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刺鳅

大刺鳅

大刺鳅(拉丁学名:Mastacembelus armatus),俗称辣锥、石锥等。刺鳅科刺鳅属动物。大刺鳅体长138-353毫米,最长可达900毫米,一般10-225克,最大可达1000克。体细长,鳗状。胸鳍短圆,黄白色;无腹鳍;背鳍前端刺状,起于胸鳍上方,与臀鳍的鳍条部相对,且与尾鳍相连。头背正中、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各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变为黑色斑点。在体侧形成块状网纹或纵波纹,大型个体的斑纹不清,身体背侧有三分之二的部位有网纹。

大刺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北纬38°-北纬1°,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中原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水系以及海南岛、台湾各河川。主要生活在平原和丘陵的淡水中,通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水流中,通常藏在岩石裂缝或洞穴中。也可以生活在静水,例如沿海沼泽和干燥区池塘。每年的4-8月繁殖,产卵的高峰期为5-6月,一次产卵型。

大刺鳅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白话文有“一鳗、二鳜、三刀鳅”,称赞大刺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也可以用于水族馆观赏。大刺鳅在其分布范围内很常见,但受到过度捕捞的潜在威胁。大刺鳅于2019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大刺鳅体长138-353毫米,最长可达900毫米,一般10-225克,最大可达1000克。体细长,鳗状,头与身体侧扁,尾部甚扁薄。体表覆细鳞,侧线完全。头小且尖长。眼小,有眼下刺。吻极尖,吻突尖长。口端位,半圆形。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各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变为黑色斑点。在体侧形成块状网纹或纵波纹,大型个体的斑纹不清,身体背侧有三分之二的部位有网纹。

胸鳍短圆,黄白色;无腹鳍;臀鳍具棘2枚;背鳍前端刺状,起于胸鳍上方,与臀鳍的鳍条部相对,且与尾鳍相连;尾鳍长圆形,与背鳍、臀鳍后段相连。除胸鳍外的其他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大刺鳅的雌性雄性之间存在形态差异,雌性头部和躯干部较长,眼间距较宽,体高较高,个体较小,雄性上下颚较长,尾部较长,体长较长,个体较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刺鳅分布纬度范围为北纬38°-北纬1°,主要在东亚(中国等)、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和南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等)地区。中原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水系以及海南岛、台湾各河川。

栖息环境

大刺鳅生活在平原和丘陵的淡水中,通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水流中,通常藏在岩石裂缝或洞穴中。也可以生活在静水,例如沿海沼泽和干燥区池塘。适温范围为7-30℃,适宜生长水温为20-29℃。生存pH值范围为6.5-7.5。溶解氧浓度在3.5毫克每升以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刺鳅肉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甲壳亚门和鱼类等。也摄食部分植物。食物中虾类包括日本沼虾沼虾 nipponense)和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水生昆虫包括划蝽(Corixidae)和仰泳蝽(Notonectidae);螺为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等。

大刺鳅捕食习性凶猛,使用吻侧附肢作为感觉和触觉器官。捕食猎物前先悄悄靠近,再迅速袭击将其整个不经咀嚼直接吞下。上下颌细密的小齿可以防止猎物逃脱。

其他习性

大刺鳅昼伏夜出,白天会隐藏在岩石下,只露出吻侧附肢,夜间觅食。

除非受到打扰,大刺鳅很少离开水底。在一些含氧量较低的溪流中,大刺鳅会间歇性地上升到水面换气。池塘养殖溶解氧浓度低于3.5毫克每升时,大刺鳅显现缺氧状态,会离开水底,去到水面呼吸。

在池塘养殖的大刺鳅会集群栖息。会成群躺在底部的隐蔽物中。

生长繁殖

性成熟

繁殖季节,已经性成熟的雌、雄鱼很容易区别,具体如下表。

产卵孵化

大刺鳅每年的4-8月产卵交配繁殖,产卵的高峰期为5-6月,一次产卵型。人工养殖条件下,大刺鳅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养殖亲鱼一般为3龄以上。

大刺鳅在水草丛生的湖泊、河湾产卵。卵可黏附在石头或水草上,避免受精卵被水流冲击的太远或沉底堆积成团,导致局部缺氧坏死。

大刺鳅成熟卵子为橙黄色、具有黏性的沉性卵,卵子卵径约为1.9-2毫米,卵重平均200粒/克,怀卵量约3000粒/尾。卵子受精后几分钟内吸水膨胀,卵膜举起,卵周隙变大,卵径增大,约为2.1-2.2毫米。大约10分钟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金黄色或橘黄色具有黏性的沉性卵,随时间的推移,其黏性会降低。内部有多个大小不同的油球,油球数量在受精卵的发育中逐渐减少,形成少量较大的油球。

大刺鳅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主要经过受精卵、胚胎隆起、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等8个阶段。

水温越高,胚胎发育所需时间越短,如图所示。在自然水体中,卵产在藻团上,一天内孵化。

幼鱼生长

与其他鱼类相比,大刺鳅生长速度较慢。仔稚鱼非均匀生长,白昼摄食。

温度影响大刺鳅生长,15℃以下几乎不摄食,基本停止生长。15℃-20℃,生长速度慢。水温20℃-28℃生长最快。水温大于28℃,生长速度减慢。

孵化后大刺鳅的生长如下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大刺鳅在其分布范围内很常见,虽然大刺鳅在其活动范围内可能正在减少,但数量的下降没有达到(或接近)易危物种的标准。

致危因素

斯里兰卡,城市和工业废物对生境的污染、有毒化合物的积累和肥料的排放导致有毒的藻华,这可能对该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大刺鳅受到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中国野生大刺鳅的数量持续减少。

保护级别

大刺鳅于2019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保护措施

中国福建省广东省等省将大刺鳅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广东省具有浰江大刺鳅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福建省具有龙岩市汀江大刺鳅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养殖

养殖技术

人工催产时选择体质健壮,生命力强,体肥无伤的亲鱼。向亲鱼注射催产药剂,当轻按雌鱼腹部,有卵排出方可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时先按压雄鱼腹部挤出精液,后按压雌鱼腹部挤卵,同时倒入精液,搅拌均匀静置受精卵

适时调整投饵种类和数量。每天投喂前清理食台上的残饵和粪便。仔鱼多数可以平游后开始投喂人工孵化的卤虫属和微粒子鱼苗开口专用饲料。平游一段时间后,从孵化框中转到室外水泥池。随着鱼苗的长大,可以投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人工配合饲料。

养殖管理

大刺鳅苗种培育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没有污染源的地方。养鱼的水池上方可以搭建遮阳棚。

养殖前提前用高锰酸钾对室外水泥池全池泼洒消毒,毒性消失后开始肥水,进行浮游生物培育。定期清洗培养池,及时清除剩饵、死鱼和粪便,定期对池塘水体和箱体进行消毒。

大刺鳅养殖需要保持培育池水体溶解氧浓度较高,可以进行不间断增氧。

定期筛选规格相近的鱼种同池(箱)饲养。

养殖优势

养殖大刺鳅的肌肉营养价值优于野生大刺鳅。

近缘种对比

大刺鳅与其近缘种中华刺鳅(Sinobdella sinensis)比较如下表格: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西孟加拉邦斯里兰卡、塔维河(克什米尔)及其支流的高海拔地区大刺鳅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

中原地区由于人工养殖的商品鱼极其稀缺,其市场价格较高,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大刺鳅也可以用于水族馆观赏。

食用价值

大刺鳅有较好的营养价值。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赖氨酸的含量高。

白话文有“一鳗、二鳜、三刀鳅”,称赞大刺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参考资料

大刺鳅.物种2000.2024-08-15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大刺鳅.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十批国家级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