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
榔榆(学名:Ulmus parvifolia Jacq.),别名小叶榆、掉皮榆、豺皮榆等,榆科(Ulmaceae)榆钱(Ulmus)落叶乔木。榔榆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以及河北省、陕西省、台湾、西藏自治区等地区。榔榆多生于丘陵、平原、山坡及谷地等地,其性喜光,耐干旱,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佳。
榔榆整株高达25米,胸径1米,树皮灰或灰褐色;一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无毛。叶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上面中脉凹陷处疏被柔毛,单锯齿,侧脉10-15对,叶柄长2-6毫米。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秋季开花,3-6朵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1.3厘米;果柄长1-3毫米,疏被短毛。花果期8-10月。
榔榆可选作造林树种;其边材黄色或淡褐色,心材黄褐色或灰褐色,耐水湿,材质坚韧,纹理通直,可供器具、家具、油榨、车辆、船舶等多领域用材。此外,其树皮杂质少,纤维纯细,可用于制造蜡纸及人造棉,或用于织麻袋、编绳索。
品种考证
榔榆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榔榆)生山中,皮有滑汁,秋生荚,如北榆。”《本草纲目》有云:“大榆二月是生荚,榔榆八月生荚,可分别。”《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榆种类葚多,今以有荚者为大果榆,无荚者为郎榆。南方榆秋深始结荚,不可食,即《木草拾遗》之榔榆也。”根据上述考证内容可知,古代所谓的榔榆、朗榆均与榆科植物榔榆一致。
形态特征
茎枝
树皮灰或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内皮红褐色,近平滑,微微凹凸不平;一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无毛。
叶
叶互生,革质,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基部楔形或一边圆,上面中脉凹陷处疏被柔毛,余无毛,下面幼时被柔毛,后无毛或沿脉疏被毛,或脉腋具簇生毛,单锯齿,侧脉10-15对,叶柄长2-6毫米。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
花
秋季开花,3-6朵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4,深裂近基部,常脱落或残留;花梗极短,被疏毛;花期8-10月。
果实与种子
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1.3厘米,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余无毛,果翅较果核窄,果核位于翅果中上部;果柄长1-3毫米,疏被短毛。果期8-10月。
物种分布
榔榆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以及河北省、陕西省、台湾、西藏自治区等地区。
生长习性
榔榆多生于丘陵、平原、山坡及谷地等地,其性喜光,耐干旱,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其适应性强,能忍受零下20度的低温,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佳。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9月开花,11月种子成熟,成熟时应及时采摘,以免飞散。种子采回后,摊开日晒,清除杂物,袋装干藏。温度对榔榆种子的萌发很重要,其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种子出土发芽后,及时揭草,适当间苗,生长期间着重抚育管理,当年苗可达30-40厘米,次年即可造林。
扦插繁殖
插时采用生产蘑菇废弃后的棉籽皮作为基质,使用下部枝条扦插,能够大幅提高生根率。
嫁接繁殖
榔榆的嫁接砧木通常选择形态优美、生长良好的黑榆或白榆作为砧木,榔榆为接穗。选择榆树作为砧木是由于其相较于榔榆耐旱性、耐寒性更强,以及对土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嫁接时间选择下半年,在榆树进入生长休眠期后,剪除其枝叶,仅保留主干枝。嫁接采用枝法中的切接法,保证砧木和插穗的形成层紧密贴合,再用薄膜将其扎紧。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播种前需要精细整理苗床,要求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排灌便利的地块作为圃地。播种之前要先施底肥,深翻土地,并用硫酸亚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播种时采用撒播或宽幅条播,选择无风晴天播种,上覆细泥,以不见种子为度,再覆草。
定植
榔榆栽培时间分为春秋两季,采用2-3年生大苗栽植。首先挖植树穴,施入基肥,剪去苗木过长的主根,将苗木放入树穴中,把土壤填入其中并压实,最后浇水并覆土。
田间管理
在榔榆育苗栽植的前几年中,应加强抚育管理,注意松土、除草和培土等工作。不仅可以消灭禾本科杂草,蓄水保湿,也能有效防止土层返碱。在速生期、高温期、久旱不雨等情况发生时,都应及时灌溉,以保证苗木水分摄取。高温三伏期间应在清晨、傍晚和夜间进行灌溉,白露后基本停止灌溉,灌溉后需及时排走积水。立秋之后,要立即停止浇水施肥,以防秋稍徒长。
树形管理
榔榆在幼龄期发枝较多,常枝杈横生,干形不良,修剪的最佳时期为冬季幼树落叶后到翌春萌发前。夏季幼苗会进入快速生长期,该阶段不仅苗木会迅速长高,也会生长很多侧枝。主干易出现向侧边生长的情况,出现弯曲、偏头等现象。可通过间作高杆农作物来抑制侧芽的发生与生长,也可以使主干通直生长,但需注意密度不宜过大。冬季要修剪当年生长的侧枝,以保持树干直立,树冠圆形。
病虫害防治
虫害
榔榆主要虫害有黄掌舟蛾、榆风蛾、榆叶四条绵蚜、榆毒蛾、尺蠖、蚜虫等食叶为害。黄掌舟蛾可用辛硫磷或敌百虫喷洒;榆风蛾美国白灯蛾可用敌百虫或杀螟松防治,也可在树基部图中挖掘虫蛹杀灭。在幼苗培育时期,若发现地下害虫蝼蛄科、小老虎等为害幼苗,可用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若出现榆毒蛾、尺蛾科、蚜虫等食叶害虫为害幼苗,榆毒蛾、尺蠖、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氰菊酯安乳油来防治,蚜虫可用蚍虫啉水分散粒剂来防治。
病害
榔榆的主要病害为根腐病和枝稍丛枝病,幼苗出土后需注意茎腐病和猝倒病的发生。
根腐病发病时可用多菌灵和可湿性粉剂喷洒,后期管理应控制水分并停用有机肥。如根腐病比较严重,须立刻翻盆换土,将腐烂的植株根部剪除,用硫酸铜溶液浸泡根部,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换上消毒过的培养土进行重新栽植。
枝稍丛枝病的易感时期为叶和新梢生长之时,防治该病害需让枝叶远离水,除了避雨以外,切忌在枝叶上喷水,应尽可能保持叶面处于干燥的状态。
对于茎腐病和猝倒病,用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喷洒即可防治。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榔榆树皮斑驳古雅,小枝弯垂,秋季叶色变红,是观茎型、观叶型乔木,是中国杂木类盆景中岭南派盆景的重要树种之一。常孤植成景,种植于池畔、亭、假山或工厂旁,也可制成盆景,具有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榔榆的树皮、根皮、叶、茎均可入药。榔榆皮、叶、茎均味甘、微苦、性寒。皮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热淋、痢疾、疮疡肿毒、水火烫伤、乳痈、胃肠出血、痔血、尿血、外伤出血、腰背酸痛等症状。叶可用于治疗牙痛、热毒疮疡。茎可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腰酸背痛。
生态价值
榔榆可选作造林树种,同时对二氧化硫等几种有毒气体抗性强,耐烟尘,可种植于厂矿,是重要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树种。
经济价值
榔榆边材黄色或淡褐色,其心材黄褐色或灰褐色,耐水湿,材质坚韧,纹理通直,可供器具、家具、油榨、车辆、船舶等多领域用材。另外,其树皮杂质少,纤维纯细,可用来制作蜡纸及人造棉,或用于织麻袋、编绳索。
相关研究
榔榆在对抗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寒、抗病、抗旱、耐重金属胁迫等。在树木良种选育上,已选育出抗霜害、风害、荷兰病、珊瑚斑的新品种。
在对榔榆的抗冻性测定中可知,其最低可耐-21℃的低温,在受到低温胁迫时,榔榆可以通过体内膜透性的改变以及渗透物质的积累来抵御低温冻害。
参考资料
榔榆.自然标本馆.2023-01-11
榔榆.植物智.2023-01-11
榔榆.植物智.2023-01-11
榆科.多识植物百科.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