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拉丁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也称生姜、黄姜、地辛、百辣,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栽培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缅甸、印度等国家,在中国的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

姜植株高0.5~1米。根系不发达,根数少且短,须根;竹秆直立,茎粗;根状茎肥厚,带芳香,有辛辣味。叶片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呈球果状;苞片淡绿色或边缘淡绿色,呈卵形;花萼管长1厘米左右;花冠黄绿色,裂片呈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呈长圆状倒卵形,带有紫色条纹以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呈卵形;雄蕊呈现暗紫色;药隔附属体钻状。果为蒴果。种子多数,黑色。秋季开花。

姜中含有芳香油姜辣素,可用作调味品、食品、饮料、化妆品香料等;嫩姜可以调剂秋淡季蔬菜的供应;姜可长期贮藏,除了周年供应,还可运销外地或出口。药用生姜为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具有散伤寒、解诸毒、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寒热、头痛鼻塞、反胃呕吐、痰饮咳喘、腹泻等。

栽培历史

中国自古就有姜的栽培,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栽培历史。从考古遗存来看,在战国时姜就被当作陪葬品,在汉墓出土的农产品中也有姜,说明在西汉时姜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从古籍史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证明了当时姜在中国四川省已经是美味佳蔬;晋朝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的记载也说明了姜在中国广西已经广泛种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已经详细记载了姜的整地、播种、遮荫等;元朝《王祯农书》也详细记载了姜的栽培、储藏方法和用途。明朝以前姜基本在中国南方种植,明后期逐渐引种至北方,清朝时姜已经普遍种植。

形态特征

植株

姜植株高0.5~1米。

姜的根系不发达,入土较浅,根数少且短,须根,属浅根性作物,主要根群集中在姜母的基部,纵向分布主要在30厘米深的土壤内,横向扩展半径30厘米。

姜的茎包括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直立,绿色,茎端由叶片和叶鞘包被,高度一般为60~100厘米,茎粗1.0~1.5厘米;地下茎为根状茎,既是繁殖器官,又是食用器官。根茎的形态为不规则块状,长4~18厘米,厚1~3厘米,肉质,肥厚,略扁,多分枝,断面呈黄白色,带有浓厚的芳香以及辛辣味。

叶互生,叶片长15~30厘米,宽2~2.5厘米,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有2~4毫米长。

花梗有25厘米长;穗状花序长4~5厘米,呈球果状;苞片淡绿色或边缘淡绿色,长2.5厘米左右,呈卵形,先端带有小尖头;花萼管长1厘米左右;花冠呈黄绿色,管长2~2.5厘米,裂片呈披针形,长不及2厘米;唇瓣中央裂片较花冠裂片短,呈长圆状倒卵形,带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侧裂片黄绿色,呈卵形,长6毫米左右;雄蕊呈暗紫色,花药长9毫米左右;药隔附属体钻状,长7毫米左右。

果实和种子

果为蒴果。种子多数,黑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主要栽培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缅甸、印度等国家。

中国分布

生姜在中国的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如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姜耐阴,怕强光;姜喜温,不耐寒冷、霜冻及炎热,生长发育期间适宜温度为17~35℃;姜为浅根性植物,喜湿润,但怕潮湿,不耐干旱;姜还耐肥,在沙土、壤土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长,以中性偏酸、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通气良好、便于排灌的土壤为宜。

根茎休眠

姜不耐寒、不耐霜,冬季寒冷时不能露地越冬,因此常在霜期来临前对姜进行收获贮藏,迫使根茎进入休眠状从而顺利度过休眠期。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姜是通过根茎(种姜)穴栽或条栽进行人工繁殖的,秋季选择无病、肥厚的根茎作种姜进行贮藏,在中国南方1~4月或北方5月时拿出种姜进行催芽,待姜芽长出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都带有芽,按行开穴,每穴放一块种姜,覆盖土和肥料;或者按行距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

栽培技术

田间养护

在播种之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对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增施微量元素肥料。姜植株生长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工调节来遮挡强光,例如覆盖地膜、搭遮阳网等;一般需要追肥,以有机肥料和复合肥为主,少量多次进行分期施肥;一般需要中耕除草,还要进行培土;一般需要排灌,可在早晨采用滴灌、喷灌或微喷灌按照姜的需水性进行合理排灌。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姜瘟病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是由细菌传播的病害,土壤、水、姜种、肥料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发生于地下根状茎部分,也可以发生于叶茎和根部。发病初期叶片会变黄、萎缩、反卷,根呈现出淡褐色水浸状;发病后期内部组织糜烂,发出恶臭。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种植前选择已经进行生石灰消毒的土地以及消毒的姜种,施用无污染水肥。发病时可以拔掉病株,清理周围的土壤,用叶枯唑、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等喷洒植株。

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是由腐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茎基部和根茎上。发病时,由近地表茎叶的尖端蔓延至整个叶片,由茎基叶鞘蔓延至茎基部,导致叶片枯萎发黄,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散发臭味。种植前应选用优良的姜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时可以使用噻唑锌、福星乳油或百菌清对发病部位灌根。

斑点病

斑点病,又称白星病,主要危害姜的叶片。发病时叶片会出现病斑,中部薄,易穿孔,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种植时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施肥时注意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发病时可对叶面喷洒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虫害

姜螟

姜的主要害虫为姜,主要危害姜苗,美国白灯蛾通过咬食姜苗的嫩茎和叶片,使茎空心,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叶片变黄枯萎。在姜的生长期间注意及时清除杂草,发现姜螟时应及时把姜螟连同受害苗铲除,在姜的叶面喷洒敌百虫、溴氰菊酯乳油等药剂。

姜蛆

姜蛆是异型眼蕈蚊的幼虫,主要存在于姜窖内,危害姜块的顶端幼嫩部分,其蛀入姜的皮下取食,导致姜的内部腐烂而表皮完整。种植前选择优良的姜种,贮藏姜之前先把姜窖清理干净,用杀虫剂喷洒,再将敌敌畏原液盛放在多个开口的小瓶里,放置在姜窖。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姜在中国一般作为1年生蔬菜栽培,它的地下根状茎可供食用;姜中含有芳香油姜辣素,带有芳香和辛辣味;姜可用作调料;姜片用于烹,可以去除腥味,增加食品的鲜味。姜的根茎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姜中含有淀粉、脂肪油、姜油、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还有较多的微量元素。

经济价值

姜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姜片、姜油、醋姜、姜粉等;从姜里提取的芳香油常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香料等;嫩姜可以调剂秋淡季蔬菜的供应;姜可长期贮藏,除了周年供应,还可运销外地或出口。

药用价值

药用生姜为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生姜性辛,温;归肺,胃,脾经。具有散伤寒、解诸毒、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寒热、头痛鼻塞、反胃呕吐、痰饮咳喘、泄泻等。生姜的根茎外皮亦可入药,生姜皮辛,凉;归脾、肺经。具有行水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初起,小便不利。

在临床应用上,生姜有治疗镇静、镇痛、解热、抗菌、止吐、保肝等的相关报道,常用于治疗风湿痛、腰腿痛、妊娠恶阻、孕妇胎儿臀位、蛔虫病、急性附睾炎、水烫伤等。

相关品种

莱芜大姜

莱芜大姜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枝较少,属于疏苗型,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根状茎姜球肥大,节小而稀,外形美观。辛香味浓。

莱芜片姜

莱芜片姜生长势较强,叶呈披针形,叶色翠绿,分枝性强,属于密苗型。根茎姜球较多,排列紧密,节间较短。辛香味浓。

红爪姜

红爪姜植株生长势较强,叶呈披针形,叶色呈深绿色,植株分枝力强,属于密苗型。根茎肥大,皮浅黄色,芽带浅红色。味辣。

相关研究

在现代药理学中,姜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病毒抗菌、抗炎、抗氧化、降糖降脂等显著特征,科学研究证明,姜在癌症治疗、炎症治疗、抗肿瘤、抗氧化、抑制肥胖症的发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内外的相关行业,姜的提取工艺在不断改进,研制出了含有姜提取物的新产品,开拓了其在食品、保健领域的应用范围。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1

姜 Zingiber officinale|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植物智.2023-01-11

..2023-01-11

..2023-01-11

..2023-01-11

..2023-01-11

..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