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拉丁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别名为笋鸡、箐鸡、衾鸡、铜鸡等,是雉科锦鸡鸟类。雄鸟体长约140厘米,雌鸟体长约为60厘米;雄鸟体重为650~960克,雌鸟体重为585~900克。雄鸟枕冠赤红色,头顶、上背、肩和胸部金属翠绿色;下背羽端金黄色,羽基黑色;尾上长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及波状黑纹,羽端细长呈橙红色;中央尾羽长,为白色;外侧尾羽黑白色相杂。雌鸟上体、尾大多为棕褐色,有黑色斑;胸浅棕红色,具黑斑,腹白色。近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雄鸟有金黄色丝状羽冠,腰金黄色,下体、腹部朱黄色;雌鸟胸棕黄色。白腹锦鸡的寿命约为6~7年,饲养状态下可达8年。
白腹锦鸡分布在缅甸以及中国,英国有引种,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其为林栖雉类,多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森林里,也栖息于草坡、荒山、林下灌丛、农田。
白腹锦鸡雄鸟的羽毛颜色艳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装饰品及羽毛画等工艺品的原料,2018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形态特征
白腹锦鸡雄鸟体长约140厘米,雌鸟体长约为60厘米;雄鸟体重为650~960克,雌鸟体重为585~900克。
雄性成鸟
雄鸟虹膜亮黄色;脸和喉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颊部肉垂呈浅黄绿色;前额、头顶至枕部金属绿色,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枕有一簇丝状羽冠,呈朱红色;后颈有白色领,羽端墨绿色,羽片近端中央具一黑绿色横纹,与羽缘平行;上背、肩和胸部金属翠绿色,近羽缘处有黑纹;下背羽毛呈较阔的长方形,羽端金黄色,羽基黑色,中部具有辉绿色横斑;腰羽和下背羽相似,但在辉绿色横斑上夹杂有白色短斑;两翅内侧沾金属暗蓝色,具黑边;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缘白色;腹和两胁几乎纯白色;下胁和覆腿羽杂褐斑;尾上覆羽短的为黑色,中央有白横斑及朱红色羽端,外侧有白色宽羽端;尾上覆羽长的为白色,具蓝黑色横斑及波状黑色细纹,羽端细长呈橙红色;中央尾羽呈白色,横斑及细纹与尾上长覆羽相似,非常长;外侧尾羽的内呈黑白相杂的云石状,外翈银灰色,向外缘转为污褐色,贯以黑绿色横斑;尾下覆羽黑褐色,有时缀有白色,稍沾绿色金属光泽。
雌性成鸟
雌鸟的前额和眉部呈深棕红色,喉白色,羽端缀棕或黑色;虹膜褐色,脸灰白色,耳羽银灰缀有黑色;头顶颈侧及后颈灰棕色,有黑色横斑和羽端。背和两翅表面深棕色,具明显的黑色横斑,羽端变为棕黄色且密布黑点;腰和尾上覆羽棕色,具褐色与黑色相杂的斑;胸浅棕红色,具黑色横斑;腹白色,两胁棕黄色。
雄性亚成鸟
1龄左右的雄鸟羽色与雌性成鸟相似,但头顶已长出黑色稍金绿色光泽的羽毛;眼先有黑色短绒,耳羽灰白或黑褐色,夹杂着黑色细纹;颊、喉、颈侧羽基白色,羽端黑色,形成花纹,但也有几近纯黑褐色的个体;后颈翎领较小,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羽缘黑绿色;尾羽似成年雄鸟,但较短较挺直。
幼鸟
4月龄~5月龄左右的幼鸟头顶为黑褐色,夹杂一些淡棕黄色;眼先、颏、喉部有白色短羽,其余部位类似于雌性成鸟。
雏鸟
初生雏鸟体被绒羽,上体棕栗色,前额至头顶隐约有道黑色冠纹;头侧和颏、喉被短黄色线羽;后枕、后颈部沾黑褐色;上背一道黑褐色横带,背部纵贯一条宽阔黑褐色脊纹;翅上新长出的羽片为黑褐色,覆羽端部有矢状斑,呈淡棕白色,飞羽端部具棕黄色斑块;整个下体被短黄色线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白腹锦鸡分布于缅甸北部、东北部以及中国。
中国分布
白腹锦鸡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省中部和西部以及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南部、广西西部和云南大部。
栖息环境
白腹锦鸡是典型的林栖雉类,多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地方,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带及海拔3000米以上的干旱山区较为罕见。在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带常见,也栖息于林缘草坡、疏林荒山、林缘灌丛和矮竹丛间,较喜岩石、林下较为空旷或林下灌木较为稀疏的地方,冬季还会到农田地带活动。其夜栖地常选择较低矮、稀疏和盖度低的灌木草本植物,地形则以中等稍缓的坡度为宜,既便于起飞上树,又有较好的隐蔽性。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腹锦鸡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也捕食一些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食物种类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化,春季以各类植物的嫩芽、茎、叶、花为食,夏季以植物的浆果为主,秋冬季节主要采食坚果。
白腹锦鸡通常在林地觅食,但有时也会到耕地中取食农作物。觅食活动通常在上午和下午进行,中午多休息。其觅食时通常会采用2种方式,第一,在地面取食。对于熟透落地的果实、植物茎叶或地面昆虫及无脊椎动物等,白腹锦鸡直接用嘴啄食,例如浆果、小粒种子一类的食物是直接啄取吞食,对于大粒坚果,则用喙向地面垂直啄击,使坚果外壳破裂,再将果仁啄成几块后吞食。第二,飞到树上取食果实、树叶等。
社群行为
白腹锦鸡通常单独或成对地活动,但秋冬季节通常结成小群,由20~30只个体组成。冬季雌鸟和当年生的幼鸟在一起,成家族活动,夜栖群则以2~3只个体较为常见。
节律行为
白腹锦鸡营昼行性活动,在春季的活动强度最高,其次是秋季,冬季活动最少。春、夏季节上树栖息较晚而下树活动时间较早,而秋、冬季节下树较晚,上树较早。白腹锦鸡还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夏季栖息于高山岩嵴,冬季则迁到山麓地带。
交流行为
虽然白腹锦鸡的鸣管构造简单,不属于鸣禽,但也有较为复杂的声音类型和意义。例如繁殖期雄鸟会发出响亮、粗犷的“ga ga”声或粗声的“gua”音,对其他雄鸟进行占区警告,对雌鸟则为告知其位置,促使寻觅其交配;群叫声为柔软的“shu shu sss”;警示叫声为刺耳的“shi ya”;当雌鸟召唤早成雏时的叫声为“guo guo guo”;而雏鸟寻找亲鸟时则发出“zi zi zi”的声音;当雄鸟受到威胁时的叫声为“ja ja ja”。
繁殖生长
求偶、交配
白腹锦鸡是“一夫多妻”制,通常一雄配两雌。繁殖期为4~6月,3月初雄鸟就会出现发情行为,相互啄斗、追赶,目的为占领领地。4月则开始进入繁殖高潮,此时领地行为强烈,绝不允许其他雄鸟进入自己的领域。白腹锦鸡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山坡中、上部分人迹稀少且空旷的位置,时间大多为清晨及傍晚。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雄鸟会不断围绕雌鸟做圆弧或半圆弧运动,眼下绿色肉垂充血膨胀,后枕部白色披肩展开呈扇形,并不时将向着雌鸟那一侧的披肩尽可能地向前下方伸展,两翅也同样下垂,把整个背部都暴露给雌鸟,显露出黄红相间的背羽,尾羽也张开呈扇子状。雄鸟保持以上姿势1秒以上,如果雌鸟移动位置,雄鸟则跟随着迅速跳动到雌鸟前面,重复上述动作,反复炫耀,并不时啄雌鸟的头部,如果雌鸟愿意被啄且蹲伏时,雄鸟会立刻跳到雌鸟背上用嘴啄住雌鸟头部羽毛进行交尾。求偶炫耀的时间为7分~45分。频nipihs营巢、孵卵
白腹锦鸡雌鸟独自承担营巢和产卵的任务,在产卵前会较大范围地寻觅巢址,通常会把巢置于林下灌丛、草丛、枯枝下或倒木下方的地面上,也会在岩缝里营巢,巢的位置通常都较隐蔽,较难发现。巢比较简陋,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深度较浅的小坑,里面用枯草、枯叶和羽毛作为垫材。
雌鸟于4月上旬或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时间可持续到6月。每年繁殖1,隔1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5~12枚,大多情况下是6~9枚。卵呈浅黄褐色或乳白色,表面光滑没有斑点。雌鸟产卵完成后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4天左右,在孵卵期间非常恋巢。亲鸟离巢觅食的时间多在傍晚,且离巢时间长短与周围食物丰富程度相关。雌鸟离巢前会很谨慎,如有异响,则会退回巢中等待安全后再出去觅食。
哺育、生长
初生雏鸟羽毛干后便可在巢周围活动,仅活动2~5分钟后藏于亲鸟腹下,隔一会儿又出来活动。雏鸟还没具备飞行能力时,都是由亲鸟将其隐蔽在灌丛中或枯枝下夜宿,当雏鸟长到可以和亲鸟外出觅食时,便与亲鸟一起离开,不再回巢。1~2月龄的雏鸟可以飞1~2米的高度,遇到危险时会飞到树上躲避或者顺着山坡滑翔飞行。白腹锦鸡的寿命约为6~7年,人工养殖状态下可达8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腹锦鸡的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白腹锦鸡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人类偷盗猎杀现象严重,白腹锦鸡雄鸟的皮张曾用于出口而被大量乱捕滥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等也会偷食白腹锦鸡的鸟卵,干扰其正常繁殖;另外,由于全球变暖、人类砍伐森林,其适宜栖息环境不断恶化减少。
保护级别
2018年,白腹锦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白腹锦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自1984年以后,云南省外贸系统停止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皮张收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滥补行为。
中国各地积极建设保护区,例如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管护模式,该保护区内的白腹锦鸡数量近15年增长了约30倍,2021约有1000余只白腹锦鸡栖息在此。
主要价值
白腹锦鸡雄鸟的羽毛颜色艳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羽毛色彩丰富华丽,可作装饰品及羽毛画等工艺品的原料。但白腹锦鸡是野生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物种对比
相关知识
1828年,英国人将2只白腹锦鸡从云南省带到伦敦,但这两只白腹锦鸡并未生育后代,40年后,西方人又先后在中国四川康定等地捕获几只个体并带到英国饲养。英国的白腹锦鸡人工放养种群最早建立于1895年,但在英国,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杂交,已丧失了其纯种品系。随后白腹锦鸡被传到欧洲,又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1997年5月9日,为庆祝瑞典与中国建交20周年,两国邮政部门联合发行一套《珍禽》邮票,共计2枚,内容分别为瑞典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和中国的白腹锦鸡,图案分别由各国的美术家设计,由世界著名的邮票雕刻大师主刀雕刻。
参考资料
白腹锦鸡.IUCN.2024-08-27
白腹锦鸡.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1-01
白腹锦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01
白腹锦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01
会泽黑颈鹤保护区白腹锦鸡数量15年增长30倍.春城日报.2023-01-01
Chrysolophus pic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09
红腹锦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1
Chrysolophus pictus.iucnredlist.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