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冠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古代中国冠饰之一。通天冠是级位仅仅次于冕冠的冠帽,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是皇帝戴的一种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
秦时通天冠,为乘舆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按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参阅《东京梦华录·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详细介绍
通天冠是级位仅仅次于冕冠的冠帽,在嘉祥县东汉武氏祠画像石刻有身份榜题的王庆忌、吴王、韩王、夏桀等人物,头上所戴都应是通天冠,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
历史记载
《明史》
皇帝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
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
袜,赤。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
《明集礼卷三十九冠服》明集礼卷三十九
通天冠,朔日受臣朝及凡正旦大会、冬至大会、诸祭祀,还则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介帻,
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佩绶舄与上同。若未加元
服则双童髻,空顶黒介帻,双玉导,加宝饰
其他内容
唐朝的通天冠,为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珠翠黑介帻,加金博山,即以黑介帻承冠。组缨(一作发缨)、翠缕(缨垂余的饰),玉、犀簪导(簪即古之)。绛纱袍朱裹,红罗裳,白纱中单,朱领。白裙襦,绛纱蔽膝,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白假带,带用二条素帛垂之以代祭服的大带。此外束带、佩绶与冕服同。还祭还、冬至、朝日、临轩、拜王公、元会、冬会、诸典礼服之。
据新疆伯兹克利石窟盛唐壁画和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所画,其特点之一是颜题成为很规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个帽身向后旋转倾斜而不是向前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缩小成圭形,上饰王字或附蝉。其四是在冠上饰有珠玉装饰。其五是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旧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说十二首是天的大数,大概是应在12个月份的数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拿唐朝的通天冠与汉代的通天冠相比,则汉时古朴简陋,而唐代则变成十分华丽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与宋明一脉相承。进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