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白鹭

中白鹭

中白鹭(拉丁学名:Ardea intermedia),别名白鹭鸶、春锄,是一种全身羽毛纯白的中型涉禽,体长62~70厘米,体重500~600g,野外观察时易与其他白色鹭类混淆,并且缘、颈、脚不及大白鹭修长,嘴和颈相对白鹭短,初识辨认颇为不易。眼先裸出部位黄绿色,虹膜黄色,夏季嘴为黑色,冬季嘴为黄色且先端黑色,嘴显得较短粗,嘴咧不过眼后,脚与趾黑色,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比白鹭较大,比大白鹭较小。颈亦呈弯曲形,体羽蓬松,繁殖期胸前和背部均具蓑羽,夏季羽背和前颈下部一簇蓑状饰羽,向后伸展,长度超过尾部,枕部有不明显的冠羽;冬羽背和前颈无饰羽,枕部无冠羽。

中白鹭主要分布与居留于亚洲、大洋洲、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在中国繁殖于南方地区,偶见于华北;越冬时南迁出境,少量在华南沿海越冬。栖息和活动于开阔河谷、淡水湖泊、森林、草地、湿地沼泽及滩涂、水库、海边,也常在灌溉地以及季节性淹没的农业用地活动,如田坝、稻田和池塘等。

中白鹭种群分布范围广泛,经济意义有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业,其羽毛可作为装饰用羽,增加经济收益。中白鹭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益于生态系统健康。2000年8月1日,中白鹭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0年,中白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中白鹭是一种全身羽毛纯白的中型涉禽,体长62~70厘米,体重500~600g,野外观察时易与其他白色鹭类混淆,并且缘、颈、脚不及大白鹭修长,嘴和颈相对白鹭短,初识辨认颇为不易。眼先裸出部位黄绿色,虹膜黄色,夏季嘴为黑色,冬季嘴为黄色且先端黑色,嘴显得较短粗,嘴咧不过眼后,脚与趾黑色,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比白鹭较大,比大白鹭较小。颈亦呈弯曲形,体羽蓬松,繁殖期胸前和背部均具蓑毛,夏季羽背和前颈下部一簇蓑状饰羽,向后伸展,长度超过尾部,枕部有不明显的冠羽;冬羽背和前颈无饰羽,枕部无冠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白鹭主要分布与居留于亚洲、大洋洲、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在中国繁殖于南方地区,偶见于华北;越冬时南迁出境,少量在华南沿海越冬。

栖息环境

中白鹭栖息和活动于开阔河谷、淡水湖泊、沼泽森林、草地、湿地及滩涂、水库、海边,也常在灌溉地以及季节性淹没的农业用地活动,如田坝、稻田和池塘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白鹭喜欢沿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主要以蛙类、小型鱼类、虾类、蚱蜢、泥鳅()、蝼蛄(Gryllotalpa spps.)等水生、陆生昆虫及幼虫为食,也吃小型无脊椎动物或蜥蜴和小蛇等,有时也会静立于浅水区或岸边等待猎物到来,伺机动作敏捷地捕食;采食结束后,它们常在岸边或田埂上单脚伫立、缩颈休息。中白鹭的觅食随着鸟群规模的增加而提高,但不受地点的影响。

社群行为

中白鹭常单股或成对和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于其他鹭科混群。常结小群活动于稻田或溪边,亦常与大白鹭(Ardea alba)、牛背鹭(Bubulcus ibis)等混群活动。中白鹭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环境中与其他鸟类聚集,以满足觅食等需求。中白鹭与其他鸟类聚集的一个好处是通过提高警惕、稀释、混淆、集体防御或它们的共同作用,减少捕食的风险。聚集的另一明显的原因,是加强食物的获取和喂养效率。不同种类的鹭鸟在一颗树上筑巢产卵,互为邻居、相安无事,有时在一棵树上营巢数量达几十个。

节律行为

中白鹭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西昌以东,长江下游以南,西至陕西省甘肃省贵州省,北至河南省为旅鸟或夏候鸟。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和滇东高原,为留鸟广东省海南省、台湾为冬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徙,每年5月初到中国南部繁殖,9月末和10月末迁走,也有部分在中国云南、广东、海南岛和台湾越冬。

攻击行为

混群时,中白鹭较白鹭和小白鹭更频繁的表现出驱逐行为,攻击率更高,可以侵占和保卫更好的觅食地点,从从属物种那里抢夺食物,防止食物被偷窃,从而增加食物摄入。

生长繁殖

中白鹭通常是一夫一妻制,雄鹭和雌鹭共同孵卵并精心哺育后代。通常繁殖期在4~6月。3月末4月初开始迁徙到中国南部繁殖,中白鹭单独或成小对营巢于树林或竹林内,亦有时成群与其他鹭科在一起营群巢。中白鹭常在草丛、灌木丛中筑巢,经过几天的适应时期,开始筑巢。通常以小树枝、树梗为骨架,筑成浅圆盘形状,中间充填软质干枯杂草。巢径25~30厘米,高3~5厘米。筑在灌木丛中的巢离地30~50厘米,筑在悬崖荫蔽处的巢则更为简易。繁殖期的雄性中白鹭往往会乍起羽毛吸引雌性中白鹭,同时不断鸣叫。中白鹭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蓝绿色,偶尔亦有白色,大小为43~53毫米×33~39毫米,平均48毫米×36毫米。有补窝习性,若卵被拣后,仍能产卵以补足,孵化期26~29天。孵化由雌雄鸟共同协作,鸟巢和幼鸟由父母双方照料,它们保护卵和幼鸟免受乌鸦和鹰的袭击,蹲伏在巢穴上,竖起羽毛,并将嘴巴指向捕食者。幼鸟从父母的嘴里取食。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发生食物竞争 。针羽在第 4 天出现。它们可以在第 24 天离开巢穴;它们大约在 40 天时长出羽翼,在大约 70 天时离开群落。幼鸟身上覆盖着白色的羽绒和白色的羽冠。它柔软的部分颜色随着发育而改变。嘴颜色随时间和个体而变化,一般它开始是黄色的,靠近头部变成棕色,最后变成大部分棕色。虹膜是黄白色变成淡黄色。腿是橄榄绿色,然后变成淡绿色,然后背面变成灰绿色,前面变成黑色。长大后的雏鸟与成鸟相似,但羽毛可能有淡黄色。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中白鹭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0年,中白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种群现状

中白鹭种群分布范围非常广,因此没有接近分布范围标准下的易危门槛。种群数量没有被量化,虽有些种群稳定,但也有部分种群趋势不明,总体种群数量趋势下降,根据种群趋势标准,下降的速度还不足以接近易危的门槛。

物种威胁

由于人类的入侵和干扰,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全球气候变化或极端恶劣天气导致的栖息地的转移改变,使中白鹭种群数量缓慢而显著的下降。

主要价值

中白鹭是中国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经济意义有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业,其羽毛可作为装饰用羽,增加经济收益。中白鹭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益于生态系统健康。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cstr.2024-08-30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2-12-2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forestry.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