录。

形态特征

形态

凤头䴙䴘体长46~51厘米,翼展85~90厘米,重量800~1000克,寿命10~15年。凤头䴙䴘的脖子很长,通常与水面呈垂直状态,向上方直立。喙长直且尖,喙尖有一条黑线直达眼部。身体被羽短且稠密,翅膀短小,尾短,尾脂腺被羽。虹膜呈红色。跗趾侧扁,脚具蹼瓣,适于潜水。

羽毛

凤头䴙䴘背面和侧面的羽毛呈现棕栗色,颈部前和下体呈现白色。耳后至颈部围有一圈似斗篷的饰羽,饰羽基部呈栗棕色,端部呈黑色。成年凤头䴙䴘繁殖季节面颊两侧会长出白色的羽毛,前额至头顶长出两搓黑色羽毛,向后延伸形成冠羽,这也是凤头䴙䴘名字的由来。非繁殖季节羽色较暗,羽冠不明显。雄鸟和雌鸟外形相似,幼鸟的脸颊上有黑色的条纹。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凤头䴙䴘广泛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和南部,非洲除沙漠地以外的大部,澳大利亚的东部,新西兰。主要繁殖于东欧到俄罗斯南部和蒙古,冬季会前往欧洲、南部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沿海水域,以及南亚等地越冬。

中国分布

中国境内夏时见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至西部(弱水)、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西部、青海省青海湖)、西藏自治区西部(班公湖)至南部(羊卓雍措);迁徙经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各省、陕西省等地;冬在长江以南地区,西抵云南省、西藏南部,罕抵台湾。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凤头䴙䴘多栖息在周围有茂盛植物的开阔水面,包括各式各样的水生环境:如湖泊、沼泽、水库、池塘、河流和沿海地带湖泊等地。凤头䴙䴘的栖息环境中常有植被,便于繁殖期搭建巢穴。澳大利亚的凤头鸊鷉种群可繁殖于沼泽、水库、潟湖、盐田、河口和海湾,而在热带非洲和新西兰的凤头䴙䴘种群可在海拔3000米的山地、亚高山和高山湖泊中繁殖。冬季时,一些种群的凤头鸊鷉会迁徙至气候温和的水域生活。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凤头䴙䴘主要以水生昆虫、小型鱼虾、水生植物等为食,常见的食物包括花鲈 (Perca fluviatilis) 和胡瓜鱼 (Osmerus eperlanus) 。

凤头䴙䴘通过潜入水中捕捉猎物,黎明和黄昏时是觅食高峰。单次潜水取食时间可达数十秒,一天潜水次数可数百次。

当凤头䴙䴘的饮食中难消化的物质含量低时,他们会频繁地摄取羽毛来形成可被排出的食团,这样可以减少胃内寄生昆虫的发生。凤头䴙䴘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食羽行为。

迁徙习性

凤头䴙䴘是一种候鸟,具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和越冬期时会聚成松散的大群。

凤头䴙䴘的繁殖种群分布于东欧、俄罗斯南部、蒙古、中国等地。迁徙后的越冬种群可以在欧洲、南部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沿海水域,甚至南亚的水体中找到。中国境内的凤头䴙䴘在北方繁殖,南方过冬。

领域行为

越冬季节的凤头䴙䴘多是独居,到了繁殖季节配对后会占据领地,领域争斗时有发生。繁殖期间凤头䴙䴘的领地意识很强,进入领地的同类会遭到雄性凤头䴙䴘强烈的反击和驱赶。但是如果合适的筑巢点紧缺或较聚集,繁殖季节的凤头䴙䴘也可能聚成松散大群,领地面积亦会随之变化。

相比产卵期,凤头䴙䴘在求偶期领域性不明显,很少有警戒行为和争斗行为。早成雏出壳后亲鸟带领雏鸟在水中游憩,基本弃巢,领域行为也会消失。受到惊吓的凤头䴙䴘从不飞离水面,而是潜入水中。

生长繁殖

凤头䴙䴘的寿命可达10~15年。欧洲的凤头䴙䴘种群在4月到9月间繁殖,澳大利亚的种群11月到3月间繁殖,非洲的种群全年均可繁殖并在雨季达到繁殖巅峰。每年5~7月中国境内的凤头䴙䴘进入繁殖期。

求偶期

繁殖期前,凤头䴙䴘会逐渐长出繁殖羽,颊颈部会长出黑色的饰羽,头顶会长出黑色的羽冠。雌鸟与雄鸟体色相似但雄鸟羽色会更为鲜艳。

凤头䴙䴘的婚配制度为一夫一妻制,每年只繁殖一次。在求偶时期,发情期的凤头䴙䴘主要采取求偶鸣叫和婚舞两种形式进行求偶。

求偶时,雄性凤头䴙䴘常常游向雌性身边用喙梳理雌鸟羽毛。雌鸟刚开始毫无表示,雄性重复动作多次以后,雌性开始用嘴叨梳雄鸟的羽毛。此时雌雄䴙䴘常常交叉游动,有时颈弯成S形,头部弯曲,两头成心形相对左右摆动,并不断拍打两翼,这些动作表明两性相互满意,配对成功。

凤头䴙䴘结成配偶后,常避开明水而在稠密的苇丛中进行交配,多以清晨为主。发起交配时,雄性个体常发出“咕噜噜”的叫声吸引雌性注意,收到雌性回应后,两只鸟会向同一方向游泳。在相距离5~10米时潜入水中,几秒钟后浮出水面,口中衔着从水中叼取的水草,头与头相对左右摇摆,反复几次后,两只凤头䴙䴘扔掉口中水草进行交配。

产卵期

凤头䴙䴘堆集芦苇丛和水草丛筑巢,一般选择周围植被高、密度大、隐蔽性较高的位置筑巢。巢呈圆台状,巢面直径约为25~32厘米,巢底直径约为61~70厘米,巢高约50~60厘米。凤头䴙䴘的巢为浮巢,一部分浸在水中,一部分浮于水面。

凤头䴙䴘一般5月中旬开始产卵,一天产一枚卵。亲鸟在产下第一枚卵后并不开始正式孵化,而是等到产到3~4枚卵时才久卧巢中。窝卵数4~5枚,孵化期27~30天。

孵化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雌鸟外出觅食、游水时进行孵化。孵卵时,成鸟多闭眼卧于巢上,背部隆起,偶尔睁眼警戒四周。雌鸟雄鸟换孵时,新上巢的亲鸟常先进行一次翻卵后才卧巢静息,以保证卵受热均匀。每次翻卵后亲鸟会调整身体方向重新卧孵。孵化中期雌性可持续卧巢5~6小时,雄性2~3小时。平均一天换孵4次,翻蛋7次。温度较高时尤其是孵化后期,亲鸟会增加晾卵。晾卵时亲鸟离开巢穴前,会用周围的植物掩盖卵以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育雏期

凤头䴙䴘的早成雏早成,出生几小时后便可下水游泳,但常常藏于亲鸟羽翼下,由亲鸟驼于背上游水。亲鸟在孵化后会背着雏鸟长达三周,第四周仍会守护雏鸟。雌雄凤头䴙䴘均会参与照顾雏鸟。雏鸟长大脱离家庭后,亲鸟仍然会分别喂养雏鸟,直到11~16周。雏鸟1年后性成熟。

物种现状

历史上,在新西兰,人们曾捕杀凤头䴙䴘作为食物,也曾因外来鱼类的入侵争夺食物资源导致种群的衰减。在19世纪的英国,凤头䴙䴘因其漂亮的羽毛成为猎杀对象用来装饰衣服,使得凤头䴙䴘在英国曾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当前种群趋势不稳定,不同地区种群数量增减不一。

凤头䴙䴘全球种群数量约百万只(2013年),于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并评定为无危(LC)物种。于2023年被国家林业局收录进《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种间关系

凤头䴙䴘是一种善于潜水的鸟类,受惊时从不飞离水面,而是潜入水中。凤头䴙䴘主要的捕食者是以卵为食的骨顶鸡(Fulica atra)。当捕食者入侵时,亲鸟会使用采取覆巢行为,使用巢材将卵覆盖隐藏,随后潜入水中,然后再远离巢穴的地方再浮出水面。而且,凤头䴙䴘的巢是建立于开阔水域的浮巢,也保护了卵避免受到陆地捕食者的干扰。

参考资料

凤头䴙䴘..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28

凤头鸊鷉.IUCN.2024-08-28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31

..2022-12-23

..2022-12-23

凤头䴙䴘.中国动物主题库.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