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颈鸦

白颈鸦

白颈鸦(拉丁学名:Corvus pectoralis),又叫白脖子老鸹,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杂食性鸟类。白颈鸦体长47~55厘米,体重424~650克,雌雄相像。其颈部和胸部的羽毛呈白色,腹部和背部羽毛呈黑色,头部略带紫蓝色的光泽,虹膜呈深棕近黑色,嘴和腿呈黑色。白颈鸦鸣叫会发出鸦类典型的“kraakraa”(咔咔)声,但是音调较高,响亮,没有沙哑感,常边飞边叫。

白颈鸦分布于亚洲南部的中国、越南,常见于中国中部、东部的河南省、湖北和安徽省,中国南方以及东北部少有,见于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海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其喜欢在开阔的低地带的河滩、农田等活动、觅食。

白颈鸦平均寿命为7.3年,已知数量较少。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物种。

研究历史

白颈鸦作为雀形目鸦科鸦属鸟类,其研究相关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但多研究其种群分布和数量,对于生长繁殖研究鲜少。1831年,莱森(Lesson)命其拉丁学名为Corvus torquatus;1836年,英国鸟类学家古尔德(Gould)命其拉丁学名为Corvus pectoralis,即现在广泛使用的学名;英文名为Collared crow。1850年~1930年间学者根据获得的中国南方白颈鸦资料和1877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也作阿尔芒·戴维德,Armand David)都认定白颈鸦为留鸟,不进行迁徙并且非常常见。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郇和(Swinhoe)研究了中国海南北部和西北部低地生活的白颈鸦的种群及分布。1957年,在福建省对63只白颈鸦的胃内容物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其他资料观察,发现当时中国河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安徽及湖北等地白颈鸦仍然大量存在。2003~2014年间,研究人员对在中国香港、澳门、广东省以及越南的白颈鸦进行实地调查,Carey等研究员在其栖息地内有每次最少2小时的连续观察,总结出了白颈鸦的栖息习惯。

形态特征

白颈鸦的体长有47~55cm,体重有424~650g,翼长31.4~35厘米,尾长17.5~22.2厘米,嘴峰4.7~5.9厘米雌雄相像。白颈鸦成熟个体颈部和胸部的羽毛呈白色,腹部和背部羽毛呈黑色,头部略带紫蓝色的光泽,小翼羽以及初级飞羽外带绿色光泽,第1 枚初级飞羽的长度至少达第 2 枚的 1/2,第 3、4 枚最长,翅长于尾,尾呈圆形,喉部羽毛带紫绿色金属光泽且呈披针形。虹膜呈深棕近黑色,嘴长且尖,嘴的1/3处有硬羽覆盖,鼻孔靠前,嘴和腿呈黑色。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然白色部分不显著,而显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颈鸦分布于亚洲南部的中国和越南。越南见于南部和北部。

中国分布

白颈鸦常见于中国中部、东部的河南省、湖北和安徽,中国南方以及东北部少有,见于福建省江苏省、河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海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天津市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另外,台湾省的白颈鸦已处于灭绝状态。

栖息环境

白颈鸦喜好在树木稀疏开阔的低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灌木丛、小块丛林、农田等活动,也见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特别是靠近海岸有水的地方,并于河边的树缘上筑巢。其回避有大量林木或多山的村庄以及诸如公园、花园和城镇的开发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颈鸦为杂食性鸟类,食性很广,主要在地上觅食。主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蝼蚁、蚱蜢等各种昆虫,腐肉以及水生无脊椎动物,鸟卵蜗牛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土豆、黄豆、核桃、谷类等。其边走边啄食,多在地面缓行,也会疾驰,但很少跳跃。间或飞到附近树上或山岩上休息。多在拂晓飞到田野觅食,至晚上才返巢穴。

社群行为

河两岸能见到白颈鸦,数量群体很少,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或3~5只或10多只成群出现,有时会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混群出现。

节律行为

白颈鸦是一种留鸟,不做长距离的季节性迁移,惯于停留于一个地区。

防御行为

白颈鸦生性机警,比其他乌鸦更难接近,即便是在地上觅食时也会谨慎的四处张望;有攻击性但较大嘴乌鸦弱。

生长繁殖

白颈鸦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于河边或村寨附近的高大乔木和崖洞内筑巢繁殖,主要由枯枝构成碗状巢,巢内垫有纤维、毛发、羽毛和碎布等。繁殖期比较长,为2~8月,在福建省四川省等海拔1800米的南方,繁殖期是2~4月,海拔较低的北方是4~5月。长江以北每年繁殖1~2窝,长江以南每年繁殖1~3窝,每窝产卵2~6枚,通常3~4枚,卵色淡蓝绿,具橄榄褐色条纹及红灰色和紫灰色两层斑块,雏鸟晚成。白颈鸦平均寿命约7.3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1年底,在越南北部曹邦省北部发现了多达10个鸟群。2016年,国际鸟类联盟评估白颈鸦种群数量已经少于2000只。截止2018年,白颈鸦全球种群数量在3500~15000只,种群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2022年11月4日在孝感市朱湖湿地发现白颈鸦。2022年11月11日在江苏南通发现5只成群的白颈鸦。

致危因素

主要由于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各种农药过度使用,如灭鼠剂和杀虫剂,致使白颈鸦可捕食的食物供应链减少;其次是受人类对白颈鸦宠物交易的迫害。

保护级别

2018年,白颈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物种。

主要价值

白颈鸦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从其食性而知,其益害兼有,随季节有不同的变化。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白颈鸦.物种2000.2024-08-26

白颈鸦.IUCN.2024-08-26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鸦现身朱湖湿地. 湖北日报.2022-12-21

30年来南通首次发现易危物种白颈鸦不怕人来还护食.我苏网.2022-12-21

非洲白颈鸦.COL.2024-08-26

非洲白颈鸦.oaklandzoo.2024-08-26

非洲白颈鸦.IUCN.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