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日语原文: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是日本女艺人、女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撰写的儿童文学作品,带有自传色彩,该书由讲谈社在1981年出版。其故事情节主要来源于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童年回忆。
小说主角的名字“小豆豆”为黑柳彻子儿时的化名。她作为一名一年级女生,曾因扰乱课堂秩序而被所在小学辞退。小豆豆的妈妈被迫将其转校至巴学园。在入学前,小豆豆被废旧电车改造而成的教室所吸引,也对校长小林宗作的耐心倾听十分感激。后来在小林校长打造的自由学习的氛围中,小豆豆从让老师感到麻烦的小孩成为一个备受大家喜爱的“好孩子”,并且学习到了“尊重女孩”“不能欺骗动物”等影响一生的美好品质。最终,故事伴随着巴学院因空袭起火倒塌而终止。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作品,原本是黑柳彻子于1979年2月至1980年12月在讲谈社的《年轻女性》杂志上连载的短篇,积累60篇后被同一出版社汇集成书。这本书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日本社会民众的共鸣,连续八年占据日本畅销书排行榜,被称为“战后日本最有影响的畅销作品”。截至2014年,它已被翻译为33种语言,被人们誉为“儿童教育经典”。21世纪初,中文译本问世,曾连续72个月登上图书畅销榜。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窗边的小豆豆》作为黑柳彻子的自传随笔集,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都对当时她所受到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一先后在亚洲地区展开范围涉及印度洋,太平洋,东亚及东南亚的大面积入侵。《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原型,由小林宗作创立于一九三七年,于一九四五年毁灭于战火。
大正自由教育风潮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息息相关。早在明治时期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引入日本,其译本在日本教育界的流通为结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德国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和二战后美国自由主义的盛行都影响了日本教育理念。从大正(1912年至1926年)初期到昭和(1926年至1989年)初期,以儿童和儿童视角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学校相继成立。大正自由教育的特点是取消统一教育,将课外活动置于教育的中心。学校本着“立志、开拓、创造”的精神,让学生自己进行的实践实验。而学校也成为了作为展示自由、精彩、原创的场所。其新颖性和独特性为小林校长提供了教育理念的基础,黑柳彻子将其记录于书中。
作者背景
创作动机
黑柳彻子曾经同小林校长约定“长大以后,要做巴学园的老师”,但是未曾实现。为了弥补遗憾,在小林校长去世十八周年后着笔童年回忆,希望通过《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让世人感受并理解小林校长对儿童教育独特的见解和对孩子们的爱。
书名《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窗边”一词在后记中被黑柳彻子解释在行书过程中,社会中正流行使用“窗边族”来形容那类被排除在外围的人。结合小豆豆在第一所学校的窗边等候宣传艺人路过的经历,这种被当时学校氛围隐隐排斥的感觉使得黑柳彻子最终选定该词作为本书的题目。
成长经历
黑柳彻子出生于1933年,于1940年加入巴学院。伴随1945年3月东京空袭的战火,巴学园被毁,前往青森县继续求学。1953年,恰逢电视的兴起,毕业于东洋音乐学校(现东京音乐大学)声乐系的黑柳彻子正式开启了公共广播和演员生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为朝日电视台的《彻子的小屋》(日语:彻子の部屋)。黑柳彻子希望这个节目保留真实性,尽可能地减少编辑和剧本。尽管电视台对无法提前预知内容的节目没有信心,但是黑柳彻子不拘一格和偏离标准的个性大受观众喜爱。早期的电视世界因为缺乏既定的标准,成为了小豆豆的第二故乡,这种坚持被认为是黑柳彻子“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小林校长的意志。
内容情节
该书真实记录了作者上小学期间不为寻常的学校生活。小豆豆是一个天性烂漫、不受拘束的孩子,因被原学校退学,被妈妈带去了巴学园。
巴学园的校门是用矮树做成的,树上长满了青葱的叶子。入学前的考核中,小林校长并没有考察她的功课,而是让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并且认真地完整聆听了她的全部讲话。巴学院的教室和课程安排更是别具一格。用电车改造的教室,可以随意变动的桌椅位置,都令孩子们感到上课就像旅行一样有趣轻松。老师上课的方式也很独特。他们并没有设置固定的课程表,而是在每天的第一节课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学习的重点都写在黑板上,让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从哪一门课开始学习。慢慢地,任课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擅长的科目和兴趣所在。如果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巴学园的午餐也是与众不同的,每到该吃午餐的时候,小林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所谓“山的味道”就是蔬菜、肉类,鸡、鸭、牛、猪等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被归入其中。“海的味道”就是海产品,鱼虾之类的。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也改变了孩子们挑食的毛病,保证了营养均衡。
运动会时,小林校长为了让因先天疾病造成个子矮小的高桥同学消除自卑感,专门设计了一些适合他的比赛项目,“钻鲤鱼比赛”“找妈妈比赛”等。那几个项目的第一名每次都是高桥君,即使小豆豆十分努力,也没能胜过他。校长想让高桥感受到,自己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巴学园深夜将运来新的废弃电车,作为图书馆。孩子们十分好奇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怎么被搬动的,于是小林先生允许孩子们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留在学校里过夜,亲眼目睹电车搬运的过程。巴学园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例如学习韵律操、试胆量活动、温泉旅行等。
小林校长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别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鼓励和正确引导下,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在巴学园的特殊经历,给她留下了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
人物介绍
小豆豆
黑柳彻子在童年时期被周围的人称之为“小彻子”,但因儿童知道的词汇比较匮乏,以为大家对其称呼为“小豆豆”,因此,“小豆豆”这个承载着黑柳彻子儿时回忆的名字被保留在了书中。
小豆豆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她看到窗边的燕子,会毫无顾忌的和它们说话,跟路过的宣传艺人随意打招呼,邀请宣传艺人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以致全班同学都凑过去看,干扰了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类似的种种,让小豆豆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后来她因为淘气被退学,母亲带她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她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孩子。
小林宗作
小林校长名叫小林宗作,于一八九四年六月十八日生于群马县的吾妻郡。从小热爱音乐与自然。在成蹊小学的创立者中村春二的影响下,开始倡导自由和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成蹊小学任命音乐老师期间,小林校长为小学生们写了适合孩子们的喜歌剧,三菱财阀岩崎小弥太男爵看了这出歌剧之后决定资助小林校长于1924年去欧洲学习教育学。求学两年内,小林校长因达克罗兹的影响设计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韵律操,帮助孩子通过感受和肢体律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音乐。返回日本后,于1937年自费创立巴幼儿园和巴学园(小学),接收了一部分有先天残疾或者被贴上“另类”标签的孩子。自1945年巴学园因空袭毁坏后,小林校长他始终没能如愿,再次创立像巴学园那样有特色的小学。
主题思想
批判驯化教育
近现代的日本吸收西方文化,深受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发扬儿童中心论的教育体系。小林校长的巴学园奉行“乐趣”,“自由“和“爱”的教育方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可多得的教育伊甸园。除此以外,小林校长的先进教育主张最重要的是“全纳主义”,即为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并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强调大家的一致性,不让先天残疾或者有学习障碍的同学有“异化”的观念。因此,小林校长主张可以概括为“真善美的平等观”“无拘无束的创造”“亲近自然寻找真我”等。
与之相对的是由本书开篇原小学老师为代表的驯化教育。驯化教育是一种让顺从的制器性”教育。学校不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而是一个以教育者为中心展开教育活动的驯化场所。小豆豆作为不服从规训的儿童,不符合教师为监督者儿童为监控对象的模式。因此在明治时期传统教育方式中,类似于小豆豆这样处于被贬损和压抑地位的儿童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他们作为儿童的部分天性被理解为错误,从而其独特性无法获得欣赏,最终学生们会因这种反馈而伤害自尊,难有信心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学业上的进步。
反战主义
1941年1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突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美国随即对日宣战。因所在阵营同英美为敌对关系,受其影响,日本所有的课程设置要求取消英语。但是小林校长为了出生在美国的宫崎君可以更快地融合同学关系,采用了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来推动大家的关系。这种忽略战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与来历的方式,正是小林校长平等观念的体现。在《窗边的小豆豆》发表的后记中,黑柳彻子在读者来信中获得了“战争很坏”的反馈,她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艺术特色
黑柳彻子通过连载短篇的形式一一还原了自己幼年时期的回忆。通过将儿时的自己作为主人公小豆豆,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儿童视角的不可或缺性。而这一点正是小林校长在弘扬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中的主要观点之一。儿童视角的意义在于促使教育工作者保护儿童健康发展,在心态上回归到自己的儿童时代,也同样带领成人读者用儿童视角来理解孩子们的心理,让教育者和父母都能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用更加和善的方式引领孩子的成长。
作者还通过转述原学校老师和小豆豆的妈妈之间的抱怨来指明小豆豆打扰课堂纪律的行为。这种侧面描写可以间接地刻画出小豆豆作为“问题学生”的形象,也能够反映出原学校老师遵从驯化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她的态度和小林校长对待小豆豆的耐心倾听,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小林校长“自由”的教育理念的独特之处。
作品影响
日本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教育中的欺凌现象和青少年失学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孤立排挤的弱势学生的校园生存环境使得他们身心遭受苦楚。《窗边的小豆豆》的问世,为日本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日本教育界开始反思和认知不同的教育模式。这本书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欢笑和教育从事者的心灵震撼,在日本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连续八年占据日本畅销书排行榜,被称为“战后最有影响的畅销作”。1983年被选入小学教科书中。
田岛毓堂以《窗边的小豆豆》为对象,制作了比较词汇研究的数据,发表了多篇论文,对当时教育界影响很大。
国际影响
《窗边的小豆豆》被评价为“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二十世纪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至2014年,《窗边的小豆豆》已被翻译成33种语言,其中,中国、韩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在先行研究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印度尼西亚译本、朝鲜语译本、中文译本的研究主要是根据田岛堂的词汇分类进行的。
美国《纽约时报》认为这本书帮助美国人了解日本人及日本的教育制度。黑柳彻子学校故事中一系列欢乐的冒险经历,与大多数日本人所经历的严格、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这本书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广泛辩论。根据黑柳对同学学术成就的后期描述足以见得这种灵活教育的可行性。并且巴学园为学生提供的远不止学业上的成功。孩子们如何学会体谅他人,他们对死亡有何反应,他们如何对待与他们不同的人,这些话题也都成为美国读者感兴趣的普遍主题。
作品评价
日本评论家宇野常博认为《窗边的小豆豆》一文不仅是巴学园创新精神和独特教育方法的体现,更是可以反映出黑柳彻子对于维系“自身”存在的身体力行。他指明:“像面对被烧毁的巴学园却毫不气馁决定再重建一所新学校的小林校长一样,黑柳彻子面对在电视艺人生涯中的瞬息万变,仍选择了“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更准确地说,靠窗的地方,以‘我’自己的方式维持自己的‘房间’”。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既不是豆豆,也不是那个叫小林的‘校长先生’——这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叫‘教育’”。
孙云晓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曾对该书进行评价:“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个性,儿童的表达,‘小豆豆’是‘永远’儿童,提出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
安徽大学儿童文学创研中心主任伍美珍则认为,很多畅销且长销的作品都是写奇幻的情节、冒险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却平淡、朴素,能够赢得这么多读者,首先就是真实,“书的魅力在于真诚。作者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完全自然这样一种阐述”。
衍生作品
《小豆豆电视台》(日语:トットてれび)作为《窗边的小豆豆》的续集,是黑柳彻子的自传散文,于新潮社1984年10月出版。该书讲述了黑柳彻子如何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成长为与众不同的女演员的青春编年史。1987年8月,被东宝株式会社公司翻拍为真人电影,由大森一树自编自导,齐藤由纪主演。2016年4月,由日本放送协会翻拍为周六连续剧时段的电视剧。其宣传语为“我是好奇心的贪吃鬼”。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是《窗边的小豆豆》的续篇,黑柳彻子在该书中陈说了更多小豆豆的故事,并回眸过去,发现越是小孩子,越是拥有人类最珍贵、最必要的东西。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日语:トットの欠落帖)为新潮社于1989年出版的黑柳彻子的著作。该书的中文译本在2006年出版。黑柳彻子用自嘲、调侃的文字记录了在成长过程中闹出的许多笑话,让人感受到了她纯粹、善良、积极、乐观的本性。
《小豆豆与我》是黑柳彻子在八十高龄时创作的,用辞清新平实,回首自己大半生的生活片段和与女儿小豆豆的许多旧事,以拉家常似的叙述语言,娓娓道出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晚年生活的切身体验。
《小豆豆动物剧场》描绘了近百则趣味十足的动物故事,黑柳彻子亲自拍摄了憨厚可爱的动物们,用俏皮的文字记录与动物朋友有笑有泪的故事。不仅能教会孩子们如何与动物相处,更能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伟大、生命的价值。
《小豆豆频道》为《窗边的小豆豆》的续集,也是满岛光主演日剧《小豆豆电视台》原著。长大后的小豆豆从六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了NHK的正式员工。在工作中她受到了许多质疑,但她没有放弃,努力寻找人生的方向,逐渐成长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参考资料
作家伍美珍谈《窗边的小豆豆》:魅力在于真诚.中国新闻网.2023-05-18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豆瓣读书.2023-05-18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豆瓣读书.2023-05-18
小豆豆与我.豆瓣读书.2023-05-18
小豆豆动物剧场.豆瓣读书.2023-05-18
小豆豆频道.豆瓣读书.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