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斑尾塍鹬

斑尾塍鹬

斑尾鹬(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imosa lapponica),别名东方斑尾鹬,是鹬科塍鹬属鸟类。成年斑尾塍鹬体长32~41厘米;体重245~386克。为中型涉禽。嘴细长而微向上翘。颈略短。夏羽多为栗红色。头部和后颈部杂有细的黑褐色纵纹。背部黑褐色夹以暗红色斑,羽缘白色。尾白色,具多道黑色的横斑。冬羽多为淡灰褐色。上体具黑褐色纵纹。虹膜褐色。跗暗灰色略带绿色。爪黑色。

斑尾塍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越冬于西欧、非洲、中东、东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沿海。在中国为旅鸟,多见于东部及南部沿海。常栖息于潮间带、河口、沙洲及浅滩上。主要以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水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斑尾塍鹬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

形态特征

斑尾塍鹬为中型涉禽。体长32~41厘米;体重245~386克。翅长208~241毫米;嘴峰长74~111毫米;跗蹠长47~55毫米;尾长72~86毫米。

雄鸟(夏季):头部和颈部呈栗色。头顶部呈深褐色,杂有黑色细条纹。颊、颏为灰白色,略沾棕色。喉部和颈侧为棕栗色,杂有灰褐色细纹。额部两侧灰白色。眉纹黄白色。贯眼纹深褐色。耳羽灰褐色。颈后部棕栗色,具褐色的纵纹。上背和肩部多呈黑褐色,中央黑褐色明显,具暗红色斑,羽缘略沾白色。下背部和腰部灰褐色,羽缘白色。下体多为红栗色。胸部、腹部及肋部栗棕色,胸部夹有灰褐色条纹。大覆羽和中覆羽羽端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羽缘略带白色,形成不明显的白色翼斑;尾上覆羽白色略带棕色,形成棕褐色的细横斑;尾羽白色,有数道黑色横斑,呈现黑白相间状;尾下覆羽灰白色杂以浅褐色横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杂有灰褐色横斑。

雄鸟(冬季):整体多为淡灰褐色。头顶和上体灰褐色,中部具有黑色的细纵纹。贯眼纹黑褐色。眉纹白色。颈部和胸部淡褐色,具细窄条纹。

雌鸟(夏季):头部、颈部、肩背及下体的栗红色较少,多为淡栗色或肉桂色,也有下体为灰白色,具黑褐色横斑。

雌鸟(冬季):头顶部和上体呈灰褐色,杂有黑褐色纵纹。眉纹白色。具一条黑褐色的细窄贯眼纹。眼先黑褐色。颈部和胸部淡褐色,杂有黑色的细纵纹。下体白色。

幼鸟羽色和雄鸟冬羽相似,但头顶和上体为褐色,羽缘皮黄色。胸部和颈部皮黄褐色,杂有黑色细纵纹。

虹膜褐色。喙细长且尖,直或者微微向上翘起,端部黑色,基部粉红色或肉色。跗蹠暗灰色略带绿色,长度居中,后缘有盾状鳞。中趾和外趾之间可见有退化的蹼。爪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斑尾塍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越冬于西欧、非洲、中东、东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沿海。在中国为旅鸟,迁徙时经过东部至南部沿海地区,亦有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

亚种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斑尾塍鹬主要栖息于潮间带、河口、沙洲及浅滩上。在繁殖季常栖息于冻原和苔原森林的湖泊、沼泽、溪流等湿地,非繁殖季常于海滩、河口及其附近沼泽活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斑尾塍鹬通常在3月中旬就要开始春季迁徙。其迁徙时间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但不会变动很多。其会径直飞起到一定的高度,飞行速度大约为50~75千米/小时,大约花费200~250小时完成迁徙。

一般在9月初至10月,斑尾塍鹬开始秋季迁徙。大部分的早成雏会在10月迁离。其迁徙行为和低压天气相关联,因为低压天气形成的气流可以使它们顺风飞行一段距离。

觅食行为

斑尾塍鹬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如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也食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亦吃一些植物种子。一般在湖泊、溪流和湿草地等水域附近行走觅食。觅食时常将细长的嘴直接插入泥土之中,以便寻觅泥下的食物,有时也直接在地面上啄食。进食的时候头部动作快,常大口吞食。

其他行为

斑尾塍鹬飞行能力强,飞行速度快,翅膀强而有力。常单独活动或者成5~6只的小群一起活动,有时结成20~30只的群体。休息的时候则多成群。休息时颈部缩成“S”形。

生长繁殖

繁殖

斑尾塍鹬繁殖期6~8月。北部的夏季十分短暂,斑尾塍鹬需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交配和产卵。其常营巢于极北冻原和森林一带附近的水域,如湖泊、河流或者沼泽等,也有营巢于疏林的。它们多将巢置于地势较高的灌木丛旁和土丘堆上,偏爱干燥地带。巢一般仅为亲鸟在松软地上踩压出的一个小坑,巢内常无内垫或仅有一些枯草和青苔雌鸟每窝一般产卵4枚。卵多为橄榄绿色带褐色点斑,钝缘斑点较密。卵大小约为50.5~60.5毫米×36.1~40.7毫米,平均55.3毫米×38.2毫米。卵的隐蔽性较好,由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1~22天。

生长

7月初,早成雏出壳,雏鸟的体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仿,以此来防止天敌的捕食。雏鸟不由亲鸟喂食,出壳后雏鸟会在一周内行走几千米来寻找食物。约4周后,雏鸟羽翼丰满,此时亲鸟便要离开繁殖地。

斑尾塍鹬常在1月开始换羽,全身的旧羽毛均由新羽毛代替;2月,其体重增加迅速,它们的觅食量增大,在体内贮存大量脂肪和能量,有些个体能在3周内增加一倍的体重,其消化器官缩小,心脏和胸肌增大。在繁殖期后,亲鸟再次更换飞羽和增加体重。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斑尾塍鹬在欧洲的成熟个体数为7400~18000只;2017年,全球斑尾塍鹬数量为109.9万~114.9万只。在2015年的评估中被认为其种群数量正趋于下降。

致危因素

斑尾塍鹬的繁殖地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而遭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影响其适宜繁殖地的一大因素。因为城市扩张,填海作业频繁,导致潮间带减少,斑尾塍鹬的栖息地也由此减少。

土地开发、渔业发展、工业污染等人为干扰因素,使得水质下降,河流流量减少,部分水域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斑尾塍鹬的食源减少、质量下降。

斑尾塍鹬受到来自合法捕杀、非法猎杀的威胁,以及其天然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其数量下降。

斑尾塍鹬为禽流感易感动物,因此可能受到病毒性疾病的威胁。

保护级别

斑尾塍鹬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斑尾塍鹬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

保护措施

斑尾塍鹬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I和II、《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

参考资料

斑尾塍鹬.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斑尾塍鹬.IUCN.2024-11-05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20

..2023-01-05

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1-05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